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寻龙

2016-04-24任鑫鑫

生物进化 2016年3期
关键词:抢救性鱼龙巢湖市

任鑫鑫

巢湖寻龙

任鑫鑫

1972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董枝明教授对产自巢湖市的鱼龙类标本进行了研究,命名了龟山巢湖龙,这是对早三叠世巢湖龙动物群的首次报道。后来,陈烈祖等先后对采自巢湖市马家山上的鱼龙类化石进行了报道。在之后的近三十年内经常有关于巢湖鱼龙化石被发现的报道(图1),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巢湖市马家山的南陵湖组的泥质灰岩中曾发现有鱼类、头足类等,少数地方能发现鱼龙类脊椎动物化石,最有名的是马家山南坡采场。据传这里曾经发现过几十条巢湖龙化石。

图1 发掘点位置图

2016年4月,随着巢湖市环巢湖矿山治理工作的深入,马家山山顶上的老采面在前期完成爆破作业的基础上,紧接着就要进行削坡治理,运走爆破过后的石头。后期这里还要对山顶进行绿化,使原来因采石变成的秃山,重新焕发绿色。刚才不是提到马家山南陵湖组的地层中有鱼龙化石吗?这要是运石头,假如爆破的石头里有鱼龙被运走当石料不是太可惜了吗?当巢湖市国土局向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通报即将进行削坡治理的时候,立刻引起了馆方的高度重视。大家都深知,假如有鱼龙,没有被抢救性发掘出来,而被白白当作石料运走,这将是鱼龙类等海生爬行类研究和科普的巨大损失,更是对子孙的不负责任。

于是经简单商议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决定由黄建东博士带队,前往马家山对削坡治理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笔者和黄建东作为现场负责,先后有黄发忠、齐飞、彭铸、何学智、朱家虎等几人参与,从4月13日起至5月21日结束,开始了为期39天的化石发掘工作(图2)。

图2 发掘现场一角

图3 清理实验剖面

图4 刚发掘出来的化石

图5 现场标本粘接

图6 野外标记标本

这次的发掘与以往的发掘截然不同,以前的发掘是我们经过野外的踏勘后决定发掘区域,然后根据地层的展布、岩石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层面揭露,进而获取化石。而这次,现场经过爆破处理之后,岩层松散、破碎严重,这对我们如何进行发掘是一个考验。经过两天大面积的摸排之后,我们决定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

首先,对该削坡处理区域进行地层对比工作,确定重点层位。正如图2上所见,现场地层已经严重破碎,准确进行地层对比相当困难。于是,在一定范围地层对比之后,我们选取了最有可能发现鱼龙的层位进行剖面清理,先用挖掘机把岩层剥开,清理出一个剖面,在这个剖面上进行逐层的岩石清理,确定化石层位,然后经过详细地层对比,对可能的层位向两侧推进,从而尽可能多的采集化石(图3)。

对现场的化石采集人员来说,顶着高温,长时间的野外发掘,一块一块碎石的翻动,本身就是个体力活,再加上一直搜索无果,无形中会对大家心理上产生一定压力,影响工作的进度和效率。所以广撒网搜寻之后,进行针对性重点突破,打破零发现,无论是对采集人员信心的增强,还是对整个采集工作开展都大有裨益。终于在挖掘机的轰隆声后,一条长五米,高三米,深入山体六米的剖面在发掘开始的第三天中午成功揭露出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终于在当天下午传出了,就在这个剖面的最外侧岩层,发现了本次发掘以来第一块鱼龙化石,实现了零的突破。我们在现场的每一个人都欢呼雀跃,深受鼓舞。大家也卯足了劲儿,争着要找到第二块!在这以后,在这个剖面上经过逐层的岩层清理,陆续的有鱼龙化石被发掘出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对在野外刚发掘出来的化石是什么样子很感兴趣。其实,刚发掘出来的鱼龙化石并不像大家看到的绝大多数发掘出的化石那样,有一定形态。而是在青灰色的石灰岩岩层中,夹在层面一个黑点儿或是一条黑线(图4)。如何判断就要靠对化石的了解和经验了。

发掘出来的化石,并不像大家在博物馆里所展示出来的化石那样完整,而是破碎的,再加上之前爆破,更加重了破碎的程度。因此,从岩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进行清理加固。首先,清理掉化石表面附着的泥土。其次,对破碎的部分进行拼接,然后对破碎的部位滴胶,滴至饱和为止,最后,定型等待粘接标本自然干燥(图5)。

经过粘接的标本,基本上已经安全了。那么,下一步就要开始给标本进行标记并编号了。对于破碎比较严重的标本,标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假如标本破碎成很多块的话,拼接就需要很长时间,提前做好标记不仅能保证标本最后拼接完整,而且节省了时间。首先,把经粘接加固的标本按原来在岩层中的展布样式对接,对接中一定是以化石所在面为基准对接面,而不是岩层上、下表面。然后,用油性记号笔或是油漆笔在各个对接断口的位置进行标记,在标记的时候,对接口一定要压紧,这样才能保证经标记后的标本在带回修复、拼合、加固的过程中化石断口位置是始终拼合的。标记以垂直打“双竖线”或画“圆圈”为主(图6)。编号根据情况不同进行野外编号,一般编号中包含位置信息、层位、类型、发掘顺序信息等。最后,就是标本在野外的简单包扎。在野外一般用胶带配合卷纸进行标本的简单保护,卷纸在卷的过程中含化石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尽量包扎严实。经过包扎过的标本,下一步就等待每天收工后搬到山下了。每天经过这样初步保护的标本就一件一件的搬回驻地。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剥离、发掘、拼接、保护,经过一个多月不间断的抢救性发掘工作。最终将这片区域经削坡治理的岩层全部发掘清理完成,共发掘出鱼龙化石近30条,这次抢救性发掘工作也圆满结束。

鱼龙曾在早三叠世到晚白垩世早期的全球海洋中分布。在巢湖发现的鱼龙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产出时代最早的鱼龙类化石之一。有着重要的科研意义,对研究爬行类重返海洋和鱼龙等海生爬行类的起源早期演化以及早三叠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价值。然而由于比较特殊的沉积环境,目前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只有马家山周边南陵湖组中有鱼龙类化石被发现和报道。进入中三叠世后,巢湖所在的古地理区域海水逐渐退却,巢湖鱼龙也在该区域消失。可能为了生存,它们逐渐迁徙到更适合它们生活的地方,发展壮大。

致谢:安徽省地调院姜立富教授级高工对文章进行了修改;本项目工作得到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编号201511054)资助。

猜你喜欢

抢救性鱼龙巢湖市
中国最大的早三叠世鱼龙类化石
科学家复原真实大小远古鱼龙
太原市阳曲县西殿村龙山时期陶窑遗址抢救性搬迁保护技术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抢救性手术治疗1例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热烈祝贺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建校五周年
误解鱼龙几百年
安徽巢湖市老年大学校歌
农村高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反思
“弋阳子弟”踏歌来
——弋阳腔传统曲牌抢救性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