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是否在网上“裸奔”

2016-04-29

人民周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犯罪分子源头银行卡

近日,央视播出“揭秘银行卡盗刷黑色产业链”调查报道,曝光目前银行卡盗刷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分工明确的地下产业链,不法分子通过改装POS机、发钓鱼链接及黑客WIFI盗取银行卡信息,将信息批量卖出。报道中让人震惊的一个细节是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记者在黑市可以购买1000多条银行卡信息,随机选取70个不同省份的信息进行验证。其中,身份信息和电话号码全部正确,除了5个银行密码错误,其余65个银行卡密码竟然全都正确。

报道中的吴先生“银行卡在身上,5万存款只剩下300多元”,银行卡盗刷产业链的猖獗让不少观众吓出一身冷汗。这一方面暴露出了我们的金融安全漏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公民个人信息“裸奔”的尴尬现实。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报告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因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遭受经济损失1000元以上的就有大约4500万网民。因个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诈骗信息等原因,导致网民总体损失约805亿元。报告还显示,网民被泄露的个人信息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其中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此外,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包括通话记录、网购记录、网站浏览痕迹、IP地址、软件使用痕迹及地理位置等。防不胜防的公民信息泄露行为,不仅侵犯了人们正当的隐私权,也干扰着公民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到个人财产保障和生命安全。为公民信息撑起一把安全“保护伞”,不仅势在必行,更是刻不容缓。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很难想象离开网络生活将会是怎样。然而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无处不在。针对层出不穷的个人信息泄露行为必须查找源头,从源头上着手治理,金融、电信等有关机构不能一味地追求便捷而忽视安全性,要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通过升级技术手段积极开展“反泄露”行动。同时,国家监管层面也应根据新的现实情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厘清用户信息保密的相关责任,加大对个人信息泄密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犯罪分子惩处力度,在法律制度上给犯罪分子以威慑力,切实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另据调查,当前中国公民自我信息保护和保护他人信息的意识都不充分,这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埋下了隐患。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认真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在上网注册、登记填表时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当个人安全信息遭遇侵害时,应当挺身而出,勇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要想解决个人信息泄露“顽疾”,最终还应回归法治轨道。编织起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网”,擦亮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法律“利剑”,方能为公众建立一道防止信息泄露的“防火墙”,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加强个人数据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泄露和出卖个人数据行为”已经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司法打击的力度不断加大,但面对互联网时代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民生刚需,网络监管部门、法律仲裁部门在内的机构必须在信息安全保卫战中占据主动,协调共治,提效增速,进一步明确权责,提高对信息泄密者的处罚成本。通过顶层设计,源头治理,立体防护,真正让“互联网+”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犯罪分子源头银行卡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常回源头看看
与谁接头?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关于流窜犯罪案件的分析及侦查措施的运用
论DNA技术在森林刑事案件中的应用
从源头上确保食品安全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