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店关闭,代我向它问好

2016-05-09潘玉毅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小寨万邦天桥

潘玉毅

朋友发来一条信息,说小寨东路上的万邦书店要停业了,很多人都去买书或者合影留念呢。西安和慈溪相隔千里,辗转难至,但书香能过万重山,提起书店,距离似乎近了一些。

我大学是在西安读的,前三年校区在临潼,所以不常到市区去。教我们外国文学史的杨辉老师是个爱书之人,闲谈之间时常提到万邦书店,从他口中我们有了关于万邦的最初印象。后来,几位文学协会的同学在给西安的几家书店论资排辈的时候说:“如果一个人到了西安,却没听说过汉唐和万邦,没看过秦始皇兵马俑,就不算来过西安。”这样的话或许太过夸张,却体现了万邦书店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大四的时候,我们搬到了位于大雁塔附近的校区,离书店更近了一些,对它由“耳闻”变成了“目睹”。

那一年国庆节,同学们或回家或去约会,寝室里只剩我一人。闲来无事,我独自在小寨徘徊,不知不觉间竟走到了万邦书店附近。远远地就看见了“关中大书房”几个字。我推门进去,逗留了多半天,出来的时候,夕阳斜斜地照在我的身上,感觉特别温暖——有些地方不去便罢,去过一次就会想去第二次、第三次,万邦便是这样一个所在。因为书香的牵引,这段两公里长的路成了我毕业前最常走的校园以外的路——沿着学校南门往西,穿过一个天桥或者不过天桥,到红绿灯口左转,经由翠华路走进小寨东路继续向西而行,行之不远,就到万邦书店了。

那时的万邦书店可以说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小寨于西安而言,原是一个相对繁华的所在,而在这样一个人口密集、熙熙攘攘的街市中心,万邦书店颇有几分“大隐于市”的味道。小寨附近有许多卖小吃的地方,每次去书店淘书,我都会顺路吃点饺子或者夹馍。因为书店的关系,我们都做了回不俗的吃客,除了肉夹馍、菜夹馍,我们还吃了精神夹馍。

想来,每一个书店都有一段活生生的记忆,我们驻足于此,就成了记忆中的一部分。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所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每一个到万邦的人也都觉得,它在那儿存在了那么多年,仿佛就是为了等待自己的出现。

虽是书店,万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图书馆,进到里面,随处可见读书的人,有的坐在木制的阶梯上,有的背靠着书架,虽然也有喝茶的地方,但去的人并不多。我有时看书,有时也买书,像《高山下的花环》《绳从细处断》等书便是从书店的旧书堆里淘来的。

书店的老板为人很好。有一回,我买完书没有钱了,看到门口的书签十分喜欢,他便送了我几枚。再后来,因写毕业论文需要,我想找一本黄仲则的集子,但是书店里没有库存,他答应帮我问问,虽然最后并没有进到货,我的内心却充满感激。

想到这些,我的心里顿时暖暖的,好想在它停业之前再回去看一趟,好再次推开书店的门,在书架间翻翻看看,在走廊里停停走走。

日有所思,夜便有所梦。一连数晚,我都做着同样的梦。梦见很多年以后,我再次回去的时候,书店还在,书店老板对我还有印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是你啊,好多年没来了吧?你要的那本书我给你留起来了。”这种感觉十分美妙!当然,这多半是梦中的景象,现实的土壤里很难生长出这样的画面。

如果书店的停业无可避免,那么让我们留住曾经在这里读过的文字和浸润在书香里的回忆吧!我很想发条短信给那些久不联系的同学:那些年我们一起去过的书店,代我向它问好!

猜你喜欢

小寨万邦天桥
庆建国70周年
生机盎然小寨村
直立式曲线规
不辱使命为强我中华修船业不懈努力
——记舟山万邦永跃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栗子树下种药材 每亩多收两千元
在天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