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微信引导网络舆论的研究

2016-04-19耿晓龙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微信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知识学习的重要途经。而且,微信已经不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为了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占领微信网络阵地,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论。辅导员微信作为一种搭载新媒介技术的创新性学生工作模式,必将成为一种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高校 网络舆论 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01-02

一、引言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开启了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时代,并已经初现网络舆情发动机的雏形。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数量的急剧增长,其信息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影响力不断加强。如何利用微信这一新型媒体,积极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而提高思政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微信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性

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舆论一词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著名记者和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在其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这一定义为学界大多数人所接受。在此基础上,可以认为网络舆论为“公众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者其他方式,对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意见的总和”。

高校网络舆论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以高校校园网络为载体,以他们的主流意见和言论为引导,更加直观的反映高校学生的情感、情绪。而作为舆论主体的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社会的认知尚未完全成熟,某些言论甚至会较为偏激。因此通过微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完善微信网络平台的宣传和管理工作,进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微信是高校辅导员以真实姓名、身份在网络上采用微信的一对一对话、微信群、朋友圈、公众订阅号等形式,通过公开的形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展示自我的风采,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及时积极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行为。辅导员微信既是个人形象的网络展示,也是学校形象的部分缩影。为了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环境中随时可能爆发的舆情事件,及时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这就需要发挥好辅导员微信作为网络舆论“风向标”的作用。

建设辅导员微信便于辅导员搜集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发挥辅导员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核心价值观,以便能更好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好校园的安全稳定工作。在网络舆情瞬息万变的新网络时代,辅导员可以借助微信挖掘资源,不需纸、笔、口,便能迅速传播正确的思想、政策,而不用受到环境的影响,不管是传播手段还是传播方式都得到了拓展,使辅导员的工作信息内容以丰富多样化方式传递给学生们,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利用辅导员微信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具体实施方案

面对微信舆论可能带来的各种冲击,需要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们顺势而为,对症下药,积极建立有效的微信舆情监测和管理引导机制。对此,辅导员运用微信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辅导员微信舆论引导体系,做好网络信息的“引路人”

通过对学生的微信群、朋友圈的关注、点赞、留言、回复,分析并研判可能会产生的舆论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等。辅导员微信应是信息的提供者、信息的规范者、信息的监督者和信息的引路人,在朋友圈发布相关的话题或者议题,吸引学生参与到辅导员的微信,通过对社会热点和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加以分析,引导大学生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问题,在交流中引导校园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思考和讨论。

(二)网上的删堵与现实中同学生们谈心谈话相结合

现阶段,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互联网机构,对一些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网络信息主要还是通过删堵的方式进行网络舆情的控制。但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受众为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往往接受新鲜事务快,掌握信息渠道多,对社会的热点或焦点问题比较容易出现主观臆断的情况。因此,面对崇尚自由的新一代大学生,单纯的删堵反而不仅不能控制舆论的发展方向,还有可能不利于校园稳定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与线下谈心谈话相结合,进行大量的疏导工作。

辅导员微信掌握网络学生信息的源头,可以及时发现网上个别同学发布的流言或虚假信息,可以及时的找到网上信息的发布者,通过沟通和说服教育,劝说发布者删除其发布的不当言论。网络舆论的疏导工作需要辅导员不仅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注意运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进行现实中的解释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面的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微信文化。

(三)引导社会、校园热点,树立辅导员公信力

辅导员微信通过每天更新学校的相关动态和社会的热点信息,引导学生养成每天浏览辅导员微信的习惯。当学校出现突发事件时,学生经常会在微信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不乏偏激、片面的观点,辅导员在这时不能轻易主观臆断的发表看法,要等待校方的官方说法发布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要与学校保持统一口径,同时可以添加些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让理性战胜偏激。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辅导员微信的内容设计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凡是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问题,辅导员一定要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以稳定大局为重,不能发表错误言论引导学生走向极端,更要避免发布煽动性的言论。在校大学生毕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有时不但不能正确的表达其诉求,还容易被人利用,引发恶性事件。因此,辅导员要通过微信,在日常点滴中积累自己的公信力,积极健康的引导学生的言论。

(四)充分开发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微信作为微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当前大学生中已十分普及。在微信的传播机制中,既有一对一的传播方式(私信),也有一对多的传播方式(朋友圈)。通过这种大学生喜爱的方式与其交流,既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灵活多样的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当前微信盛行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

总之,随着学生用户群越来越大,信息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微信作为一个新的媒介平台在舆情传播上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网络舆情风向标的组成之一。而对高校来说,辅导员微信机制的建设是对学生微信平台信息的预警和监管,防止因放松对微信的警惕而导致深陷微信舆情危机泥潭。各高校更可以通过辅导员微信群的建立,引导全校学生的网络舆论,净化校园网络文化,创造更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大学生使用BBS的心理因素初探质与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2005.

[2]洪薇娜.基于QQ群的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机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

[3]靳德涛.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决策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

耿晓龙(1984-),男,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引导微信
微信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