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拓展性资源引入时机的把握

2016-05-07顾惠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顾惠玲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拓展性资源引入时机的把握,是保障资源与语文学习有效对接、发挥拓展性资源的作用和价值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做到因需而出——把握文本特点,渲染知识背景;因惑而用——把握认知卡点,开启思维杠杆;因势而导——把握学生脉搏,拓宽课堂时空。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性资源 引入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47

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就要不断地深入解读教材,摄取更为广泛的拓展性教学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的指引、文本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片段等,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一、因需而出——把握文本特点,渲染知识背景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具有悠远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教师要正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将背景知识进行调整与优化,方便学生感知与领会,从而将学生放入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学习境地中。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的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70年前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为中国革命开启了新的篇章,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屏幕出示教师经过精心剪辑的电影《长征》片段)

师:看过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红军战士真能吃苦啊!

生2:长征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征途!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它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遇到并战胜的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伟大诗篇。

长征这一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学生没有经历过,因此体会不出其中的艰辛和意义。教师通过视频播放和语言渲染,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时的澎湃激情和豪迈气概,为后继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

二、 因惑而用——把握认知卡点,开启思维杠杆

教师要认真审视阅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深入地研读文本内容中的点滴内涵。同时蹲下身子揣度学生的阅读视角,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从而把握学生在品读文本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卡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准确捕捉到引入拓展性资源的时机,实现文本情感与学生内心的和谐共振。

如在教学《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时,在完成理性的知识传递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感性的理解。

师:同学们,要想海洋无私地为人类做贡献,我们最应该做些什么?

生1:珍惜海洋资源。

生2:保护海洋!

师:我们没有海洋,那我们是不是就没什么可做了?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附近的小河流……

(①出示成语:百川入海;②出示图片:各种被污染的河流湖泊。)

生3:我们周围的小河流不都是海洋的支流吗?

生4:保护了这些小河不就等于保护了海洋吗?

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使得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让原本离学生遥远的海洋一下子变得如此的亲近,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 因势而导——把握学生脉搏,拓宽课堂时空

语文阅读教学绝不能局限于教材中,教师还要适时地引入各种拓展性资源,投向更为广袤的知识海洋,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效增长。

如在教学《郑成功》一课时,教师在课尾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延续并向课外延伸。

师:现在准备拍摄《郑成功》这部电视剧,假如聘你作为电视剧的导演,你最想拍摄哪一个画面,为什么?

生1:我想拍摄“敌人惊恐万状”的画面,太解气了!

生2:我想拍摄郑成功“临风眺望”的画面,我觉得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师:和郑成功一样,我们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很多,你想怎样去了解他们?

(出示:岳飞、戚继光、邓世昌等人物的肖像画)

生3:我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方面的书。

生4:还可以到网络上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目光投向了更多民族长河中的杰出人物,从中学生汲取着精神力量,也促进了他们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提升。

引入拓展性资源不是资源的任意堆砌,而是对引入时机的细致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拓展性资源沉淀到学生内心深处,成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厚重基石!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教学应拒绝“伪问题讨论”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