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促教,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2016-04-20张红艳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张红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一定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语文文本),钻研课文,把握课文,超越课文,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不是要确定一个统一而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语文文本的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简明可行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的确定首先要考虑的是活动的主角必须是学生,必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也要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积累性、理解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笔者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尝试和创新了以问促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问促教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互相促进,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提问,引导学生轻松地进行回忆、准确地进行对比、合理地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灵感,激活他们的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问文本的内容

这一问处于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的阶段,是一个“走近文本”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是“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这个阶段是学生在老师“宏观调控”下的自主学习阶段,教者要舍得花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来解决生字新词,来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上的感知和把握,要能用一句话或简短的一段话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至于运用何种阅读方法,读几遍,则由教者根据文本和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要求千篇一律,只要能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既能灵活多变,又能适当有效就行。让学生在读中体验,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归纳。这是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中最基本的部分。

二、问是文本如何写

这是一个“触摸文本”的过程,体现的是语文教材的积累功能。这一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研读课文阶段,是学生在自主学习辅助下的学生间合作学习的阶段。我们知道,不同的文章写作要求、方法和技巧不同,表达的主题也不同。就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的作家写作方法和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也就是“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叶圣陶先生说过:“备课要备在作者的思路上。”换句话说,就是阅读文本,要揣摩作者的行文思路。所以,在这个教学阶段,教者必须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要对文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也就是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进行尽可能细的探究。因为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写作的要求、方法、技巧也有所不同。

三、问文本为什么这么写

这是一个“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的过程,语文教材的发展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现。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者引导得法的话,会起到一箭多雕的效用。带着这种思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触摸作者内心的最柔软之处,能够和作者共脉动;可以最真实地了解作者写作的意图,更好地体味作者借作品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结合上一个环节对作品的谋篇布局、斟字酌句等技巧的欣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问学生文本这样写是否妥当

这是学生“剖析文本”,这一问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品读课文阶段,属于合作学习后的探究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语文教材的审美功能和阅读活动的评价功能应当有充分的体现。俗话说“吃酒不吃菜,各人心中爱”。如果说第二问(研读阶段)立足于对作品进行带有共性的赏析的话,那么第三问则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既往经验对文章中的精妙字、词、句、段进行赏析,同时又对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技巧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进行个性化的品味,就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评判,好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写法,不足的应当怎样补救。

五、问是学习后的收获

这是学生“回味文本”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语文教材的多种功能的综合体现。这一问是学生自己总结、回味课文阶段,这一阶段属于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阶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收获而言,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学习后掌握的新知识、进行的新情感体验(包括启发、感想等)、形成的新能力等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样的。对学生而言,每一篇文章阅读后不可能都一定有多大的收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在回味文章学习后谈感想或收获的话,他们心中这时肯定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种收获有时是正向的,有时是逆向的;有时是单线的,有时是扇面的;有时是正面的,有时是负面的(当然,如遇到此情况,教者还要正确引导,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一而足。唯有这样,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了显性的体验机会和感性的体验过程,因为我们知道,有时那种收获哪怕是小到对一个字或词的理解也就足够了,因为这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所获得的收获,唯有这样,学生才不枉有此堂课的学习过程。

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先进理念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千姿百态,教学方式千变万化,但阅读课教学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使学生“自能读书”。在笔者看来,这种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来达到的,也不完全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多次的主动积极进入角色后“悟”出来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是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以上提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阅读的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丽华.小学中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4(10).

[2]吴桂梅.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3]王平华.小学语文阅读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研究[J].学周刊,2014(24).

[4]王春艳.小学语文阅读问题教学法及其有效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5(12).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