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初探

2016-04-20巴合提努尔·艾尼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童话教学小学语文

巴合提努尔·艾尼

[摘 要]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以科学知识为内容,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为幻想的感性形象,既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看,儿童喜欢生动形象、有声有色、新颖有趣的感知材料。科学和童话的合理结合,会把学生带进一个富有情趣的神奇境界,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得到启示,获得新知。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童话特征

科学童话,是一类具有特殊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它以拟人、夸张、象征为其主要表现手法,以幻想为其艺术形态,主要读者是儿童。科学童话深受儿童喜爱,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

翻开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科普类课文不在少数。有的是向学生介绍浅显的科学知识的,如《地球爷爷的手》、《我是什么》、《回声》、《活化石》,有的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如《火车的故事》、《兰兰过桥》、《农业的变化真大》。这类课文的题材多为童话或有简单情节的记叙文,也有一些科学小品文,初入学的孩子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对于这类课文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同时,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的限制,其中的科学知识往往成为教学这类课文的“瓶颈”。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好小学低段语文科学童话教学呢?

一、 科学童话教学的意义

科学童话又称知识童话、自然童话,是童话(广义的童话)的一个分支,它具备童话的各种特点。它和文学童话(狭义的童话)是一对孪生姐妹。富于科学的启迪,又具有艺术的美感。能培养读者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启迪少年儿童的智慧。

与一般童话相比,科学童话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所表现的主题也与自然科学有关。科学童话与一般文学童话的区别在于,它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即把科学的理性概念化作为幻想的感性形象,科学童话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一般较为单纯,它并不负有普及科学的任务。

在现代社会里,科学在少儿教育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和幻想并肩联手可以创造出一个奇丽的科学童话世界。通过奇妙的故事,科学童话能够帮助少儿了解科学的神秘,提升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故事情节和科学知识的结合使得少儿的阅读变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科学童话具有明显的知识性特点,对少儿读者具有很好的科学教育作用。科学文学中童话元素的呈现对少儿读者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二、科学童话的基本特点

1.艺术幻想。幻想是所有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科学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科学童话的核心,也是科学童话的灵魂。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象。艺术幻想是一种创作手段,是作家按自己的需要虚构形象的一种创作方法。它植根于生活,往往又对生活作夸张的叙述和描绘,达到一种升华,因而幻想中的事物比真实情况下的更活跃,更富色彩。科学童话中充满了丰富的、诗意的幻想,借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像《阿德的梦》,课文 以“梦”为载体,讲了小主人公阿德做了一个有趣的梦,乘坐飞船到火星上旅游,到月球上看望外婆,在地球上预订月球的物品等,让我们产生对科学的幻想。激发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兴趣和培养科学幻想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未来是每个人在心中为自己勾画的一幅绚丽图画,是对可能成为现实的美好前景的殷切期待。想象未来,就是在心中描绘自己的未来之梦。既然是梦,就不一定会成为现实的东西。而作者以幽默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畅想本世纪的样子,及科学发展状况,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2.拟人手法的运用。科普童话通过幻想把动植物和没有生命的物体拟人化,使其具有人的思想感情,会说话、会思想、会行动。一方面,这些主人公具有人的某种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其自身的内在特性。例如《风娃娃》,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风娃娃天真活泼、顽皮好动、做事冲动的性格,和绝大多数儿童的性格有相似之处。他想做好事想帮忙,可是却好心办了坏事。这符合风的特点,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危害。这篇童话通过描写风娃娃,让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明白: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3.故事情节完整。科普童话故事大多数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头有尾,故事情节完整。不少童话在叙述过程中会使用反复的手法,即相同的情节和语言往往稍加变动反复出现,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讲述。科普童话的这种特点,便于进行复述教学。

三、当前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童话,是孩子们的最爱。作家们煞费苦心地讲将科学知识巧妙地藏在童话里,让同学们在读童话的过程中了解掌握科学知识。可是许多老师在教学时还没有摆脱“内容分析”为主的模式,很多老师注重的仍然是课文内容的讲授。因此,科普童话里的科学知识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往往被提炼出来,总结成为一条条精准的科学术语,被老师写在黑板上,还要求学生记在书上。学生记住的只是几条干巴巴的科学术语,毫无童趣可言,这样的语文课很像科学课。比如在教授《回声》这一篇课文时,课文以童话形式介绍了回声产生的原因,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明白了回声的原理。课文仅仅是要求学生简单了解回声的原理就行,可我们有的老师却深度挖掘了回声产生的原理,传播的过程,造成的结果及贡献,我觉得这已经是一堂三年级的科学课而不是二年级的童话课。老师已经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甚至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于注重思想道德的教化。我们的每一篇科普童话都有一种作家所要表达的教育思想在里面。我们不少的老师就把这些道理挖掘出来,作为科普童话教学的重点。如在教学《小松鼠找花生》这篇童话时,其主体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花生果不是结在枝上的,而是埋在土里的。”这一植物学常识。可是我们不少老师在上课时都在引导教育学生花生是不是小松鼠的?它私自摘取别人的劳动果实这种行为对不对?是否道德?想方设法的一定要学生领悟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享受丰收的果实。我觉得这样的一堂课比较像一堂思想品德课,已偏离了科普童话教学的初衷了。

3.过于注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许多老师在讲授科普童话时容易忽略科普童话文本的特点,将之等同于一本的记叙性课文。都是先分析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几句话说一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去掉和加上有什么不同?你能用这几个词说几句话吗?……一系列的问题使得孩子们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全然忘记了童话的美好,忘记了自己在阅读一个有趣的故事。老师只是把科普童话当做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载体,运用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解词造句,破坏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也破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生的世界里不能仅仅是那枯燥无味的教训与教诲,也不能是那太过于死板以及讲求死规矩的教学方式,而应该是一趟充满着好奇与美好,充满着想象与浪漫的生命旅程。而科学童话作为一种学生的最重要的文学载体,正能够发挥如此的作用。所以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对于科学童话的积极作用老师们不能够忽略,我们应该用充足的时间去让小学生习得那些科学童话故事,以习字为主,设计主要问题,了解课文内容,适度处理科学知识,一趣味性为主,避免深度讲解,让学生在科学童话故事中尽情地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然后去充实自己浪漫的梦想,从而给他们的成长插上可以飞翔的翅膀。

猜你喜欢

童话教学小学语文
探究小学语文中的童话教学
论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