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要入滇河流生态调查

2016-05-06田为刚

环境科学导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滇池

田为刚,万 敏,张 瑶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主要入滇河流生态调查

田为刚,万敏,张瑶

(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34)

摘要:对13条入滇河流做了生态调查及分析,河流生态调查内容包括对河流底泥、底栖动物及岸边动植物的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针对入滇河流污染的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生态调查;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入湖河流;滇池

生态调查是为了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生物圈内动植物 (或包括微生物族群) 现况与分布的一种科学方法。基本的生态调查,有助于建立环境与生物基础资料,并了解生物现象与动态变化等诸多的环境因子。

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一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二是生活污水进入滇池;三是工业废水进入滇池;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五是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六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七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湖面缩小,湖盆变浅,进入老龄化阶段,内源污染物堆积,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及环境科学技术的不断完善,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环境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排放污染物所引起的人类健康问题,还包含了由于工业污染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下降、生物多样性的加速丧失等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已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构成直接或潜在的威胁,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也迫使人们采取各种措施来预测、预防和解决生态问题,开展生态保护,而生态调查是生态保护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生态调查为治理生态环境及生态修复制定方案提供相应基础数据,是提高环境质量不可缺少的步骤。

1主要入滇河流生态现状

1.1主要入滇河流的基本情况

对河流进行生态调查,先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1.2调查内容

1.2.1底栖动物调查

(1)底栖动物采样点选择

取样点选在接近河口处的3个点, 因为流速对底栖动物的影响较为明显。科学研究表明流速的差别创造了上下游迥然的水体特征,导致了不同的水生生物组成等。在流速较快的上游,底泥较难沉积,底栖动物种类较少,主要是一些固着能力较强的腹足类以及生活在岩石缝隙的水生昆虫和寡毛类别,在流速较慢的下游或者湖泊,底泥容易沉积,水生植物较多,底栖动物的多样性较高。

(2)底栖动物采样过程

用1/16 m2(0.25m×0.25m)的彼得生采泥器进行采泥,将泥样放入60目孔径的筛网(0.25mm)进行清洗然后将动物检到标本袋里并贴上标签,带回实验室称其鲜重、直径和长度,用所得数据换算成动物密度及生物量,计算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1.2.2 岸边动植物调查

(1)岸边植物采样点选择

在河流岸边选取3个代表性点取植物样,植物样的选取和岸边动物的取样点是同一点。取样面积视植物密度而定,植物密度高的样方取0.25m×0.25m,植物密度低的地方取0.5m×0.5m。测量岸边植被宽度,目测植被覆盖率。

(2)岸边动物采样过程

用军用铁铲在取样点挖土样,经40目孔径的筛网(0.38mm)过滤,从筛网里将动物样置于白色解剖盘内检出标本,装到标本袋里保存。按选择的样统计样内的植物种类数和每一种的个体数,将选择植物样品带回实验基地进行分类、拍照,并记录有关数据,植物样被洗净后置于塑料密封袋并称重。

1.3生态调查结果与分析

1.3.1河流底泥情况

河流底泥状况表表明底泥颜色反映了河流的污染情况,所选河流中只有捞鱼河和洛龙河的淤泥颜色为黄色,受轻微污染,其他河流的淤泥都为黑色,受严重污染。马料河、新河、海河、盘龙江、明通河(大清河)底泥污染严重、泥量较大需要进行工程疏浚,清除底泥以便进行后期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

表1 主要入滇河流的基本情况

表2 主要入滇河流底泥状况

(1) 底栖动物的种类与分布

调查结果如表3。各主要河流的优势底栖动物物种为中华颤蚓,它生活于较严重污染水域河流中,聚集在水流动的地方,根据底栖指示生物对水体污染程度进行分析,明通河(大清河)、宝象河、盘龙江下游的污染情况为严重污染。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分析

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为:

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公式得出各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河流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4。

表3 主要入滇河流底栖动物表

表4 主要入滇河流综合污染情况

1.3.2岸边动物情况

自然堤岸的河流岸边土壤与河水接触,彼此互相影响,因而岸边动物种类及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情况。主要入滇河流岸边动物种类及重量见表5。

表5表明各主要入滇河流岸边动物整体较丰富。盘龙江中、上游及入滇口和梁王河未采集到岸边动物,与堤岸类型及水质有密切关系。其他河流都相应地采集到一定数量的动物,优势动物物种为鼠妇和蚯蚓,但是动物量总体比较小。

表5 主要入滇河流岸边动物种类及重量表

1.3.3岸边植物情况

主要入滇河流岸边植物种类及重量见表6。主要入滇河流的植物物种相对较丰富,总体来说主要的优势植物物种为禾本科双花草。大观河、采莲河和盘龙江中游均为人工绿化带,这与河流生态脱节,不能反映河流生态,其他自然植物种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流生态。

表6 主要入滇河流岸边植物种类及重量表

1.4生态调查综合情况

由生态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入滇河流底泥整体为黑色,量少;底栖动物种类较少,优势种密度极高;岸边动植物整体较丰富。

根据生态调查得到的主要入滇河流底栖动物总数、丰度、优势种情况,及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主要入滇河流综合污染情况为严重污染。

2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2.1河道治理措施

(1)对污染源头进行有效控制;

(2)针对河道治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3)从根本上杜绝生活污水、人类畜便及农田废弃物等进入河流;

(4)加强河流沿岸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工作,努力恢复和改善河道外部生态环境,增加流入河道的清水源;

(5)对河流的污染进行综合治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广泛获得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6)严格执行环保法规。

2.2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

“河道清,则滇池清。入湖河道整治是滇池污染治理的关键之举、治本之策。”围绕湖外截污、湖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四大刚性目标,把河道整治作为湖外截污的重要环节,按照入滇池河道综合整治“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迁、开辟空间;河床清污、修复生态;绿化美化、恢复湿地;两岸禁养、净化环境;规划设计、配套设施。”突出“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临、拆违、拆迁,岸线公共空间贯通;沿岸禁养、杜绝面源污染;沿岸绿化、修复生态、恢复湿地;河床清障、清淤”5个重点,以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为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务求早日取得成效。

借鉴各治理水污染专家的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1)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新建、稳定运行;

(2)在河道旁建设水质检测及污染源监控系统;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削减污染物排放量;

(4)加强河道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河流生态带建设力度;

(5)加强监督管理、宣传教育等。

3结论

综合治理主要入滇河流要切实实施沿岸截污治污、河道清淤护堤、岸带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措施,实现水清、水畅、岸绿的目标,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主要入滇河流综合治理方案做到近期、中期、远期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采取集中治理、分散治污的办法,使流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河水水质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滇池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入湖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河道的生态修复必须以系统的综合整治为基础,而科学的综合整治规划必须贯彻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的原则,通过截污治污、底泥疏浚、综合调水、深化处理、岸线工程、河底工程和河滨生态工程等综合措施,为景观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提供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青松,李旭东,葛向东.生态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10-15.

[2] 董哲仁. 河流生态恢复的目标[J].中国水利,2004(10):1-5.

[3] 刘树坤. 刘树坤访日报告———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J].海河水利,2002 (5) :64-66.

[4] 刘晓涛. 城市河流治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规划师,2001,17 (6) :66-69.

[5] 董哲仁. 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6] 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 环境生态学[M].北京:北京化工业出版社,2004:183-189.

[7] 侯俊,王超,王沛芳.浅议河流的生态修复技术[J].水资源保护,2004(20):95-97.

[8] 张明,曹梅英. 浅谈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 (9) :33-34.

[9]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3.

[10]王勇.底泥中营养物质及其它污染物释放机理综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9):27-28.

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jor Rivers into Dianchi Lake

TIAN Wei-gang,WAN Min ,ZHANG Yao

(Yunnan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Kunming Yunnan 650034,China)

Abstract:Ecological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the thirteen river channels into Dianchi Lake. The investigation covered the sludge of the river bed, benthic animal, and the flora and fauna along both river bank sides.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illustrated. The countermeasures on river treat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ecological survey; river treatment; ecological restore; rivers following into lake; Dianchi Lake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655(2016)03-0018-06

收稿日期:2015-10-26

猜你喜欢

河道治理生态修复滇池
在滇池东岸看西山
毛祁河综合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探究
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感潮河段堤防护坡应用与实践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滇池湿地,美回来了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关于治理滇池的哲学思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