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美国念高中:小留学生的酸甜苦辣

2016-05-10毅涛

看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莉迪亚私立学校托马斯

毅涛

“像莉迪亚这样的小留学生在美国高中慢慢融入当地社会的体验实际上就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在微观层面的折射。它体现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双边互信并非不可能。中美之间的差异的确十分显著,但它们完全可以通过友谊的桥梁来沟通和协调。”——《外交政策》

16岁的莉迪亚·洪认为,她到美国上学以来最值得铭记的日子应该要算她被指定为班级代表参加全校学生会的那一天。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妞”一年多前来到美国马里兰州波托马克市的布利斯高中上学,成为“小留学生”群体中的一员。

“我根本没想到我会被选上。其他几个(候选的)同学都特别优秀,而且都属于在学校里特别受欢迎的那种。”莉迪亚回忆称,是她的那场演讲成功让她出线:“我发表完演讲之后,所有人都在鼓掌。同学们都说我在台上显得很自信和可爱。”

在那场演讲中,莉迪亚坦诚地向全校讲述了自己作为一个外国留学生、远离父母并远赴大洋彼岸求学的心路历程。“比如从一开始的极度不适应到慢慢融入的自我调节。”莉迪亚举例说道。

过去10年里,像莉迪亚这样的赴美留学的低龄中国学生数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美国国土安全部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到美国就读的中国中学生数量增长了近60倍,到2015年总数达到近4万,其中有9成以上都就读于私立学校。

《外交政策》感到好奇:一个快速增长的、同时浸润中美两国文化的新一代群体将在未来如何影响两个大国双边关系的走向?

数量:10年增长60倍

莉迪亚就读的布利斯高中位于首都华盛顿特区的郊区,这所私立学校在2007年只有两名中国学生,但到了2015年增加到了27个。在全美范围内,像布利斯这样中国学生数量从无到有再到越来越多的私立学校还有很多。自从美国公立学校系统因为政策受限而无法大规模招收外国学生以来,私立学校成为了接收小留学生的主力。

一个名为“独立学校联盟”的私立学校间合作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学年该联盟成员中有558个报告有接收国际小留学生;但到2015学年,这个数字增长到了740个。联盟副主席马拉·麦戈文指出,中国学生的大量涌入功不可没。

过去10年间,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造就了一批能够将孩子送出国留学的富裕群体。这些学生家长认为,美国的中学教育系统能够给他们的独生子女带来国内体验不到的另一种成长经历。“当他们环顾世界各国,也唯有美国教育系统足以吸引到他们。他们认为让自己的孩子提早出国留学将对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和整个人生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教育组织”负责人佩吉·布鲁门瑟说。

2008年前后的金融危机曾让收费高昂的美国私立学校遭遇过短暂的寒冬。但随后它们便集体将目光转向海外,希望让中国的小留学生家长帮忙解决财政危机。“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麦戈文表示,一般有能力让孩子出国上中学的中国家庭也都属于能多给点钱上私立学校的那一种。

融入:从努力到放弃

对小留学生们来说,到美国上中学要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语言障碍,不是无法适应美国文化,而是像美剧里那些别扭的当地青春期孩子那样,“没办法合群”。《外交政策》采访了在布利斯就读的中国小留学生后发现,青春期的同辈压力似乎是全球性的难题。

在布利斯就读的另外一位中国学生托马斯·刘是莉迪亚的学长,即将要毕业的他有着更多的个人故事。曾经也被选为班级代表的托马斯说,他主动向班里的同学分享了自己“有多么孤独”、“多么伤心”的第一学年,没想到大家都产生了共鸣,马上就投票给了他。“可能大部分高中生都不怎么开心吧。”

来到布利斯的第一年对托马斯来说也不容易。这位昆明男孩初到美国的时候经历了成绩滑坡,这让他感到很难过。“因为自己以前在中国都是班里的领头羊。”但最终让托马斯·刘更感到迷茫的并不是成绩滑坡(虽然这项指标在中国的高中被十分看重),而是无法和当地的美国学生找到共同话题。

“你特别努力地想要和他们打成一片,”托马斯回忆说,“但好像太努力却适得其反,氛围变得很尴尬。”托马斯称自己试图学会像美国同学那样看橄榄球比赛,理解美国式的幽默,但最终都没有奏效,“反而感觉自己好像在出卖什么一样。”

久而久之,托马斯就和其他的中国学生打成了一片,放弃了要融入美国同学的念头。“就连他们玩的(网络)游戏都和我们玩的不一样。”托马斯说。

“纯正美式体验”

但在招收中国学生的布利斯学校领导层看来,“祖国人民抱团搞小圈子”的现象并非他们当初决定招收国际学生的初衷。他们认为,布利斯要提供的是纯正的美式教育体验,希望能从方方面面让中国学生融入美国社会,而不仅仅是更流利的英语。

因为这个原因,布利斯决定要在未来限制中国学生的增长速度以及中国学生在全校学生中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麦戈文表示,私立学校必须在接收国际学生方面变得更多样化和多元化。“你的确可以让整个学校的一半学生都变成中国人,但我相信他们漂洋过海过来并不是为了整天讲中文。”

麦戈文所谓的保持“学生来源多样化和多元化”对全美任何一间私立学校的招生部门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意申请的中国学生比起其他国籍的学生实在多出了太多。

康涅狄格州的伍德斯托克学院是当地十分优秀的一间私立学校,它最近也在中国学生数量上做出限制,声称这样可以保证国际学生感受到“纯正的美式体验”。2009年这所学校只有3名中国学生,到现在迅速增到90名,占总学生数量的9%。该校负责人表示这个比例(9%)不能再增加。在伍德斯托克,学校鼓励中国小留学生选择寄宿家庭的住宿模式,因为这样比住在宿舍更能了解当地文化。

艾米·法威瑞是伍德斯托克的招生负责人。据她介绍,在那里就读的中国学生都十分刻苦和努力学习,但让她感到头疼的是,学校的指导老师实在很难帮助他们交上美国朋友。“你不需要督促他们好好学习,但却需要告诉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多参加一些课外社团。”

法威瑞说,社交能力的养成在美国教育系统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目的是要能在日后申请到一所好的美国大学,但如果只有学术能力而没有课外活动成绩的话,那将会非常非常困难。”

艾若太平洋学校是一所中国学生占比高达70%的“另类”私立高中。这所学校的负责人阮观察称,在中国学生数量如此之多之后,他们大多都能应对自如,但仍然也有一些特例。阮表示,总会有一些根本不把学业当回事的孩子——那些家里极度有钱但只想拿家里的钱混日子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意识到在国内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残酷的高考,于是索性把他们送到美国来。“分化特别明显,有的整天就花天酒地派对不断,有的则十分刻苦。”

慢慢打破的小圈子

对于中国学生“爱抱团”的问题,布利斯的管理层想了很多的办法。比如刻意分配不同种族背景的学生参加学术项目和课外活动或是指派美国当地学长来和新入学的中国学生交流沟通等,但他们发现,“尽管陆续出现那些和美国孩子打成一片的个例,但大部分中国小留学生还是要在午餐时坐在同一桌。”

作为新当选的学生代表,莉迪亚拥有了很多体验到经典美国高中生活片段的机会。比如她再也没有借口不参加返校节的舞会和学校的橄榄球比赛。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莉迪亚表示“的确还是挺刺激的”。她说自己并不真的懂橄榄球是怎么玩的,但就觉得和当地学生一起疯一起闹是一种很开心的体验。

布利斯的指导老师哈瓦斯说:“有时候文化隔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影响,最大的障碍在于难以跨出的第一步。”

莉迪亚的融入过程就是如此。哈瓦斯介绍称,莉迪亚现在是布利斯国际学生群体中的知名人物,原因就在于她已经基本上和本地学生没什么两样。“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一位美国女孩子穿着一件印有《邪恶力量》海报的T恤,也很喜欢这部美剧的莉迪亚勇敢地向前搭话,开始和这个女孩攀谈起来。”

现在,这个名为玛姬·沃特丽的16岁高二学生成为了莉迪亚最好的朋友。她们发现自己的共同爱好原来非常多——从超级英雄电影到英剧《神探夏洛克》。莉迪亚现在参与到了玛姬的朋友圈子里。去年,玛姬主动给莉迪亚办了个惊喜的生日派对,当她看到玛姬精心准备的一切时,“瞬间没有那么想家了。”

猜你喜欢

莉迪亚私立学校托马斯
罕见,体内拥有两套DNA
希腊克里特岛“幽灵孕妇”惊魂
怎样与一只熊分享
画与理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托马斯的一节课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The State Schools and Private Schools in the UK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