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实证研究

2016-05-10李嘉鑫

速读·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敏感性文化差异

李嘉鑫

摘 要:跨文化敏感度描述了一个人对文化差异和来自其他文化背景的人的反应。跨文化敏感性的发展是动态的,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推移。认识并学习跨文化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作者对152名学生进行了跨文化敏感度调查,并通过对152名受试者的性别,专业,英语水平,就业意向等因素,用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做出对比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为跨文化教学提出意见。

关键词:跨文化敏感度;文化差异;敏感性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日益增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交往日益频繁。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必备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则跨文化背景下成功交流的必需元素之一。学术界通常认为跨文化敏感度对于跨文化交际时至关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的培养能帮助交际活动参与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顺畅进行。跨文化敏感可以通过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得到提高。本文通过探究大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现状,并对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跨文化敏感度有了更加深入和清晰的认识和探究。对教学领域,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提供依据和启发。

2研究概况

近几年来,跨文化视野成为各门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趋势,如:跨文化经济研究,跨文化商务沟通,跨文化篇章研究,比较教育,比较文学等。这一方面是各学科适应时代发展,调整研究内容和方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归功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迅猛发展对其他学科产生的影响。外语教学就是受其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跨文化敏感度作为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因素,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虽然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历史短暂,但是仍然有很多学者已经从各个角度对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诠释。

2.1 跨文化敏感度定义

研究者Bronfenbrener, Harding和Gallway早期对于敏感度问题提出:“人际敏感是发现他人在行为,知识和感觉上同我们有什么不同的能力。”Chen和starosta 认为人际敏感和跨文化敏感的概念是对等的。哈特,卡尔森,等人把敏感是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心理状态,并把敏感度理解为: 敏感的人应该能够接受个人的复杂性,避免交流的不变性,在互动中保持头脑清楚,欣赏交换的思想,并且能够容忍有意向的询问。

Bhawuk等人 (1992)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用来描述人们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以及对其他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观点的反应。他们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有两个特征:开放的思想和灵活变通性。前者是指乐意接受其他人的观念;后者指人们根据文化情境的要求适当调整行为的准备状态。根据他们对ICS的定义,Bhawuk和Brislin(1992)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维度开发了测量跨文化敏感性的问卷。他们认为在开发跨文化敏感性测量工具时,应该包含三个要素:①理解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②对自己所遇到的文化差异保持开放的心态;③在新的文化情境下,人们所表现的行为灵活性的程度。从本质上说,跨文化敏感性是具有发展性的,这意味着人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具有动态性并且会随着时间而改变。Bhawuk和Bris1in(1992)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能力的预测变量和跨文化培训的结果。他们从外派者的工作绩效、旅游观光者、移民等角度,论证了跨文化敏感性在跨文化沟通中的关键作用。Bhawuk和Brislin认为跨文化敏感性是跨文化情境下沟通有效性的重要的预测变量:人们若要在别的文化背景下有效地沟通,就应该对这种文化产生兴趣,并且有足够的敏感性注意到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才有可能愿意去调整他们的行为,以此表明对目标语的尊重。如果要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些特质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ICS(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在Bhawuk和Brislln看来,跨文化敏感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在跨文化情境中为了达到成功的沟通的目的,需要不断地发展跨文化沟通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

2.2 跨文化敏感度模型(DMIS)

Bennett(1996)创建了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DMIS: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根据Bennett(1993)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敏感度是一种不断适应现实结构中的文化差异的能力,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Bennett,M.J (ed.)1998.Basic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Yarmouth: Intercultural press在DMIS模型中Bennett将跨文化敏感度划为不断发展的6个阶段,并将其分为两个部分,即从民族中心主义过渡到民族相对主义,每个阶段分别为:否认差异阶段,抵制差异阶段,最小化差异阶段,认同差异阶段,适应差异阶段,差异融合阶段。从概念上看Bennett对于ICS的定义近似等同,但是通过用DMIS模型对于认知和情感上的角度来阐释时,意在强调人们要想达到某种跨文化沟通的状态,行为上跨文化敏感识别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2.3 跨文化敏感度构架(ISS)

一般来说,能力(competence)涉及3个层面:情感,认知和行为.与这些个性特征相对应的是动机,知识和技能3个教育范畴。Chen和Starosta将跨文化敏感定义为:人激发自身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认为这一概念应该在情感层面加以界定。ICS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具备跨文化敏感性的人“具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这使得他们理解、欣赏和接纳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定义了ICS之后,他们进一步描述了ICS所包含的6个方面:自我自尊(Self-esteem),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思想开明(open-mindedness),换位思考(empathy),参与互动(interaction involvement)和非判断方式(non-judgment)。

2.4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概括起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4个层面:基本概念研究,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这四个层面的研究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跨文化交际研究基本上可分为普遍文化研究和具体文化研究两大范畴。具体文化研究以某个具体文化内容,通常采用人种史(ethnography)或“emic”的研究方法,对该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调查和分析。也可以理解为“主体任务”,其重要特点是通过融入目的文化与来自目的文化的人们打成一片,来了解这个文化。就文化学习而言,具体文化学习目的是掌握该文化的运行机制和人际交往的习俗和技巧。普遍文化研究也称为“etic”研究,它不是针对某个具体文化,而是以文化的普遍共有的范畴和特点为研究重点,目的是确定文化分析和文化对比的框架。普遍文化的培训和学习有利于增强跨文化意识,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并能帮助学习者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实质,习得适应跨文化语境,对付文化身份变化的基本技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文化和具体文化研究的区别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方法的采用有很大的启示。

3研究方法

研究问题:本研究着眼于探索一下两个问题:①D大学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整体情况如何?②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英语水平是否有关系?如果相关,具体怎样相关?

本研究以D大学在校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为了全面了解该校在校研究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情况,研究者从学校不同学院和专业的研究生派发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填写以及课堂填写并收集。由于极少量回收问卷中出现了信息填写不完整的情况,为保证研究的准确度,研究者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有效问卷152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6%。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测量工具则是调查问卷,其中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个人基本信息”和第二部分“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其中量表则采用Chen&Starosta;设计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其中包含了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子: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专注度,交际信心。为了了解并探究受试者的基本情况与跨文化敏感度的关系,研究者在问卷中的第一部分还增设了英语水平,海外出国经历,以及跨文化交际经历等问题。研究者于2014年历时3个月时间按照受试者学科不同,分别走访各个学院和网络投递的方式派发问卷。问卷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处理。

4研究结果

在152名受试者中,只通过CET4的有18人,已经通过CET6的学生87人,最高等级为TEM4的有13人,等级为TEM的有34人。其中男生占81人,女生占71人。测评结果显示,该校在校研究生跨文化敏感水平均值为86.23,最低分61,最高分110,标准差为8.80,大部分调查对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各项因素结果可以看出,构成跨文化敏感的五个因素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最强(4.01),其次是交际参与度(3.85),交际愉悦度(3.55),交际自信心(3.21),交际专注度最弱(2.82)。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描述性统计量显示,每个外语考级水平组列的平均数95%的置信区间所构成的区间均包含了总平均数的差异值为0.009,当S值<0.05,说明已经达到显著性差异,可见英语等级水平是影响该校研究生跨文化敏感度因素之一。在跨文化敏感度五个维度中,交际参与度差异值为Sig=0.006,交际愉悦度差异值为Sig=0.026,交际专注度差异值为Sig=0.005,说明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英语水平能够通过影响交际参与度,交际愉悦度以及交际专注度,从而影响跨文化敏感度。另外,从性别角度来看,男女敏感度无明显差异,男生的平均分略低于女生。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计算五个因素中,只有交际参与度(Sig.=0.03)小于0.05有显著性差异,而其他四个因素的差异值均远大于0.05无明显差异。从而可以看出,对于研究生来说,性别并不是影响跨文化敏感度的重要因素。

5结论

尽管学者对于ICS的定义和理解的角度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对于ICS的理解都有一个共同点:将跨文化敏感性定义视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不断学习或者跨文化交往的经验增多而提高。即跨文化敏感性是可训练和改善的。基于这一点,研究者们主要关注并想探究的问题主要在:什么因素促使了人们跨文化敏感性水平的提高。如果我们无法确定影响跨文化敏感性水平提高的因素,哪种方法是提高跨文化敏感性的最有效的方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敏感性可以通过学习、培训以及海外旅行来提升。因此,跨文化敏感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海外旅行等方式来提高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加入文化体验和交流活动,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Bhawuk, D .P. 5.,&Brislin;,R.W.(1992).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using the concept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eultural Relations,1992,16(4):413一436.

[2]Bemiett,MJ.(1986).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For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0(2),179一95.

[3]Chen,G.M.&W.J.Starosta.; 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J].Human Communication, 1997, (1): 1-16.

[4]Chen, G. M. &W.; J.Starosta.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 Human Communication, 2000,(3):1-15

[5]彭世勇. 国籍与职业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2006,36(1):74-80

[6]曾斌. 中国人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2009年5

[7]周杏英. 大学生跨文化敏感水平测评, 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5期

[8]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P21

猜你喜欢

敏感性文化差异
敏感性稠油油藏油溶性降粘剂复合二氧化碳降粘吞吐技术研究及应用
新媒体时代培养记者新闻敏感性的策略
何为盐敏感性高血压
防治胡椒瘟病的生物农药和新型低毒化学农药筛选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瞳孔大,决策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