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境遇分析

2016-04-27

中国市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大学生

安 阳

(天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7)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境遇分析

安阳

(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全球化环境下多元文化的产生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而多元文化集中体现的重要平台之一便是互联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冷静思考如何通过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互联网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06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其内容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结合产物,是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急速发展,新媒体的崛起使得网络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并输出信息的主要平台,而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力量,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教育并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点。因此,应当做好网络平台的宣传引导工作,合理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互联网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契机

互联网的兴起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契机,网络文化的适当运用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者丰富了教育手段,拓展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率,巩固了教育目标。网络文化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新颖性、信息的及时性以及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是其他文化形态所无法具备的,网络文化的兴起对今天文化领域的繁荣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互联网丰富了教育手段。由于互联网能够提高教育的互动能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也变得多样化,教育手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内容、实践、教材、时间和同步率的局限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传统教育手段面临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通过文字、音频、图像、视频等多种途径实现沟通,这就帮助了教育者以多种生动的形式来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互动方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积极性,使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各抒己见,打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条框。

其次,互联网拓展了教育范围。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地域限制。全球化进程中多元文化的出现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必然出现的趋势,这其中有利有弊,通过互联网传播多元文化有利的一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内拓展自己的教育范围,将教育内容放在大环境视野中,通过对来自各方的文化信息进行去粗取精,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所在。而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接受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来自各界的信息多种多样,使得大学生对于各类信息的接受能力变得越来越开放,思维空间也越来越宽广,大学生能够通过对于各类信息的思考,逐渐将重点放在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上。

再次,互联网提高了教育效率。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一系列虚拟的角色和环境的塑造,帮助大学生更便捷地理解和接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方式,更明了地分析当今社会思潮的走向以及政治环境的运行和变更,在超越了现实条件的局限,以各种网络途径获取和解了最基本的情况之后,大学生就可以自主解决问题,结合过去所学能动地进行思考和分析,以和教育者平等的地位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大大有助于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教育的效率。

最后,互联网巩固了教育目标。互联网影响的广泛性帮助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互相传播和交流各自所学,在自己原有受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础上,巩固和完善知识和教育层面的完整程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适当利用大学生的群体认同行为,当群体中的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观点会影响到群体中小部分人的思维倾向。通过群体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来推动和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观念,在其原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加上一道用以巩固的围墙,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是当今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的重要契机之一。

2网络虚拟社会的信息传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挑战

其一,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教育模式正在逐渐取代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地位,成为大学生心目中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出现使大学生成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开始主动接受教育的内容,这固然是一个好现象,然而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他们“被”灌输着教条式的内容,并认为这种内容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无关联,因而没有达到足够的重视,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加漠不关心。

其二,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环境。互联网络的大环境本身十分复杂,其内容包罗万象,其中不乏鱼目混珠者,多元的网络文化不仅包括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内容,还包含着源于不同宗教、不同派别、不同政治立场、不同价值观、不同民族、不同思想境界的内容成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优势不只会出现火花,很多时候只会产生硝烟。网络文化本身又是鱼龙混杂、多样无序的状态,不同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碰撞与斗争比其他任何文化领域都要激烈。网络文化的杂乱性、隐匿性、盲目性、非控制性特征,使得不同性质、不同取向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极力利用网络传播途径和网络文化形态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其三,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模式的推行,其本意是在于帮助大学生以更加直观、更加自觉、更加全面、更加有效率、更加富有实践性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虽然互联网的教育模式的优点使其功不可没,但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力也的确难以平息。教育者想要通过互联网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往往适得其反,网络充满刺激和诱惑力的内容,如网络游戏和各类娱乐节目,总是能够吸引大批眼球,提高了对互联网的关注度,然而一旦将互联网的重心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时,却鲜少得到较高的呼声。

3通过互联网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的引导作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引导来达到目的。互联网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观念、文化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网络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导作用,可知归根结底是要大学生做到自觉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以其作为用以娱乐消遣的工具,更要将其作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达到推动社会朝积极方向发展的有利平台。大学生应自觉地塑造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思维能力,在面对纷繁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网络文化时,能够理智对待其所接收到的信息,自觉将思维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联想,能够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正确的舆论见解,并在自己主动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能够做到积极地影响到其他的互联网受众。

要实现通过互联网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建设成熟健全的网络系统。拥有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的网络团队,培养拥有专业知识且能够敏锐捕捉时代细微特征,富有实践经验,熟稔舆论技巧的网络人才,指导其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平台,加强网络后台监管和过滤力度,尽量避免不良信息的流入,营造绿色网络,传播大众喜闻乐见但又富含深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的信息或新闻报道,掌握社会主义社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也要让大学生参与到网络建设和监督的工作中来,以投诉不良信息和带头模范的方式,设身处地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实践中去,体验和发掘更先进、更有创新性质的受教育方式,由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要实现通过互联网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加强政府在网络中的话语权及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监督管理力度,就有必要加强政府对于网络的管控和领导,以及国家政府建设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的机制。政府在网络平台应当掌握具备领导性质的话语权,在网络受众面前充分展现权威性,赢得其认同以聚集国家精神层面的力量,避免认同上的危机。政府应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性内容与网络受众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以及根本利益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精神层面上的实现是建立在人民物质利益的实现上的。政府要通过对互联网这样一个富有成效的平台的管控,积极围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21-25.

[2]郭素红.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报,2011(3):44-45.

[3]杨克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的网络文化建设[J].社科纵横,2011(8):128-131.

[4]赵惜群,苏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102-106.

[5]蒋宏大.互联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J].党史文苑,2012(16):76-78.

[作者简介]安阳(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