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隆裕:皇后终于熬成了太后

2016-04-19金满楼

中外书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慈禧太后同治太后

金满楼

大婚前的火灾

隆裕皇后的一生都很悲剧。确切地说,这场悲剧,从她进入皇宫的第一天就开始了。

隆裕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之女,光绪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儿子。论起血缘,隆裕还是光绪的表姐(比光绪大3岁)。这段“姐弟”婚姻,从一开始就不那么顺利:大婚前的一天深夜,太和门突然失火,将这座六丈五尺(约七层楼高)的宏伟建筑烧为灰烬。最刁诡的是,这场火灾发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之夜,尽管九城水龙奋力扑救,但最终无济于事。当晚,帝师翁同龢在日记中记了一笔:“此灾奇也,惊心动魄,奈何奈何!”

按大清祖制,皇帝大婚时,皇后应由正门即午门抬入,经太和门向北入内宫。火灾之日距大婚之期不足20天,若要重修太和门,势必无法办到。但更改皇帝的婚期,更是大大的不吉利。斟酌再三后,慈禧太后命内务府按太和门的原样搭建彩棚,工匠们接到任务后日夜赶工,竟在大婚前做出了一个足以乱真的“太和门”。

光绪的另外两个妃子,瑾妃与珍妃(最初为嫔),是从神武门被迎入后宫的。神武门不是正门,但正如婚姻不等于爱情,光绪在这里获得了些许的慰藉。瑾妃、珍妃姐妹比隆裕年轻,特别是珍妃,更是以其青春、娇艳及活力赢得了光绪的青睐。隆裕皇后的备受冷落,令慈禧太后对光绪的厚此薄彼甚为不悦。她屡次三番地提醒皇帝要照顾皇后的情绪,并让他经常和隆裕皇后呆在一起。可这两人相对无言,又是何等的尴尬局面。

从目前留下的相片看,隆裕皇后的长相确实称不上美丽。据入宫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德龄公主说,隆裕皇后是一个优雅、有知识的女子。她在宫中并不如意。除了与光绪皇帝不和之外,她还得时刻紧跟在慈禧太后的身后,并没有一丝的自由。庚子年后,慈禧太后屡次邀请在京的外国使节夫人们入宫参观。据她们的回忆,隆裕皇后脸色苍白,身材瘦削,但看起来“非常有教养”“温雅有礼”。

1888年来到中国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其夫人曾做过皇家福晋与格格的家庭医生。据后者的描述,隆裕皇后“长得一点儿都不好看”,但“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时,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曾入宫为慈禧太后画像的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则描述说:“皇后和太后一样腰板挺直,脚步轻盈敏捷。她身材小巧,身高不满5英尺,手和脚是纯出于高贵血统的那种静雅优美。她长脸,细高鼻,眼睛比起太后、皇帝来更接近于汉人。她的下巴是长长的,一般认为有力的那种。她的嘴巴大大的,极其敏感。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和善,脸上的表情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令人根本不忍心加以批评。她似乎算得上是美貌的了。”

凯瑟琳·卡尔是画家出身,她的观察当然比较精准。不过从最后一句来看,隆裕皇后的颜值可能确实不怎么高。不过,卡尔对隆裕的和蔼亲善还是颇有好感(后者曾教过她几句汉语)。其认为隆裕“举止可爱,态度可亲,性格讨人喜欢,但她的眼睛有时流露出一种听天由命的耐心,几乎有些可怜。她的实际办事能力大到如何不能由我来说,不过待人接物很是老练。而且据说太后还政期间,由她充当宫廷的第一夫人时,她是显示过处理事务繁忙的大才干的”。

大部分时间里,隆裕皇后掌管着整个后宫的大小事务,其中以慈禧太后的日常起居最为重要。不过她的职责或者说兴趣也仅限于此。慈禧太后很满意于隆裕的温顺,但这种“和善而与世无争”的气质却并不招她的喜欢。因为在潜意识里,慈禧太后或许更希望叶赫那拉家族的女性具备专断的魄力。

为钱所困的皇后

隆裕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历史上的记载并不多,《清史稿》也只有寥寥数语:“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

慈禧太后是隆裕的亲姑母不假,但在宫中,隆裕远不是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人。据宫女所说,慈禧太后最喜欢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公主,一个是四格格。大公主是恭亲王奕訢的大女儿,比同治大3岁。当时因咸丰成婚多年而未见子嗣,于是将弟弟奕訢的女儿接到宫中,希望能带来好运。大公主自幼养在宫中。在目前留下的一些清宫画中,可以看到大公主与同治儿时的嬉戏图。慈禧太后也特别喜欢大公主,后来大公主还被封为“固伦公主”(皇帝之女方可受封)。成年后,大公主被慈禧太后指嫁给额驸景寿(咸丰的姐夫)的儿子。但婚后不久,大公主的丈夫便因病去世。大公主年轻守寡又无儿无女,慈禧太后便时常接她到宫中,以解两人之寂寞(同为寡妇的慈禧太后或许是同病相怜)。

慈禧太后喜欢的另一个人是庆亲王奕劻的女儿四格格。巧的是,她也是慈禧太后指婚,而且也是刚结婚就守寡。慈禧也许是心里过意不去,因而也常接她到宫中或园子里来住。相比大公主,这位四格格就聪明伶俐多了。她嘴甜手巧,既会哄老太后喜欢,在隆裕皇后甚至宫女面前也是八面玲珑,很有人缘。在颐和园里,除大公主能陪慈禧太后同坐一条船外,剩下的就是她了。

四格格还有个优势,那就是她的父亲庆亲王奕劻有权有势,钱多,出手也阔绰,在园子里花钱如流水。譬如过年过节,大公主的赏银包是200两。四格格不能高于大公主,少赏20两。但她每次回府或来园子里都会发一次赏包或带进一些发卡、首饰等小玩意,宫女们见者有份。所以里里外外的人都愿意奉承她,有什么消息也都告诉她。

相比四格格,隆裕皇后就窘困多了。老太监信修明在其回忆录中说:“宫内为了节约用度,几乎所有人的钱都不够花,皇后更是因为大事小情的需要用钱。但她从来不开口向别人要,或者在太后或皇上面前说自己的事情。钱不够花时,皇后就让我拿她自己的东西,到典当行去当。这么过了好几年。……每年过年、过节时,皇后也都身先士卒,从来不吝啬自己的钱,所以钱根本是不够花的。日常开销就要一大笔,还有经常跟各个王府的王妃、命妇交往,也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如果不赏赐,就显得皇后太吝啬。可一旦赏赐,钱是不能少的,否则会有怨言。……按照司房的统计,对于太后、皇上须月有月积、年有年总,按时奏报上去。皇上见奏无所谓,太后见奏一定有说辞,会责怪皇后用度太费。于是一般到了报奏时,明明不足,还要虚报盈余,月积年累,皇后的账上反倒假存了巨万的银两。皇后为此常忧虑太后查账。不过庆幸的是庚子变乱使得皇后的一笔糊涂账随时代勾销了。”

作为后宫的掌管者,隆裕皇后既要以慈禧太后为中心,又要兼顾光绪及其他后妃,管理众多的宫女太监、生活庶务,等等。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的操劳和压力,令隆裕皇后神情郁郁、气色很差。光绪皇帝对她也是了无兴趣。两人关系长期冷淡,几乎谈不上什么感情,而更多的是猜疑与折磨。

终于留了个位置

光绪与隆裕表面是夫妻,但两人近二十年的关系几同离异,而其间慈禧太后的干涉与偏袒更是令事态火上浇油。据《悔逸斋笔乘》中说,隆裕有一次与光绪争吵后跑到慈禧太后面前哭诉。慈禧太后听后大怒,咆哮说:“他这个皇帝是我立的,隆裕是我的亲侄女,辱骂她就是对我不敬,实在是忘恩负义!”

太监信修明在其回忆录中说,光绪的性格反差极大,从小害怕打雷下雨,岁数大了也是如此。可又不能躲避,他只好用手把耳朵堵上,把门窗全部关闭,让所有的太监都站在他旁边,给他壮胆。同时,他又喜欢听暴雨后宫里下水道泻水的声音,常常顶着雨来到御花园东北角的一个亭子里。雨水喷泻出来落在深池子里,像瀑布一样。这个时候的他是非常满足的。除此之外,光绪的性情非常暴躁,喜怒无常。他手下的太监都不敢亲近他。他常常夜间不睡,半夜三更起来批阅奏折。他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拍桌子,骂混账,吓得太监们都心惊胆战。他既胆小,又任性,并且逆反心理尤其严重。

据老太监所说,有一次皇后晋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那就是请她退下。皇帝的寝宫,不愿意谁在一旁,是完全有权力让谁退下的。光绪连说两次,皇后装作没听见,她大概是领命而来有所仗恃。于是光绪暴怒了,奋起身来,用手一抻皇后的发髻,让她出去,把一只玉簪子都摔在地下了。这些事,伺候过光绪的老太监都能说上一两件的。

隆裕这段婚姻毫无幸福可言,但光绪的脾气原本也可以不是这样的。与隆裕一起进宫的瑾妃、珍妃姐妹,她们虽然只是嫔妃,但以女人独有的本性与智慧抓住了这个同样年轻的皇帝。光绪最偏爱珍妃。在大多数时间里,光绪都宁可让珍妃陪着。在那段时间里,一向幽暗深沉的皇宫里出现了难得的欢笑,皇帝收获了他的爱情。

在甲午年那次惩戒珍妃的宫廷冲突中,原本应主持后宫事务的隆裕皇后一度被吓得晕倒。这让慈禧太后极其不满,由此对自己的侄女也一直不看好。

光绪驾崩后,慈禧太后最初只肯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立嗣,光绪被排除在外。如果真是如此,隆裕皇后就陷入了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因为新立的小皇帝与她没有关系。那她到底是皇后还是太后,在名分上完全说不过去。如此非常时期,隆裕的命运也在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作为前车之鉴,当年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因为慈禧太后没有为夫君立嗣,结果阿鲁特氏在同治死后没有顺理成章地变成皇太后,而光绪长大后又要有新的皇后,那她被夹在中间没有任何名分。据说,阿鲁特氏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曾写了一纸条向父亲崇绮求助。这位清朝历史上唯一的旗人状元在接到纸条后,忍痛批了一个“死”字。阿鲁特氏接到答复后,万念俱灰,便在同治死后次年吞金自杀,结局相当凄惨。

《异辞录》中说,庆亲王奕劻认为只给同治立嗣而不给光绪立嗣的做法不妥,于是再三请求行“兼祧”之制(即溥仪同时为同治及光绪的嗣子)。慈禧太后开始不肯答应,直到立储诏颁布时,文末才加了“兼承大行皇帝(即光绪)之祧”这样一句,总算是解决了这一问题。据说,隆裕皇后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半是伤心半是感激地大哭道:“老佛爷总算给我留了个位置!”

不过,慈禧太后死前还是给自己的侄女留下了一点儿权力。那就是遗诏中说的:“摄政王载沣奉太皇太后懿旨监国。军国机务,中外章奏,悉取摄政王处分,称诏行之,大事并请皇太后懿旨。”换句话说,一般国家事务,摄政王载沣可以“监国”的名义自行处理,但遇到国家大事,还得请隆裕太后商量。当然,这是“监国”体制而非慈禧太后时期的“太后垂帘”制度了。■

猜你喜欢

慈禧太后同治太后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Painting the Buddha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京剧武生的机敏
京剧武生的机敏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