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三皮

2016-04-21刘玉行

小小说月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剃头杂货店小姐

刘玉行

人一上了年纪大都容易怀旧,剃头师傅陈三皮怀旧的情绪尤甚。

最最让陈三皮难以释怀的是他的剃头挑子。遥想当年,操着“唤头”,挑着担儿,在人们的赞叹声中“先上山、后下山、再上山”,把一个个零乱的蓬头打理成青光瓦亮的葫芦瓢,那种感觉是何等惬意呀!

清明那天,陈三皮趴在师傅田一刀的坟前大哭了一场。陈三皮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的,牵来了周围上坟人的目光:“啧啧,看人家这儿子养的,值!”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陈三皮哭的不是师傅,而是他自己。

陈三皮的命比黄连还苦。五岁爹死了,六岁娘嫁了人,陈三皮过早地成了孤儿。十岁那年,陈三皮讨饭讨到了师傅田一刀的家门口。已经三天了没有讨到一口吃的,陈三皮饿昏了。瞧这个小叫花子口齿伶俐眉清目秀,田一刀救活了陈三皮之后,就收他做了徒弟。

三年出师,三年历练,陈三皮学到了师傅剃头的全部绝技。待到陈三皮十六岁时,不仅玉树临风伟岸魁梧一表人才,而且也是陶城很有名气的剃头师傅了。

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初二这天,陈三皮在城东江记杂货店门前支起了摊子。“二月二,龙抬头。”来剃头的人真多呀,接踵而至,一个挨一个不断头,从日上三杆一直剃到日落西山才有停歇。就在陈三皮收拾行头时,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从乱发中探出半张脸来,直晃陈三皮的眼睛。陈三皮捡起来一瞧,是女人用的金簪子。于是陈三皮就扯开喉咙喊:“这是谁的金簪子?谁丢了金簪子?”

这时,从江记杂货店里踅出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龄女子,朱唇轻启,如莺声燕语:“是奴家的。”那女子抓起金簪子,飘然而去。进入院门前又嫣然回首,冲陈三皮莞尔一笑。

足足楞怔了半个时辰,陈三皮才悻悻地挑起担子,魂不守舍地往回返。

以后,陈三皮每天都要到江记杂货店门前逗留片刻,每次都有所收获。挑子一头的方凳抽屉里,不是有几粒糖块就是有几个枣果。最后的一次是一块香帕,香帕上还有几行字:剃头下九流,人前难抬头。撇下剃头刀,奴愿随郎走。

不让陈三皮耍剃头刀,等于是抽陈三皮的筋啊。

三天后,一顶花轿被义无反顾地抬到城南的济春堂,江小姐嫁给了堂主柳如春的三公子。

再次见到江小姐是一年以后。江小姐找上门来,要陈三皮给她的儿子剃“满月头”。

“一位如花似玉的小姐还不抵你手中的剃头刀子?”已是人妇人母的江小姐悲悲戚戚,哀哀怨怨,眼睛红红的。

陈三皮落荒而逃。为了剃头刀,也为了他心中的那个女子,他选择了独身。

三十年前师傅田一刀也弃他而去。临终前,师傅攥着陈三皮的手说:“师傅我就收了你和二瓢两个弟子。你师哥何二瓢靠不住,早晚会遭报应的。往后剃头这手艺就指望你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啊!”师傅什么东西也没有给陈三皮留下,只留下了一把握了五十多年的剃头刀。

望着满街五颜六色的脑袋瓜子,瞅着街道两旁霓虹闪烁的美发店,瞧着十天半月也派不上一次用场的剃头刀,陈三皮不时地叹气:“江河日下呀!”

手头实在痒了,陈三皮就拉过街边的一个乞丐,聊以发泄一下胸中的闷气。

在一年清明节,陈三皮挑着担子一步三晃晃到师傅的坟前。放下方凳,打开火炉,围上围裙,陈三皮给自己剃起头来。剃一刀,陈三皮说一句:“师傅,这是您教的‘关公拖刀。”再剃一刀,陈三皮再说一句:“师傅,这是您传授的‘张飞打鼓。”

第二天人们发现,陈三皮早已在师傅的坟前气绝身亡。在春日融融的阳光映照下,陈三皮的头皮青铮泛亮熠熠发光。

选自《当代小小说》

猜你喜欢

剃头杂货店小姐
剃头店
晚霞小姐
新作文·解忧杂货店
马剃头
谁在跟踪雁小姐
解忧杂货店,我的心灵憩所
杂货店
想吃滴答果的慢吞吞小姐
剃头佬儿
第一次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