APP下载

美国生活“小”回忆

2016-05-10燕海鸣

新东方英语 2016年5期
关键词:旧货报警器火警

燕海鸣

我在美国留学七年,有一些回忆如果不是由于某种原因触发,还真的想不起来,我称之为“小”回忆。比如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三个细节——淘旧货、看电影和无处不在的报警器——就是我在国内时不曾有或少有的经历,几乎被遗忘。然而有一天,由于某件事,它们又忽然都浮现了出来。

作为一个穷学生,在美国留学期间,我的所有家具都是旧货。从便宜的床、沙发、书架到倒了不知几手的汽车,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有一半是淘来的便宜货。

当时我淘货的渠道有两个。一是中国留学生自己的邮件群(maillist),加入之后,贴个消息、广告,群里的同学都能看见。这个群的好处很明显,中国学生群体就这么百十来号人,大家互相都熟,淘货的话成交率高。二是Craigslist网站,它类似于国内的58同城,是大型免费分类广告网站,也是二手货交易平台。在这个网站淘货的好处是资源丰富,你想要的东西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不好的地方是有时货主所在的地点离你很远,你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取货。

我的车是在邮件群里淘来的,是一个师兄毕业时卖给我的。这辆车尽管已经开了十年,但性能保持得不错,而且也省油,我的入手价是1900美元,开了六年,没有大修过。毕业时,我又把这辆车以1500美元的价格卖掉了,相当于400美元租了六年车。这辆车各方面都很好,就是由于年头太长,车上的漆掉了一些,斑斑驳驳的,以至于总被路边打工洗车的学生看上,害得我老得解释:那些不是污渍,只是斑点而已。

我在Craigslist上买的东西就多了去了,其中最有趣的是台缝纫机。我妻子跟随我陪读,她平日里没什么事情做,喜欢摆弄些生活艺术的玩意儿。有一天,她忽然想要搞些缝纫的活儿。这可让我犯了难。要知道,缝纫机这种东西别说在美国,就连在中国也很少有人用了。况且我们在美国住的地方是个大学城,荒郊野岭的,买块布都费劲,更别说缝纫机了。

我教她用Craigslist,让她在这个网站上找找。当时我心想,过了两天热乎劲儿,估计她找不到也就消停了。谁想到,这个姑娘甚是执着,几乎每天都要在上头看两眼缝纫机的消息。过了20多天,她刚一打开网页,就叫了起来:“有了有了!”我一看,竟然真有人回复她:“我有缝纫机,20美元卖,你们来自取。”再一看地址,20公里以外。

卖家所在的地方是一个更加偏僻的小镇,全镇有三条街,住户不到两千人,大部分都是退休老人,颇有些告别江湖后隐居于此的架势。我们循着地图来到卖家门口,摁完门铃,等了一会儿,只见开门的是位白发老人。老人看见我们,满脸笑容:“啊,你们终于来了。快进屋,缝纫机就在那里……我应该帮你们搬上车,但是我岁数大了,它又实在太沉,所以你们只能自己搬了。”

我吃力地把缝纫机搬到车上,给了他20美元。不过,我心中还是有些疑惑,于是问道:“您怎么会有台缝纫机啊?”“它是我妻子留下的,她去世有些年了,我一直没舍得扔掉。但后来想通了,毕竟用不着啊,留着也没用,扔了又可惜,总想找个人卖了。可这东西白送都没人要啊,谁知道你们竟然需要这个,哈哈。”听完他的解释,我们也跟着笑了,我告诉他:“那它还真的很有纪念意义!您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用它的。”后来,我妻子用这个缝纫机做了不少东西,我们在联欢会上演小品用的宽袍大袖的古装就是她用缝纫机完成的大作。

每次想到这个缝纫机,我都能想起那位寡居老人,不知道他过世的爱人曾用缝纫机为他做过什么。更令我好奇的是,这个缝纫机是不是也是他们淘来的旧货呢?想到这里,我想起丰子恺在他的《大账簿》里曾经写过:“我仿佛看见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详细记载着宇宙间世界上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那些旧货流水般在不同主人、不同空间之间转换,不也正是如此,属于那本掌管宇宙万物的大账簿么?我的斑驳小车现在是否依然行驶在弗吉尼亚的country road上?我那张破旧的单人床放在哪个新来的留学生的卧室中了?我那曾经满是哲学书籍的书架上的书现在是不是全都变成儿童绘本了呢?特别是那台缝纫机,经过多次流转,又到了哪个心灵手巧之人的手中,变幻出一件件充满爱意的衣装了呢?

淘旧货是留学生活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事,却为我带来了无限乐趣和思考。

生活在美国对于喜欢电影的人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是每当最新影片上映,国内的同学还在焦急等待网上的盗版资源的时候,留美的同学已经能第一时间去影院观影了,这是一种绝佳的享受。但是,比起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美国小城市电影院的设施要落后许多,观影条件也差不少。离我读书的学校最近的一家IMAX影院位于200公里以外。全市影院很少,而且设备还经常出故障。

有一次周末,我和几个朋友结伴去观看一部新上映的3D大片,影片刚播了五分钟,不知是拷贝的文件有问题,还是放映机出了故障,画面竟然停了下来,好像看网络电视时忽然断网了一样。于是大家开始默默等待,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等了足足五分钟,画面才重新活动起来。让我惊奇的是,整个等待过程,除了低声交谈,竟然没有人大声抱怨,也不知是美国人素质高,还是他们对这种情况见怪不怪了。

影片接着播了大约五分钟左右,开始有了战争场景,里面炮火纷飞,各种音效震耳欲聋,其中还有火警的声音……不对,怎么火警一直不停呢?忽然,大家反应过来,原来那不是电影声效,而是电影院的报警器在响!

我们只得堵着耳朵走出放映厅。等了十分钟左右,工作人员很抱歉地说,影院里并没有火情,而是报警器发生了故障。不过影院很人性,给大家两个选择,继续看完电影或是退票。我们选择了退票回家:折腾这么两回之后,再好看的大片都会大打折扣。

在美国看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里的服务够“简单”,一切都如美国人的风格,追求实用,不搞花哨东西,甚至服务人员的数量都少到刚刚好。

有一次,我选了一场中午场的电影,12点开始放映,都到11:50了,影院大门还没开。我正纳闷,一个学生模样的服务生从里面把门打开,说自己刚才在拖地,没看见我。哦,原来是个实习保洁员。我径直向售票口走去,只见那个保洁员飞奔过去,走进售票间,问我:“请问您看哪部电影?”我愣了一下,心想原来做保洁是她临时帮忙,真正的工作是售票员。选好了电影票,我拿着票向影厅走去,只听“腾腾腾”一阵脚步声,那个售票员又跑到了检票口的位置,满脸微笑,迎接来检票的我。我这回真的纳闷儿了:“你们这儿只有你一个员工吗?”只见她答道:“是啊,今天不是周末,本来人就不多,要太多员工也没用啊。”“那待会儿我进去后,放映员是……”“也是我呀!”

我早已忘了那天看的电影的名字,但却牢牢记住了这位提供一条龙服务的小姑娘。

电影院里的火警一事也让我联想到美国生活中看似很小实则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无处不在又时不时小题大做的报警器。

时常看美剧的人会有印象,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中,楼房外头都“裹着”铁质的一圈圈梯子。虽然样子不好看,但这些梯子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救火。遇到火灾时,无论是住户还是消防队员,都可以使用这些防火梯。

防火是美国住宅中极为重视的一项安全要素。每个住户,尤其是厨房附近,必须配备报警器。这些报警器极为敏感,有一点烟雾征兆便会响起刺耳的声音。这对于从中国来的学生而言却是一个问题,因为炒菜的油烟动不动就触发报警系统。可能每个留学美国的中国孩子都有与这些报警器斗智斗勇的经历,这也算是生活中的趣味所在。

和美国人的做饭习惯不同,中国留学生们大都喜欢炒菜,油烟一大,就必须面对报警器的“威胁”。按照美国法律,报警器是绝对不能拆卸的,否则要受到严厉惩罚。我曾经使用过一种办法,用塑料袋将嵌在天花板上的报警器裹起来,这也受到了房东的警告。后来,每到炒菜有油烟的时候,我都要和室友配合,一方炒菜,把抽油烟机开到最大,另一方则在报警器下面一个劲儿扇扇子,把油烟控制在报警器的有效范围之外,避免它和报警器亲密接触。这个做法很有效,而且有助于激发食欲,毕竟一直不停地扇扇子还是挺消耗体力的。

如果说单个公寓房的报警器你尚能想办法不让它响,那整座楼连通的火警系统有时就让人颇为抓狂了。我曾住过一年学校宿舍,几十间宿舍,只要有一间报警,所有房间的报警器都会跟着一起响,就好像婴儿房一样,一个孩子哭闹起来,其余孩子也跟着哭,往往导致哭声震天。

有一天夜里,凌晨两点多,睡梦中的我忽然被一声尖利刺耳的报警声吵醒。最初我以为是房间里有什么火情,可找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等我打开门一看,大厅里已经站满了人,原来全是被火警唤醒的一头雾水的同学们。大家披着睡衣,听着各个房间一起发出的尖叫声,每个人脸上都显出不知所措的神情。关键是,消防员和宿舍管理员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愣是没查出源头在哪里。最后还是管理员决定,大家可以自行将屋子里的报警器暂时拆卸下来,先睡个安稳觉。

等第二天我上课回来,宿舍楼门口贴了一则告示,说的是昨晚的事情。原来是一个屋子里的报警器出了故障,其他房间的也就跟着一起响了起来,导致报警不停。我先是抱怨了几句,再一想,还是要感谢报警器的“小题大做”,虽然让同学们没睡好觉,但换来的是大家的平安,也是值得的。

猜你喜欢

旧货报警器火警
智能报警器
潘家园旧货市场掠影
这些“文物”是认真的吗
可燃气体报警器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分析
高校校园旧货市场系统的研发
火警现场
日本推出芥末报警器
我用“旧货”赚“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