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改革

2016-05-04张鸿雁

俪人·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张鸿雁

【摘要】本文争对建筑施工组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核心课课程标准建设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建筑施工组织 工学结合 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 立体化评价

“建筑施工组织”[1]是我院“示范院校建设”重点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主要是争对施工的复杂性,来研究工程建设的统筹安排与系统管理的客观规律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综合运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本人的教学经历、毕业生的反馈,就本门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体会。

1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组织”是我院的专业核心课程,它将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术、单

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本门课程在教学环节存在以下问题:

1.1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实践

从目前“建筑施工组织”的教材来看,内容过于简单、理论与实践连贯性不

强,在施工方案讲述中,有很多已经淘汰的施工工艺还出现在教材中。而且有的教材都没有完整的施工组织设计实例。即使有设计实例,施工顺序的安排也和实际不符。因此,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任课教师只能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教材进行补充和完善,而每个教师限于自身水平,补充的内容和方向也不尽相同。

1.2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缺点

目前,国内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筑施工组织”课程基本上是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教学基本上采用教师讲授,黑板板书,再辅以ppt,而学生则是听讲的陈旧模式。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和乏味,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的现象。

1.3教师教学思维存在的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对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将希望寄托于工地,但很多施工单位担心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到工地实践缺乏热情。还有部分任课教师对课程实践部分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生毕业以后,工作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地就会了,不把本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来建设,此外,还有部分任课教师认为该领域的科研课题很难出成果,不愿投入精力去研究。因此,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也不重视,而更愿意到工地参观实习,但实际情况是到了工地又是走马观花,眼花缭乱,不知道该看什么,问什么,学什么。

针对本门课程特点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结合紧密的综合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在施工、项目管理、监理等岗位尽可能的“零距离”顶岗,通过我院最近几年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大力调整,制定了课程标准,现将本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做如下介绍

2教学设计

在安排教学设计时,我们始终紧紧抓住本门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为了使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需求,本门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尽力做到理论和实践“零距离”,充分利用教室、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因此,针对本门课程涉及专业知识领域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模式:

2.1坚持“工学结合“的课程标准[2]

首先是按照“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课程的教学标准。邀请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一起分析、讨论并制定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了解最新的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按照“项目导向“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打破传统的按教材章节进行教学。按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以项目为主线、教师来引导、学生为主体。即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工程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进行施工项目信息的收集、施工方案的编制,施工进度的安排、施工现场布置等内容的实施,以及整个施工项目的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对该施工项目的组织,了解并把握整个施工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导向“更加关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也可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2.3按照“任务驱动”安排教学过程

按照不同的工程施工项目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按照接受任务 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获得技能 效果评价,对工程项目按照施工组织编制过程进行任务分解,对每个任务,都按此流成进行教学过程安排。

1.4按“团队”进行实训安排

在教学安排上,将全班同学按自愿的原则,分成4-8人的工程项目团队,每个团队都要选出自己的负责人、由负责人进行组内的分工,并按任务进行负责人轮换,每个团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任务书、分析相应的任务、讨论团队工作任务的安排,在此基础上,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这种安排方式除了能满足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还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

2.5设计“立体化”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不光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对老师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专职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强调过程评价,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表现、综合成果纳入评价指标,可以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师的评价采用教师自评、互评、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鉴于工程施工的特点,很难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顶岗,只能是使教学和实践尽可能紧密结合。比如在按“项目导向”安排教学时,以实际施工的工程项目进行施工组织的编制,但实际情况是课程教学安排只有64课时,而工程项目施工工序复杂,施工工期长。很难使两者无缝结合。只能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尽可能使施工组织编制符合工程实体施工。

【参考文献】

[1]魏道军.建筑施工组织[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戴四新,陈绍敏,蒋燕.高职高专专业与课程标准建设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猜你喜欢

项目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税法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