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新形势就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4-19马可欣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摘要】通过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和就业情况的调研分析,提出适应新形势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沈阳大学及其他高校的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知较弱,专业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有待提升。从高校、学生自身、社会力量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 职业素质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34-01

据显示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再加上应届、历届的毕业生,2016年全国至少有1000万大学生要加入就业大军。同时,受到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不少企业出现了人事招聘停滞或大量减少招聘名额的现象。

当下,很多设计公司、企业将设计的实用性、市场经验等做为作为用人选拔的标准,“实用型”人才成为当下企业、设计公司真正大量需要的人才。面对这些变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朝着新的模式转型。

一、教学模式的转型

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应与市场紧密结合,强化实战性。按照固有的模式开展教学,老师布置题目,学生进行设计创作等,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但是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融入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低年级阶段,强化动手能力,让学生近早的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设计软件,有助于学生在接触到专业课时能更好的创意和制作。中年级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增加设计创意训练的课程。高年级阶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市场调研,让学生掌握设计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所涵盖的学科内容较多,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设计创造性思维或某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注重“跨界”性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充实对学生哲学、文学、艺术史理论等方面的基础教育。增加新的设计观点和设计信息,利用网络媒体了解前沿的设计咨询,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科内、外部的交叉与融合,以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寻找灵感。

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优化教师结构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独立分析、研究、思考每一个设计课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运用方法。还可以根据不同方案、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等,以团队的形式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每一个人的设计潜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提高设计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参与各类设计大赛,让课程设置与比赛的内容有机结合。

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鼓励并资助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和企业挂职等,加强与不同院校教师资源的合作,聘请专业领域的知名教授和学者做定期的课程活动,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教师素质,还要加大培训力度,加大与公司、企业的设计交流,建立一支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教学队伍。积极拓展实训空间,以学校为依托,定期开展进行“实战”教学,参与实际项目,让企业、客户来选择设计作品,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要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工程。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内容偏理论,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由于只在大四阶段开设,导致大部分学生根本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自身的优势,也就不知道如何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应从低年级开始设置,贯穿于大学四年,根据不同年级来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发挥特长,做好不同阶段的规划。鼓励参加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训,认真完成每一个阶段的任务,学习生存本领,建立竞争意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目标,提高个人的职业素质。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就业市场,同时也改变着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途径。应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鼓励学生在学校建立创业基地、创业协会,将自己的设计作品进行展示,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应该吸纳更多社会人才,给予学生多元化的引导,并与企业合作建立创业园区,选拔出具有代表性和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和支持,对学生团队进行深入的指导,全方位地为创业学子服务。

四、结语

努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就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来进行研究,明确学校的办学层次,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

作者简介:

马可欣(1977—),女,辽宁沈阳人,2006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于沈阳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素质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本
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电气设备课程模块化改革与实践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