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2016-04-29李宏春

当代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常态课堂教学老师

李宏春

今天的一些课堂教学,已经远离了教育的本真。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利益的侵蚀下,有些学校教育已经变得喧嚣浮躁、急功近利、行色匆匆,深深地打上了工业化生产的烙印,散发着车间的味道和浓浓的铜臭气。有些课堂教学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疯狂猛烈地崇洋风和刮来刮去的指挥风,深刻地影响着舆论导向,甚至影响着教学改革的方向。

“本真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充分尊重教育对象,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智开导的教育。”本真教育从根本上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既考虑学生的深造要求,更考虑学生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契合点,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立足社会,找准生活坐标。正如北京史家小学特级教师万平老师所说:“教育是人与人的生命互动”,教师要“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

一、本真的教育应体现“人”“本”思想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

(一)强调“人”的教育

人的教育不同于商品的生产。教育家魏书生曾说:“教育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幸福人生负责。基础教育要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带给学生内心的光明、人格的挺拔与伟岸,带给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活、对于未来和对于整个人类的自信,以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自由社会的建设者和幸福人生的创造者。”万平老师说:“教育是有温暖的。”她在最初选择教师职业时,就立下了铮铮誓言:“以自己的努力,使我的每个学生都获得益处,以至于对他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身体力行地用心践行教育的温度,“唤醒学生的心灵,期待学生的成长,弥补学生的缺失,给予学生力量”。万平老师对一个好老师的评价维度是:热爱孩子,相信儿童,关注心灵,赤子情怀。万平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万老师“静静聆听童心的呼唤”,用心践行教育的温度,实现了人与人的生命互动,成就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

(二)强调“本”的教育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而不是花里胡哨的堆砌资料。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让很多老师查资料行了方便,同时也带来一个弊病,即教师从网上下载过多的资料对书本知识进行补充,有时甚至到了忘记课本的程度。在北京小学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则以实际行动抵制了这种做法。吉春亚老师始终坚持语文教学的本真,突出语文学科之本体,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坚持用好教材中的例子。通过吉春亚老师的课例可以看出,她的课堂始终紧扣住课本和大纲的要求。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的。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当我们抛弃课本和大纲而去寻求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时,当我们把课外补充知识大量带入课堂时,我们可能就把本应掌握的知识丢掉了,学生本应学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削弱了。

作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方式,上网或查找资料未免不可,但这应是建立在充分掌握了“本”的基础上,而不是课一开始上就进行资料“轰炸”,更不是教师越俎代疱,而这些都应是学生自己去寻求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否则就只能是缘木求鱼了。

二、本真的教学应以常态为安

教育是一种慢活儿、细活儿。有人说,本真的教育既应当有期待也要有等待,而且是三分期待、七分等待。教育的常理和常态都当如此。

当前,中小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进度过快、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也许从根源上讲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快”与“重”都是为了高考或中考。升学主义在高中教学中造成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一高二赶进度、高三无休止地做卷子。“快”的后果是学习方式的流程化与肤浅化。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不是真实意义上的学习;全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获得的分数,难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发展状况。高强度高频率的训练带来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负担,还有对学习热情的消磨甚至无奈、厌倦、焦虑等消极情感的产生。

另一个突出问题是以公开课、展示课,甚至“表演”课的标准,替代或遮蔽常态课标准。如果在“公开”、“展示”之后缺少认真的有深度的交流与分享,那么这种表演与展示,只能够取悦领导、愚弄大众。以“秀”为特征的教学,不计成本,效率很低;少数人参与仅少数人受益,冷落了“沉默的大多数”;最难说清楚的,是学生从中究竟有多少收益。在这类公开性活动中,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接受多次“排练”,在正式的“演出”中他们不可能再学到新的东西,不过是“配合式表演”而已。

以“实”为特征的教学,即使在公开呈现时,也是常态过程中随机展现出的一段。比如单元设计与实施这种方式,全单元多个课时一起备课,依次上出来:展现活动中,教师说课也首先要介绍单元设计总体思路以及单元教学进程中的前后关联。国内有的研究项目以哺育生命的主动健康成长为己任,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生活,期盼师生精神生命的真实成长。研究者追求的目标,首先突出三个字:全、实、深。“全”是全员参与、全科进入、全程跟进;“实”是扎扎实实,坚持日常;“深”是让每一所参加研究的基地学校,都要在学校实践(课堂教学与班级建设)层面和领导与管理层面,在某一两个学科中,做出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这里的“全”加上“实”,就是常态。

当然,常态是有高下之分的。在学校变革的进程中,要更新的是那些不符合或不利于生命真实成长的习惯性想法和做法,代之以新的有助于师生日常化个体生命积极而真实体验的常态生活,这种转变是需要时间和长期的努力的。

三、本真的教学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效教学

笔者认为,本真的教学应当是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学。“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要求。它的要义在于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顺应学生的禀赋,提升学生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学生的发展。

“基于学生成长需求”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三是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北师大教授刘永胜在作“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报告中提出,学生需要的“五个课堂”:一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学习活动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是行为习惯静静地养成过程,是师生共度的生命过程。二是学生主动认知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读、自己学、自己思考,最终整合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富有探索的热情和愿望,能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三是有幸福体验的课堂。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用自己的激情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尊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四是充满智慧的课堂。研究的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善用“变式”,善于处理鲜活的生成。五是设计简单的课堂。教学目标要集中,教学环节要简洁,问题设置要少而精。

要实现“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刘永胜教师提出了四个有效性:一是激励的有效性。首先要注意教师的有效表扬,而关注是更重要的激励,艺术的批评也是一种激励,此外,要改进学业的评价方式。二是学习形式的有效性。重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倡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三是模式探索的有效性。可以借鉴先进的模式,但要本土化。学校要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入轨模式”。教师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要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富有个性魅力。四是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效性。信息技术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

时代呼唤本真的教育。试想,如果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教师都能润物无声、教化不言,学生都能如坐春风、如沐春雨,那么这样的教育焉能不美?教育“从前慢”,“慢”教育,需要一种不偏、不躁、不炫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来自对课堂教学之本真的深切理解,以及对每一个学生深深的人文关怀。如果每一位教师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则孩子幸甚、家庭幸甚、民族幸甚!

猜你喜欢

常态课堂教学老师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智珠二则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