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杨柳风》谈语域对等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

2016-05-09吕君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杨柳风语域翻译

吕君

摘 要:本文从语域角度分析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儿童文学作品《杨柳风》的不同中文译本,发现其中的差别,以及不同译本的优缺点。语域理论包括语场、语式和语旨三个方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遵循语场对等、语式对等和语旨对等原则。由此希望能给国内译者警示,为儿童翻译理论提供一些原则,让中国的儿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儿童文学;语域;对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1、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

1.1儿童文学翻译现存问题

儿童文学作品指以儿童为阅读对象的文学作品,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因为儿童文学不仅承担着儿童语言启蒙的重任,而且也是儿童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宁雪丹,2011)尽管儿童文学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的外文作品的翻译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发展的都很缓慢。虽然中国儿童数量是美国的四倍,但作品翻译质量无法与其相比拟,这种状况无疑令人担忧。

儿童心理学表明,他们的思维主要关注有具体形象的事物,直观具体的事物(形状、颜色、声音和形象) 仍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儿童文学概论》,1990)。因此儿童作品的语言不但要简单易懂,还要朗朗上口。但现在的儿童语言文学译文中出现较多成人化语言,直接影响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如果译者多用一些儿童可以接受的简单词汇,使语言生动活泼,简单明了,那么在儿童教育方面会有很大提升。同样的,儿童翻译作品中也应充满童趣,只有语言幽默生动、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才能跟孩子产生共鸣,他们就会非常容易接受这个作品,达到文学作品预期的教育目的。

1.2《杨柳风》介绍

《杨柳风》是一部幽默生动的经典儿童作品,书中塑造了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喜欢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诗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老獾等几个非常可爱的动物形象,此书讲述了他们共同生活所发生的一系列趣事。

2、语域对等理论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学派强调语境这一概念, 也就是语言所发生的环境。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莫里诺斯基(Malinowski)把语境分为两大类: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是指讲话者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 即大的文化背景;后者指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 即语言发生的即时环境。韩礼德系把这两个概念同语言系统联系起来,他认为文化语境由无数个情景语境所组成,这些不同的情景类型就被定义为语域。不同语境使用的语言不一样,这就导致了语言的变异。韩礼德把这些语境因素总结为三部分: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

语场是指言语活动所发生的环境,包括话题、说话者和其他参与者的整个活动;语式指言语交际的渠道或媒介,如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讲课还是聊天等;语旨指的是参与者的关系,包括他们的社会地位和他们间角色关系等。(Halliday, 1978)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达到这三方面的对等。

2.1 语场对等

语场,也就是“what is going on” (Halliday,1978),指语篇起作用的整个事件,以及讲话者或作者有目的的活动,故把题材作为其成分之一(张德禄,2004)。语场决定了语言使用时的话题,可以理解为话语的范围和题材。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注意话题的范围和题材,才能做到准确的翻译,避免误译。

例1:

“Im tired of cleaning.” He said to himself cheerfully.

He dropped his broom and ran out of his house without even putting on his coat.

译文1:

他忽然把刷子往地上一扔说:“麻烦!”,“算了吧!”,“该死的大扫除!”他甚至来不及穿上外套就飞奔出门,地面上好像有什么东西在不由分说地呼唤他。

译文2:

鼹鼠心里涌起一股冲动,他把刷子恨恨地摔在地板上,嘴里不住地嚷着:“讨厌!见鬼!该死的大扫除!”好像听见了什么召唤试的,他衣服都没穿好,就闪电般地冲出屋去了。

这句翻译中,译文1中把“ran out of his house”翻译为“飞奔出门”,译文2中则翻译为“闪电般地冲出屋去了”。因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体裁属于寓言,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体裁的限制,不能跑出该主题范围之外。对于儿童文学来说,“闪电般地冲出屋去”自然更合适。

2.2 语式对等

语式,即 “how are meanings exchanged” (Halliday,1978),是指语篇在事件中的功能,故包括语言采用的渠道——口语还是书面的、即席的还是有准备的——及其风格或者叙述、教导、劝导、“寒暄语”等修辞方法(张德禄,2004)。语式也就是语言的使用方式,比如口语,书面语等。口语在翻译时就要随意一些,书面语自然要更正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要注意源语语式特点,译者一般没有资格改变源语的语式。

例2:

But whenever Mole asked the Rat about the Badger, Rat would always say, “Oh, youll meet Badger when he wants to be met. Hes the best of animals.”

译文1:

可是每当鼹鼠向河鼠提到这个愿望,河鼠总是推三阻四,总是说:“没问题,獾总有一天会来的,到那时我一定把你介绍给他,真是个顶呱呱的好人哇!”

译文2:

然而鼹鼠每次提出要去见獾时,水鼠总是闪烁其词。“那好吧,獾过几天就会来的。总而言之他会来的,到时候我一定给你引见,他是一个最好的伙伴。”

在分析这两种译文之前,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一篇儿童读物,尽管译文2中“闪烁其词”、“引见”的使用显得很有文化,但不如译文1中的生动形象。1中的“推三阻四”对于儿童来说更容易理解,“顶呱呱”的使用非常好,完全就是儿童语言,同时也能体现出口语化的特征。译文2就显得有些正式、死板。

2.3 语旨对等

语旨,即 “who are taking part” (Halliday, 1978),指角色相互交流的类型及参与者之间永久或暂时的相关社会关系(张德禄:2004)。语旨也就是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老师与学生,朋友或恋人之间等等,这些都是不一样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角色之间关系,否则肯定译不出理想的译文。

例5:

“Oh, dear,” said the Rat. “Mole, I havent finished eating yet. Would you go and see who it is?”

He said, “Mr. Badger is here!”

译文:

河鼠说:“鼹鼠,我还没吃完,你去看看是谁来了。”

鼹鼠惊喜地喊道:“獾先生驾到!”

在原文中,水鼠和鼹鼠已经成为了朋友,獾可以说是鼹鼠的偶像,他梦想着要见獾,因此獾来拜访时,鼹鼠非常兴奋。河鼠对眼熟的称呼是“鼹鼠”,很随便的称呼名字,说明他们的关系比较亲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鼹鼠对獾的称呼为“先生”,很正式,恰恰表明了獾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译者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例6:

The clerk thought for a minute.

“Well, sir, he must stay in goal for twenty years.”

“Excellent!” said the policeman and he looked at Toad.

Toad was sitting in a chair at the police station.

“Did you hear that, you bad little Toad? Youre going to goal for the next twenty years.”

译文:

“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您最好还是判他整20年。”书记员继续补充说。

“多好的建议,就这么办!”首席法官赞许说。“犯人!起立!站直了!这次判你20年监禁。”

原文内容是蟾蜍犯了罪,法官判他20年监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抓住了他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用词正式严厉,符合二者的身份。只有注意交际双方的角色,译者才能翻译出合格的译文。

3、总结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一定要注意分析源语的语域特点,在翻译过程中用语域对等原则来指导翻译,做到语场、语式、语旨三方面的对等。儿童文学的对象为儿童,其作品应符合儿童的审美标准,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同时还要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水平。文章写的再优美、辞藻再华丽,不能被儿童所接受便失去了它的最初意义。所以文通文学作品的翻译首先看中的是儿童的对它的接受度。但我国目前很多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会出现成人化的问题,所以译者在以后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语域特点,译文要达到三项对等,为我国的儿童提供更多的优秀译作。

参考文献:

[1]宁雪丹.发挥儿童文学作用,培养小学生人文素质[J].教育导刊,2011(2),95.

[2]《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M]四川少年儿童文学出版社,1990.

[3]Halliday,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4]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当代语言学,2004(1),57-65.

[5]徐德荣.儿童文学翻译刍议[J].中国翻译,2004(11),33-36.

[6]陈亚平.《从语域对等角度谈军事演讲辞翻译》,河北大学[D]2008.

[7]惠亮红,林阳.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谈儿童文学翻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1(9),87-88.

[8]王颖.《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上海师范大学,2012[D].

猜你喜欢

杨柳风语域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儿童文学的翻译
——以The Wind of in the Willows(《杨柳风》)选段为例
春天来了,你发现了吗?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书里杨柳风,独爱那枝红
意义隐喻与语域的关系——基于自建英语新闻语料库的研究
浅析语域的特性及教学模式探讨
语域语块与外贸英语教学
构式视角下“X+N役事”致使复合词的类推及其语域特定化
英汉文学作品中词类感叹标记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