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016-05-10乔宁

速读·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归因实验班探究性

乔宁

摘 要:从学生的生理特点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及求知欲。我们按照提出问题——形成预测假设——组织探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整理结论的步骤,对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使学生从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实验证明,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学习动机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打破单一课程结构上有许多新的变化,活动课程受到广泛的注意。但是在我国,课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受传统知识观影响,学校偏重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问题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认知能力,忽视学生情感的发展、社会技能和审美能力的养成。第二,受封闭式办学观影响,学校课程忽视社会实践,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人口、环境、能源等问题没有及时反映,这也是学生对社会,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原因之一。第三,受理性主义价值观影响,课程忽视学生的亲身经验,不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这三个问题的存在带来新命题:要解决课题的时代性问题,解决课程多重教育价值问题,解决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

二、概念界定

(一)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

探究性学习或称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概括来讲,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学习动机

1.动机(motivation)

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功能。

2.学习动机

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

三、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了解探究性学习的起源与发展,及当前小学阶段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二)实验法

1.研究对象

为控制无关变量引起的误差,选取2009年入学的三个班(四年级)为实验班,实验班教师了解其学生文化背景(父母职业,文化背景,民族,及上网或去图书馆是否便利等)。教师的选择上,工作态度,文化程度,教学水平大致相当。

2.研究材料

四年级语文数学使用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

3.测量工具

本课题的测量工具(问卷)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提供的小学生学习动机测量问卷。

4.实验方法

通过不同方式的探究性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明显提高。

(1)自变量: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

(2)因变量: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明显提高。

(3)无关变量控制:不暗示学生及家长,办学条件与对比班大致相当,使用相同教材,相同课时。

四、研究内容及过程

(一)实验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2012.9月-2013.1月

查阅文献资料,选取测量工具,完成设计方案,对2012年9月四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调查登记。召开实验班家长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进行教师前期培训,进行探究性学习理论学习。

成果:(1)写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拟订操作计划。

(2)确定实验班,培训实验教师。

第二阶段:2013.2月-2015.1月

(1)进行学习动机前测。

(2)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主题活动三方面开展实验。

课堂教学:按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及方式组织教学,逐步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因素———动机的激发、引导。实验教师2周上一次研讨课。实验组每月集体备课1次。监控组负责人2周听课一次。

作业设计: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书面作业与实践作业相结合,实验教师挖掘教材资源,在作业中体现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信息等能力的培养,把作业与生活、社会、自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要体现在备课当中,长期作业要制定计划。

主题活动: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学科内容等因素,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如:调查、访问、参观、养殖、制作等方式,进行小课题研究,范围包括环境、自然、人与社会等。

探究性学习具体操作步骤:提出问题:让学生或老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向。形成预测或假设:选取中心问题,确定调查方向。组织探究:分成小组,制定方案,明确个人任务,指定时间表。收集资料:可采用调查、采访、查阅文献、观看影视录像等。整理资料:小组讨论,选取有用信息。整理结论:形成并修正判断,可采用绘画,角色扮演,编故事、小品,做录像带或录音带、总结发言、摄影展等。

第三阶段:后测2015.2月—6月。成果验收、总结、验收课题成果。成果:汇编出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报告册、教师研究性论文集、教师探究性学习案例集。

(二)干预手段及方法

(1)选取那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主题开展主题性探究活动。

(2)按水平、程度、爱好、交往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

(3)按探究性学习方式上课(1—2周一次)。

(4)学科教师依据课程要求,制定出学期训练主题并设计出指导方案。

(5)实验教师设计作业要全面,综合性高。

(6)收集、整理资料环节,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并鼓励学生继续下去。

(三)培养实验教师

(1)实验教师必须热衷于探究性学习,学校先期组织专题理论学习。

(2)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实验教师间展开学习讨论,在实践中学会操作。

(3)请专家指导每位实验教师写出实施设计方案。

(4)上网了解国内外最新动态。

(5)创造外出学习机会。

(四)实施后测

(1)测试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提出情况。

(2)测试学生实际学习水平。

五、研究成果

1.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变化

(1)学生归因风格的变化特点比较。

表一实验班对比班学生实验前后归因风格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N M SD N M SD N M SD N M SD 实验前

实验班 165 3.18 0.57 165 3.92 0.72 165 2.35 1.06 165 2.21 0.91

对比班 67 3.14 0.85 67 3.69 0.58 67 2.33 0.97 67 2.28 0.76

试验后

实验班 162 3.47 0.85 162 4.20 0.58 162 2.01 0.97 162 2.27 0.76

对比班 71 3.25 0.66 71 3.76 0.71 71 2.27 0.86 71 2.47 0.74 ]

从表一的结果来看,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前测中,能力归因和任务难度归因得分相近,发展状况比较相似,在努力归因方面,实验班比对比班更倾向于努力归因,而在运气归因方面,对比班更倾向于运气归因,差异显著。

在后测中,能力归因和努力归因方面,实验班得分高于对比班。能力和努力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的因素,儿童一般都认为随着不断的努力,能力就会不断增长,所以对儿童来讲,努力和能力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总体呈上升趋势。任务难度归因和运气归因方面,实验班低于对比班,且差异显著,说明对比班比实验班更多倾向于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方式。也就是说,实验班比对比班更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对比班比实验班更倾向于外部归因。

(2)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特点变化比较。

表二 实验班对比班学生实验前后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 成就目标 自我效能感 自主性动机 N M SD N M SD N M SD 实验前

实验班 165 3.53 0.56 165 3.86 0.51 165 3.48 0.62

对比班 67 3.50 0.54 67 3.86 0.51 67 3.48 0.49

实验后

实验前 162 3.95 0.55 162 4.19 0.45 162 3.81 0.41

实验后 71 3.56 0.45 71 3.61 0.39 71 3.57 0.41 ]

从表二的结果看,实验班与对比班在前测中,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动机三方面程度基本一致。后测中,实验班均高于对比班,且差异显著。

六、结论

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探究性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主动求知精神;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使学生自主活动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在团队合作活动中,学生想为集体争荣誉,提高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成就目标得到增强。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自我展示、公开报告、演讲的机会,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自主性强,个性突出,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自信心很强,因此自我效能感水平发展较高。探究性学习中,评价孩子的方式由单一变得多元,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都获得过成功的体验,因此自主性动机呈上升趋势。

参考文献:

[1]邵瑞珍.学习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科学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建伟.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

[4]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李洪玉.何一粟.学习动力[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姚梅林.学习规律[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8]黄全愈.孩子能不能搞研究[J].中国青年报,2000(4)

[9]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1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2]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1(9)

[13]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01(2)

猜你喜欢

归因实验班探究性
基于语料库的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有效性研究
与天才班的人谈恋爱
班主任引导高三学生考后积极归因的探索
探究性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究性拓展实验
虐待对儿童归因风格的影响
超常发挥的“幸运儿”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把成功归因于自己 把失败怪罪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