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应贴近生活,回归常态教学

2016-05-10谭红梅

速读·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回归常态语文教学

谭红梅

摘 要:著名教育专家崔峦也曾经说过:“教学的最高境是真实、朴实、扎实。”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意义地远离虚假的美丽。生活是一缕阳光,因语文而更加炫目;语文是一潭清泉,因生活而更加丰盈。生命激活语文,语文滋养生命,语文与生命有关,与生活同行。生活是生存,更是存在。生存与存在,浑言则同,析言有别。生存只是“浑浑噩噩”,努力保存生命;存在则是“明明白白”,极力彰显生命。

关键词:语文教学;回归;常态;生活

当前学生很多不喜欢语文课,都说语文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底里非常抵触,导致语文课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语文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语文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我根据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贴近学生生活体验,让“生活课堂”常态化

教育不仅需要精品课,更需要常态课。“回归生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也是新课程的生成点。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语文课堂,应力求让初中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回归生活的过程。鲁洁教授也曾用“回归生活”来概括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潜意识里有“生活课堂”的理念,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还原成“生活”。生活是课程的本源,学生的常态生活更是教学的主要资源,只有走进学生生活常态,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让学生生活贴近常态生活。

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要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而不能是书本的简单讲解,更不能回归成人的生活。只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常态生活,让课堂源于生活,课堂教学才有生命力。“常态课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6个字——简单、平实、厚重。简单就是能让学生一学就会,平实就是学生一用就有效,而厚重则指能对学生一生有影响。”

二、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让“社会课堂”常态化

活动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宜活动的环境和条件,组织开展活动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探究,从而获得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如在教学《消费者权益》一课时,老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做好课前调查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同学们走进超市,有的购买学习用品,有的购买生活日用品,有的购买蔬菜等等。在课堂上,同学们将自己购物的经历和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有的同学说,我在购物时注意到尽量购经济适用的物品,有的同学还介绍了购物时还要注意食品的营养。当老师提问到:购物时还要注意什么?“安全”——不购“三无产品”。师紧接着问:“什么叫‘三无产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无产品名称及生产厂家的厂名和厂址,无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无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的就是‘三无产品。”同学们通过走进超市,把教学内容和要求融进了实践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参与欲,让学生真实体验,回到自然生活,感悟常态生活,让学生真正感觉学习的快乐。

三、善于捕捉课堂资源,让“真实课堂”常态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承担着学生语文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上好常态课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但也不能重用教材,照本宣读,一节课书不离手。应该挖掘生活资源、学生资源,捕捉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及时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源头活水”,就会让语文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捕捉课堂“意外”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生命的药方》一课的“说说你的心里话”环节时,×××同学泪流满面,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流泪”感到不知所措。立即走到他身旁,用手温柔的抚摸着他的头说:“这位同学刚才听了我的心里话,肯定有感人的肺腑之言要和大家分享。”×××含着泪向大家讲述了老师和同学帮助他一家度过难关的真实而感人故事。原来,他的妈妈是某超市一名优秀员工,可不久前检查得了癌症,他想给妈妈快乐,每天多陪陪妈妈,能减轻妈妈的病痛……。我听完他的话,对×××同学说:“孩子别难过,困难是暂时的,坚强些,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大家会伸出温暖的手来帮助你的。你妈妈有你这么孝顺的儿子,一定很开心,她的病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给你妈妈加油!”话音刚落,课堂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场感人的一幕,一次意外的收获。老师巧妙地用好身边的资源,正是因为运用了真实而独特的教学资源,才有了学生发自肺腑的话语,才激发出他们心灵深处最真挚的爱。

四、善于评价学生表现,让“发展课堂”常态化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评价就是要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课标中明确指出:“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有的课堂,老师评价的声音“虚”而“浅”。甚至,学生间相互评价也“少”,有的评价过于形式化。还有的课堂不管学生做得多么漂亮,说得多么精彩,老师送给孩子的只是“好”“不错”“你真棒!”的评价,没有启迪和激励的话语。这样有失常态课的要求,更无法激活课堂的活力。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基”教学。简单语文不是新流派,它是呼唤人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宗”,即“熟练、精思、博览、多作”。

总之,语文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首先必须立足现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呼唤常态,呼唤真实的课堂。只有真实的教育才能激发真实的情感。语文课堂的常态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去上好每一节课,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算得上是有效、高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回归常态语文教学
智珠二则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