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

2016-05-10汪静

速读·中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苏教版民俗文化小学语文

汪静

摘 要:中国民俗方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们民族数千年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的传承。民俗文化教育是语文课堂教学新的生成点。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更好的更理解、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民俗文化;小学语文;苏教版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优秀的民俗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对其进行个体教育和规范,促使其摒弃陋习、发扬良好风气。语文课无疑是掌握民俗文化的最重要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而民俗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促使学生传承传统美德,提高道德修养。

一、民俗文化有利于学生对课本更好的理解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课文蕴含的民俗文化学生很难理解其中意思,老师在讲解课文时如能对其中的民俗文化加以讲解,分析与补充其来龙去脉,加深学生对民俗知识的印象,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课文。

如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是一篇通过描绘西北“地域风情”来展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时代精神的抒情散文。它气势磅礴而又短小精悍,艺术手法丰富多样。如果只单纯的讲课本知识,学生只会感到文章满腔热情,而对安塞腰鼓本身并不了解。如果教师在讲课时可以拓展相关地理、历史知识,比如安塞腰鼓来源于战争或祭祀;安塞腰鼓的剽悍、强劲之特色与陕北民风民俗有着紧密的联系等等。当然,对于这些材料及陕北的相关资料知识,我们可通过各渠道搜集,包括视频、图片、新闻报道等,并将其进行梳理和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资料感受陕北地域文化,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安塞腰鼓的艺术特色、产生原因,与陕北地区的民俗文化及地理因素之间的联系。这样,学生不但更为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中所描绘的安塞腰鼓为何如此气势磅礴、浑厚有力,也积累了与安塞腰鼓有关的知识。

再如《姥姥的剪纸》也是一篇民俗风情很浓的文章,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剪纸的风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民间剪纸艺术作品,向学生展示“姥姥的剪纸”。这样,不但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体会了剪纸艺术中所蕴含的民俗风情,更能让学生体会文中“姥姥技艺高超”,理解姥姥剪纸受欢迎的原因。可谓一举两得。可见,在教学中遇到课文中与民俗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对民俗进行适当的讲解,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的理解并加深思考。

二、民俗有利于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有许多都反映在民俗上,蕴藏着大量的文化科学知识,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与民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语言、礼节、历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使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目标成为可能。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春节、饺子、拜年;清明、扫墓、踏青;端午、粽子、龙舟;中秋、团圆、月饼”蕴含其中的是中华节日民俗,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讲解各种民俗节日的来历、有哪些规矩,也可以拓展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民俗节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蕴含其中的是我们的戏曲民俗,教师可以延伸至戏曲的脸谱文化(种类、意义)、听听京剧、学唱一段京剧、可以谈谈我国的五大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增加学生对我国民间戏曲的了解;;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莫泊桑拜师》《师恩难忘》蕴含了中华礼仪民俗,在古代,人们见面行礼主要有“揖礼”和“拜礼”,“揖礼”又称“拱手礼”属日常之礼,礼节较轻。“拜礼”则用于祭祀或者非常郑重的场合。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讲解这些礼仪民俗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好地理解课文,也能让学生获得礼节的知识;三年级下册练习五读读背背中出现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已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教师在讲授时除了给学生讲十二生肖的特性与缺点外,还可以给学生简单讲解下古代历法知识----干支纪年法,是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十干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支依次组合,六十年为一个循环。一般说,半夜12点(24点)就是子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依次类推有丑时、寅时等,教师如果能给学生讲解这些民俗知识,那么学生就会积累到这些民欲知识。

还有苏教版三年给上册《孙中山破陋习》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陋习对中国妇女的迫害。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鲁班和橹板》蕴含其中的是中华建筑民俗,还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咏华山》蕴含的是中国自然文化,可以让学生去了解什么是山、川、岳?什么样的山才可以称为“岳”?中国的“五岳”是哪五岳……

三、民俗文化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风范和道德的产物,是人们思想、志趣等诸多元素的总和。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有关民俗内容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如《姥姥的剪纸》一文展示了一位心灵手巧、剪纸技艺高超而又广结善缘的姥姥形象。作者为了更好地塑造姥姥这一形象,在文中多次提及姥姥的剪纸技艺,如“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同时,教师再给学生普及了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剪纸是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镂空艺术。每逢节日或新婚喜庆,人们便会将美丽的剪纸贴于门窗、墙壁和灯笼上,以便将节日气氛烘托得更为热烈。更重要的是,民间剪纸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来提炼自然形态,构成美丽的图案,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祝福、对吉祥的追求,由此可见人们内心的质朴与纯美。

这样,教师以“剪纸”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了解我国剪纸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如“姥姥”那般心灵手巧、心地善良的人们的优秀品质,进而教育学生追求至善、至真,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再如二年级下册《欢乐的泼水节》、六年级上册《安赛腰鼓》、一年级下册《草原的早晨》等等,这些课文展示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俗,这些民俗文化各式各样,让人赞叹,可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感情。另外,苏教版教材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也较重视,《陈毅探母》、《奶奶的白发》、《沉香救母》、《母亲的恩情》、《每逢佳节备思亲》《花瓣飘香》等反映的是“亲孝”;《放小鸟》、《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等反映的是“仁爱”;《大禹治水》、《孔繁森》《“闪光的金子”》等反映的是“利他”;《诚实与守信》、《公仪休拒收礼物》等反映的是“诚信”;还有民俗文章中涉及到风俗习惯,民间故事,传说,民间技艺等这些文章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对民族传统有更多的理解和热爱。并在思想道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综上所述,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俗知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常常处在优秀民俗文化的熏陶之中,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优秀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莲纯b.语文教育中的民俗文化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陈孟云.中学语文中的民俗文化[J].云南教育.2006.(10).

[4]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4

猜你喜欢

苏教版民俗文化小学语文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