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要求下电机学教学的改革研究

2016-05-10金小香曹亚卿

新课程·下旬 2016年3期
关键词:电机学考核体系应用型

金小香 曹亚卿

摘 要:电机学是电气工程专业中重要的专业主干课,该学科包罗了基础学科中大学物理、电路原理等相关知识,并且为后续科目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传统电机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应用型本科发展的要求下,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改革。

关键词:电机学;应用型;教学改革;考核体系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类专业中一门相当重要的专业主干课,该学科包罗了基础学科中大学物理的电学、磁学、运动学,以及电路原理中单相和三相电路的相关知识,还涵盖了一定机械原理的理论在其中。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电机学的基本理论,在后续课程中用好电机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课题。

一、修整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应用型本科学校培养富于实干的专门人才的目标,并结合电气工程专业相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情况,将企业需求尽量融入教学当中,对电机学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整,主要分为简化部分理论性过强的章节和增加实际应用部分的章节。

电机学这门课,无论采用哪本教材,主要内容都可划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变压器、交流电机统一理论、异步电机、同步电机和直流电机。如果按照教材内容把每部分内容都精学,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学生来讲,尤为困难,因此,按照该类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简化了理论性过强章节,主要体现在交流电机统一理论中,该章节需要有较高层次的数学基础,因而对电机绕组及绕组电动势和磁动势部分理论讲解做一定简化,在实际的应用中只需要牢记结论即可,对于推导过程可以缩减。

另外,结合实际毕业生岗位需求,增加了实际应用部分,在后续课程电力工程及发电厂电气中,较多地涉及双绕组、自耦以及分裂绕组变压器,这些在电力系统结构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电机学的教学中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以及增加了电机调速和单相异步电动机等相关内容。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1.课堂教学穿插百问形式

电机学是业内公认的难学课程,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掌握电机学的基本理论,让其将修整过的教学内容学精学实,我们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将以前每次课后留作业的教学模式,改为每节课提出电机学百问,每章节后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电机学百问答辩测验。从以往教学过程来看,学生课后作业积极性不高,加上课业繁多,学习任务重,部分学生只是应付性地完成作业,效率低。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针对每个章节,编写了《电机学百问》。例如:变压器可以改变电压还是电流,改变幅值相位还是频率?介绍完变压器基本原理后提出该问题,但不做回答。变压器章节理论课结束后积累了约三十道问题,课堂上进行百问答辩测验,充分与学生互动,既可以简化原本难学的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以高效率的形式掌握知识,并为后续学习奠定好基础。

2.增设现场教学,理论实践相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课与实验课分离现象较为严重,理论课缺乏实物参照,学生很难将书本中的图片与电机联系起来,无法对电机有直观的印象;而实验课又得不到及时的理论指导,导致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操作、记录数据,对电机的原理和特性没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更加不懂分析实验中的特殊状况,实验教学的意义几乎没有体现。此次教改,着重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增设现场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在课堂上拆解电机模型或者小型电机,给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播放一些专业制作的动画视频,加深学生理解。在涉及实验理论教学内容时,将课堂直接移至电机实验室,结合实物演示过程讲解理论内容,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教学进度将实验内容穿插于理论教学当中,做到及时学及时做,在学生对电机有较深刻理论印象时,加强实物操作印象。

实验课程中使用的实验指导书,经过重新修订,删除部分因受安全性限制而不适宜完成的操作,并且指导书中将不再直接给出实验接线图,转而要求学生在实验课程开始前完成实验报告预习,并且经过教师检查合格,方可进入实验室。以此提高实验效率,增强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

三、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1.实验考核方式

一般理工科类专业课的实验环节课时分配并不多,在这较少的课时中,学生也就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些基础验证性实验或观摩实验,电机学的实验环节也是如此,而且实验成绩大部分是以最终的实验报告成绩为主,占电机学这门课总成绩的比例也较少。对于应用型本科学生来讲,这仅有的一点点实践环节,远远无法满足他们以后工作中的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电机学实验考核方式做了调整。将实验考核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平时实验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和实验考试成绩。考虑到学校电机实验室只有16台实验机组,因此,实验考试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而是以学期末随机抽查部分学生的形式进行。抽中考试的学生实验成绩为(实验操作50%+实验报告10%+实验考试40%);没有抽中实验考试的学生实验成绩为(实验操作70%+实验报告30%)。在考核之前进行随机抽取,因而所有同学都必须做好考核准备,充分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

2.总评体系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系专业大课,6.5个学分,共88个理论课时及16个实验课时,为考试课程,制定合适的考核体系,才有利于实现本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往,电机学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出勤、作业等方面;实验成绩主要考核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情况;期末成绩则完全看试卷卷面成绩。根据几届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通过考试,有的学生甚至一点都不懂电机,但却能考出高分。所以,这种考核体系根本不能真正测试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也不能测试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对电机学学习失去兴趣,更偏离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过仔细研究,将电机学总评体系做了大幅度调整,最终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除了包含原来的出勤和作业情况,更主要的为课堂百问的答辩成绩,把重点放到课堂表现上来,充分调动学生努力去学,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一些问题的答案。电机学百问内容涵盖基本理论,范围较广,需要学生融会贯通前后知识点。同时与期末考试卷内容区分开来,既有联系又不雷同,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起来,也要让学生在课后紧张起来。

实验成绩本文已提到。期末考试试卷上也不单单只有基本原理题,也会有开放题,按惯例会安排10分以上的实验操作内容。整个总评体系,对于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更为合适,摆脱了以前“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模式。

电机学是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根据往届学生学习情况,并结合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对电机学进行了改革研究,对理论教学内容做了修整,增加实际应用章节,简化理论性过强章节;对教学方法做了改进,课堂上穿插百问形式,增设现场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真正融合起来,调动学生真正去理解电机学;对考核体系做了新规定,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有了改善,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虔生,胡敏强.试谈电机学课程体系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3):6-8.

[2]贾好来,武兴华.电机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2):86-88.

[3]郑孝东,胡兴志.提高“电机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9.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电机学考核体系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电机学中的场与路
“以学生为中心”《电机学》核心课程的建设
从经济学和哲学角度理解电机学中的B和H的物理本质及其关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特色专业,特色教学—电机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校教学质量考核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以创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分析
基于过程方法的工科专业本科毕业实习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