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动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6-04-26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谭立坚

师道(教研) 2016年3期
关键词:样例重构

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谭立坚



自动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文/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谭立坚

摘要:自动性理论从信息处理及认知心理学角度对语言学习中如何达至自动性进行了有关的探讨。本文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对自动性的定义、特点、相关的几个主要理论作了介绍和分析,并就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有关理论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自动性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自动性;ACT模型;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重构;样例

一、引言

有人把外语学习看作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当我们在外语的技能训练达到一定水平时,运用外语时的注意程度就会降低,所付出的努力也变小,外语的自动化程度就会升高。自动性(automaticity)指的是语言运用的自动化。熟练的外语运用者能够毫不费力地辨认出外语单词的意思,或轻而易举地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都是外语自动性很好的例证。由于自动性牵涉到二语的流利性,语言运用自动性越高,流利程度就越高。所以很多学者对自动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认知心理学、二语习得、应用语言学等角度对自动性进行研究。他们从自动性的特点、形成及其在外语教学方面的作用等方面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对自动性理论加以概括与探讨,力图从中得出一些对我国外语教学有所帮助的启示。

二、自动性理论

(一)自动性的定义和特点

面对一项认知任务,若我们不熟悉,整个程序操作起来就很慢,需要特别留神,一步一步加以完成,这就是控制的过程。若程序熟练之后,很多步骤就是自动的,不用占用工作记忆资源,这就是自动的过程。Segalowitz(2003)把语言学习的自动性定义为更高效、更准确、更稳定的表现。DeKeyser (2001:125)则把自动性看作是一种下意识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我们快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而不必想该行动牵涉到的各种成分或亚成分。”Lee(2004)说自动性是取得程序性记忆的另一个名字。Segalowitz和Hulstijn(2005)把自动性描述为“实施认知活动时不必注意控制。”自动化处理是快速的,无法停止的,不受信息量大小的影响,处理信息时也是无意识的。而与之相反,控制性处理是缓慢的,会受到抑制,受制于信息量的大小,会在搜索样例中自我中断,有意识的。综上所述,自动性有下面一些特点:快速,弹道性(不能中止性),不受负荷影响,不费劲,无意识。

(二)自动性形成的有关理论

Anderson(1983)把自动性放在认知心理学的框架中来研究。他提出的ACT*(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理论是有关人类是如何储存和提取知识的,牵涉到知识是如何在记忆中表征的和信息是如何处理的两大方面。该理论认为,人类知识包括两部分: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各种事实的知识(knowing that),如知道英语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加-s。所谓程序性知识就是有关人怎么做事的知识(knowing how),如在写或说英语时,碰到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动词懂得加-s。他认为:(1)陈述性知识要不有要不没有,但程序性知识看来可以部分拥有。(2)人可以通过被告知而获得陈述性知识,而通过运用技能来逐渐获得程序性知识。(3)人可以通过语言来传授陈述性知识,但却不能通过语言来传授程序性知识。Anderson想通过这一套理论把认知架构和不同的认知过程(记忆、语言理解、推理等)都涵盖进去。他(2000)沿用Fitts和Posner的说法,把技能的获得分成三个阶段:认知阶段(cognitive stage)、联系阶段(associative stage)和自主阶段(autonomous stage)。三个阶段的特征如下:在认知阶段,学习者接触与任务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如做事的程序、该注意的事项等。他们往往要一步一步学习有关的陈述性知识。整个过程比较缓慢,对工作记忆也有较高的要求。在联系阶段,学习者把信息归类合成,并通过练习,加强实施技能所需的各种因素的联系,使之程序化并且对各个步骤加以重新组合、优化、提炼。学习者从依靠陈述性知识向依靠程序性知识转变。这个过程就叫做程序化(proceduralization)。在自主阶段,技能不断提高,程序更为熟练,更为自动,并且更快,更专业。这样,程序所需的注意资源会大大减少。总的说来,技能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新手的费劲、有意识、公开控制的陈述性程序发展到专家的流畅、无意识、隐蔽控制的程序化程序。以下简图是Anderson提出的ACT模型:

Anderson(1983,1993)ACT模型中主要成分及内在联系过程的简图(引自Eysenck & Keane,1995,p.386)

McLaughlin(1996)把信息处理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他把学习二语看作是学习一项复杂的认知技能。他指出,如同其他认知过程一样,二语习得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注意资源。学习者只能通过选择性注意机制注意到其中的一些输入中的信息而对其他信息则只能给以边缘性(peripheral)注意。因此,为了最大限度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者只能把一些技能程序化。原来需要控制处理的技能一旦程序化就可以减轻学习者信息处理能力的压力。程序化可以通过对控制性程序的训练加以实现。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另一条途径是重构(restructuring)。所谓重构就是对在大脑中知识表征结构进行重新安排,重新整合。重构需要把基于样例的表征转化成基于规律的表征。McLaughlin认为训练对重构非常重要。McLaughlin的信息处理模型对语言学习的过程作了大概的解析。

有关自动性的几个理论中Anderson和McLaughlin强调的是在提供陈述性知识之后让学习者大量训练,加强程序性训练及知识重构,让陈述性知识变成程序性知识。Logan(1988)则强调样例的作用,认为储存在大脑的样例多了就可以让知识的提取大大加快,从而提高知识提取的自动化。两种主要的理论都各有所长,各有各的道理。可以这样认为,其实有一些技能是通过训练,让规则程序化造成的。也有一些技能是通过大量接触样例潜移默化习得的,同样也能达到自动化的地步。

(三)自动性理论的相关讨论及外语自动性形成的途径

自动性理论本来是研究一般的认知技能形成的理论,但若把外语当成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来看待也未尝不可,这就给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外语认知作为认知的一种,完全可以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在二语习得理论界以Krashen为代表的一派强调刻意的语言教学效果甚微,正规的教学只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二语提供监控。只有给学生大量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才能让学生习得有关的语言知识,从而达到流利输出外语的地步。另外,以Swain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要学生学好外语就要让他们进行可理解的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应该说,这两种理论都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单纯强调输入,忽略输出是学不好外语的。

由此看来,外语自动性的形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大量训练,让学习者学习有关陈述性知识后大量练习,最终促成程序性知识的形成。二是是要让学习者大量接触真实的语料,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化有关的语言养分并加以吸收。也就是说,外语学习既要进行必要的训练也要大量多触和积累各种语料和样例,从而提高外语处理能力,促成外语自动性的形成。以下是有关外语自动性形成途径的简图:

三、提高学习者外语运用自动性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地促成外语的自动性是外语教育工作者一直感兴趣的课题。由于认知心理学理论与二语习得理论的结合,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有关的成果逐渐增多。根据前面提到的几个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帮助学习者提高外语运用的自动性。

(一)自动性要从基础抓起。语言是个分层次的复杂结构(语音、词汇、语法、篇章),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让学习者拥有全方位的自动性,必须循序渐进,从底层抓起。比如说单词的读音、拼写、意义的识记和简单语法规则的学习。若学习者能识记大量的单词,见到英语单词便能马上想到它们的意思,又或者基本的语法规则都能掌握,那么他们就可以腾出时间学习和掌握更高层次的外语结构。自动化就是一步一步从低到高培养起来的。应该鼓励学生多记一些单词、短语、习语。也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简易读物,以此来提高他们对单词及词块的识记速度,以便有效地提高他们语言处理与输出的自动性。

(二)注重对所学内容的精细加工和过度学习。有些学生学习新材料时会囫囵吞枣,这样学习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绝对不会有多深。只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精细加工才能让我们记得牢。比如当接触一个新单词时,不但要知道它的中文意思,还要弄清楚它的发音、拼写、构成、搭配、用法、相关短语等。不但要看它的中文意思,还要看它的英文解释。要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通过不同语境掌握它的用法。另外,认知心理学认为,要熟练掌握某个技能就要过度学习(overlearning)。过度学习又称为“过度识记”,指的是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对语言知识的自动化很有好处。单纯达到能记住的识记程度还远远不够,必须通过过度学习实现知识的完全掌握。

(三)注意知识的重构。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知识表征结构的重构,也就是对大脑中的知识表征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而不是简单的增加知识表征。在练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知识的归纳整理,让新的语言知识与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相结合,让零碎的知识组合成块,这样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提取,方便知识自动性的形成。

(四)注意技能的程序化。技能的习得需要通过大量练习和重复,让新技能各个成分程序化。这个过程是让技能自动化的关键。也就是说,必须通过练习,让学习者熟悉做某件事的整个过程,让零碎的步骤组合起来,方便操作,逐渐形成自动化。例如要就某个话题与人交流,首先你要明确将要讨论的话题——脑里思考有关话题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听取别人对该话题的意见——对对方的观点作出回应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总之,对对话的整个流程要清楚并通过大量练习使之程序化。有些不必要的程序能省即省,能合则合。这样可以提高交谈的效率,达至流利交际。

(五)尽量使训练既有意义又多样化。我们主张尽量进行有意义的训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下进行有意义的语言输入、输出训练。教师应该发挥想象,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进行交流。同时也应该让训练多样化,有些可以是简单而机械的,有些可以是情景性的,有的可以是交际性的,如任务型的练习等。必须指出,机械性训练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完全拒绝,认知心理学认为复述有助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关键是不必走极端,能训练到相关的技能,让学习者获得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就行。

(六)让学习者接触各种语料,通过内隐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所谓内隐学习就是不知不觉的学习。有些规则复杂难记,单靠外显学习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就要让学生在大量接触地道外语的过程中摄取各种各样的样例,增强记忆效果,最后达至自动提取样例,实现外语输出的自动化。Longan和Nick Ellis都强调样例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让学生接触语料和样例其实就是让他们进行内隐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大脑能根据语料中某些语言现象出现的频数做出判断,进行统计学习(statistical learning),最终在不知不觉中习得有关的内隐知识,达到外语运用自动化。

四、结语

自动性理论从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的角度揭示了外语学习的某些机制,对外语教学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流利地用外语进行交际。而流利性跟自动性息息相关。外语学习是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工程。要让学生流利交际,首先就要让他们在低层次的单词识别、规则运用方面形成自动性反应。然后再一步一步达至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强化训练和接触语料都同样重要。在训练过程中,必须重视学习内容的精细加工和过度学习,注意知识的重构和技能的程序化,兼顾训练有意义性和多样性。另外,外显学习应该与内隐学习相结合,应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语料,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养分,累积样例,培养语感,这也是自动性形成的另外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ANDDERSON,J.R.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Harvard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ANDDERSON,J.R.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5th ed[M].New York:Worth,2000.

[3]DEKEYSER,R.Automaticity and automatization[A].In P.ROBINSON (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25-51.

[4]EYSENCK&KEANE.Cognitive Psychology[M].Hove:Taylor&Francis,1995.

[5]LOGAN,G.D.Toward an instance theory of automatiza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1988.492-527.

[6]MCLAUGHLIN,B.& HEREDIA R.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 to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W.RITCHIE and T.BHATA (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6.213-228.

[7]SEGALOWITZ,N.Automaticityand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In C.DOUGHTY&M.LONG(Eds.),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2003.382-408.

[8]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样例重构
样例呈现方式对概念训练类别表征的影响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样例教学”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样例迁移的因素分析及策略探讨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
基于样例学习研究的几点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