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资本的产学研合作效率探究

2016-04-21厉伟芦慧

科技与创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社会资本

厉伟++芦慧

摘 要:在国内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基础上,从产学研合作的具体过程入手,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其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认为社会资本不仅通过其具体内涵,包括关系网络、规范、信任等直接对合作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沟通、成果转移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通过影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间接影响合作效果。

关键词:社会资本;合作效率;合作主体;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7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6.06.007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科研投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2014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 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突破2%,达到2.09%.根据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3—2013年中国科技人员发表国际论文超过100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5位;高被引论文数量排世界第4位。这反映出我国科技进步及其对世界科学事业的重要贡献,也可以看出我国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效率偏低,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与产业化率不到10%.资本的利用率是影响产学研效率的主要因素。资本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目前,国内外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利用率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对社会资本对于产学研合作效果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缺乏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社会资本对于产学研合作的影响机制及结果探讨较少。

本文主要探讨了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率的影响机制和结果,并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建立了“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影响机制”的模型,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探讨了通过提升社会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方法,以期为实现产学研成果转率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 文献回顾

1.1 社会资本理论概述

“社会资本”一词最先出现在社会学研究领域。Woolcock和Narrayan(2000年)认为“社会资本”一词可追溯到1916年Hanifan解释社群参与有助提升学业成绩和收入的研究文章中。社会资本就是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较早研究社会资本的学者包括Jacobs,Pierre Bourdieu,Jean Claude Passeron,Glen Loury等人。Pierre Bourdieu根据人群的社会活动提出社群中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种有助于个人在社群中发展的关系性资源。Aleiandro Porte认为,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或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Nahapiet和Ghoshal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个人和社会个体占有的关系网络中,通过关系网络可获得的来自关系网络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并提出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维度,即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

迄今为止,由于研究的领域、角度和重点不同,学者们对于社会资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可以总结得出社会资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能够为行为人带来效用,提升组织价值;②社会资本的组织内外部关系以网络形式存在,社会资本不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而减少,反而会通过成员的相互作用而增加,如果长期不适用,则会衰减消失。社会资本是不可以转让的,个人难以随意支配转让,且其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不仅可以让积极参与建立的人受益,同时还可以使处于相应结构中的所有人受益。笔者认为,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组织之间的关联——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

1.2 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综述

产学研合作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生产单位(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制下开展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过程或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人才培养等。该模式能够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有重要作用。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世界各国推动教育、科技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半工半读教育模式是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初次尝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组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目前,产学研合作通常是指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统筹各自拥有的资源(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等),在组织的规范和约束下,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开发科学技术和相应产品或服务的过程。

从合作方式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委托研发、联合攻关、内部一体化、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人才联合培养与人才交流、产业技术联盟等模式;从合作主体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点对点、点对链和合作网络模式;从政府作用的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市场自发、政府引导和政府主导三种模式。当前,我国主要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为政府推动型、高校/企业主导型、科研机构和企业合办实体模式三种。

1.3 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影响的研究

当前,已有学者就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吴晓波、韦影、杜键(2004年)、蒋文娟、陈莉平(2007年)、刘艳(2009年)、张晓拔(2009年)、鲍林(2011年)都从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认知维度和关系维度分析了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通过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等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影响行为主体交换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影响产学研的效率。认知维度是影响合作主体的有效沟通,关系维度则是通过建立行为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来影响合作效果。也有学者从社会资本的内涵,包括关系网络、规范和信任的角度探讨社会资本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是直接分析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的作用,而对社会资本是否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间接影响合作效果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2 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影响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内容比较复杂。本文将该过程简单划为科研合作选题、技术研发和测试、技术成果转化、产品服务生产4个过程,如图1所示。

将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

注:图中的实线箭头表示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直接作用,虚线箭头表示社会资本通过其他形式的资本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间接作用。

2.1 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直接影响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获得科研经费和研究经验、获得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的机会、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三方主体拥有不同的目的、定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依据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构成合作关系,并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产学研合作的开始程序是科研合作选题。在选题的过程中,企业利用自身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够更容易、更准确地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通过分析市场信息,结合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能力评价,可以初步确定合作主题。社会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影响市场信息的获取和传递过程:企业凭借社会资源成为市场活动主体,其在市场结构中的地位赋予了其特殊的、能够有效获取市场信息资源的社会联系,使其能够及时掌握所需开发产品或服务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市场;同时,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社会资本影响着企业将市场信息反映给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行为主体处在共同关系网络中,更容易形成比较相似的价值观、较高的认同感和较强的基于规范或制度的信任,在交流过程中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从而使双方信息沟通更加顺畅、准确,有利于信息资源的转移。但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关系网络会减少信息量,在思维趋同的情况下,不利于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技术研发和测试的过程是创新的关键过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规范的约束力较小,因此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创新需要每个成员全心全意的投入,及时针对市场动态进行有效沟通。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显性知识的有效碰撞,更重要的是成员各自有用的、具有不可随意转让性的缄默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产学研主体之间通过不断的合作和联系产生共同规范和基于规则或制度的信任,这种与成员价值观相统一、具有较大约束力的规范能够有效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成员之间相互信任能够促使组织产生知识联盟的意愿,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与转移,进而通过不断努力形成新的知识和技术。随着合作的成功和进一步深入,主体间将会产生更高层次的信任和合作,进而带来更丰富的社会资本。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循环。

技术成果转化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合作效率的高低以及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的大小全都取决于创新技术成果能否成功转化为企业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以及能否使企业获得满意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能够按照企业员工的文化习惯,应用他们的“语言、符号”将技术成果有效转移给企业,同时要求企业员工能够适应科研人员的语言和沟通方式,以达到顺畅、高效沟通的目的。随着合作过程中知识的转移和共享,产学研合作主体可以形成比较统一的价值观。有了共同的认识和相似的语言工具作为基础,再加上双方的合作意愿强烈,能够提升沟通效率,进而顺利地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然而,过于相似的价值观容易导致相同的思维和认知,使主体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技术的优缺点。

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涉及到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问题。利益分配问题主要是由于合作各方对技术或知识的价值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动荡等各方面的风险,需要产学研合作主体共同承担。由组织的社会资本形成的具有较大约束力的规范能够使合作各方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承担起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的价值观能够降低合作各方对技术价值认识不统一的可能性,从而减少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合作破裂情况。相互信任能够使各方充分考虑风险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客观、公正地看待风险因素,并共同努力排除风险,体谅对方的困难之处,减少因不愿承担风险、互相推诿而导致的合作破裂情况。

2.2 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过程的间接影响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仅需要投入社会资本,同时还需要投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且投入比例必须合理,然后合理配置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关系型社会中,社会资本围绕产学研合作主体所形成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其能够转变成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获取更多的资源。通过社会资本,主体可以获得使用其他形式资本的机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以人际关系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关系”是一种资源,拥有“关系”,就可以进入许多别人无法进入的领域,就可以拥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上的“灰色地带”和规则上的“高弹性”使主体可以通过“关系”打通各种环节,带来经济效益。

社会资本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信任,互相信任能够强化人员合作的意愿,促使人力资本发挥出最大效用。合作成果的一种表现是人才的培养: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科研机构工作者能够获得研究经验,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高等院校可以获得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经验,培养出能够有效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型人才。这些通过合作而获得成长的人才是企业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同时企业也是这些新人才的社会资本,在就业选择和招聘选拔的过程中,丰富的社会资本可以减少企业与人才互相选择的费用和风险,减少两者之间相互适应的时间,这就为将来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研究型人才进入企业成为企业员工也有利于现有合作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

3 案例支持

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一方面,社会资本能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合作效率;另一方面,社会资本有可能造成社会负债,主体间较强的联结会降低信息的多样性,统一的价值观会降低员工的创新性等。但是,总体来说,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作用较大。从下面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资本与产学研合作效率的正相关关系。

美国的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是产学研合作非常成功的代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利用得天独厚的社会关系、丰富的社会资本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同时又通过合作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关系,形成更丰富的社会资本。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赵静敏副教授在针对徐州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获得社会资本环境数据和科技进步相关指标数据,证明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具有正相关关系。胡庆余堂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共同开发胃复春片的案例也证明良好的合作基础能够使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互相信任,推动后续的合作过程,带来额外的信息收益。当然,也存在由社会资本不足而导致产学研合作效率较低、效果不佳的案例。许多国有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暴露出一些管理上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企业需要与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研、跟踪调查等手段,初步了解企业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追根究底、寻根溯源,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最后根据现有管理理论和经验,制订出科学的调研报告和改进方案。但在很多情况下,制订的方案和措施根本无法实行或者实行效果不佳,有一部分原因是合作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合作主体之间的信任和了解程度不够,关系结构比较松散。这就表明缺乏社会资本会导致产学研合作效率低下、效果不佳,从而从反面证明了两者的正相关关系。

4 总结与展望

目前,产学研合作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颇受我国企业界的认可。本文从产学研合作的具体过程入手,分析了社会资本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并给出正面和反面的案例予以证明。在研究分析中笔者发现,社会资本能够促使产学研合作各方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提升合作效率,促进成果转化。但同时社会资本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可能会造成主体间思维的一致性较高,不利于创新。当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建立测量指标量化分析社会资本对产学研合作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本提升产学研合作的效率,特别是对于负面影响,要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鲍林.社会资本视阈下的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李六.社会资本:形成机制与作用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李安方.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4]刘艳.社会资本:合作意愿与企业人力资本绩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5]蔡文娟,陈莉平.社会资本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联结机制及效应[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6]邓廿庆,卞修凡.新形势下发展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

[7]赵兴元.产学研合作:特征及运行机制[J].科技与企业,1998(05).

[8]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

[9]李明华.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10]刘艳.高校社会资本影响办学绩效的机理——基于社会网络结构主义观[J].高教探索,2009(4).

[11]张晓拔.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社会网络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6).

[12]吴晓波,韦影,杜键.社会资本在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探析[J].科学学研究,2004(6).

[13]苗梅华.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重建与法治秩序[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

[14]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5]李琳,方先知.产学研知识联盟与社会资本[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8).

[16]赵静敏.基于社会资本的徐州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商业时代,2010(10).

〔编辑:王霞〕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社会资本
浅谈学术社团机构的经济价值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辽宁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