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以接受主体为视角

2016-04-16叶荣国安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安徽芜湖241002

关键词:主体性有效性大学生

叶荣国(安徽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芜湖 241002)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思考
——以接受主体为视角

叶荣国
(安徽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当前,忽视甚至无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导致其低效的根本原因之一。重视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颠倒了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再颠倒过来,须要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上尊崇人格平等,实现主一客二元对立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教育内容上关照“生活世界”,实现从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转变;教育方式上注重情感体验,实现由“思想灌输”到实践养成的转变,从而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接受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是走出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困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有效性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注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却忽视了研究接受规律,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习惯于强调教育者的教育主体地位,却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主体地位,这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之理,审思当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源,从接受视角研究其有效性,就是要突出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与积极性,把颠倒了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再颠倒过来,这是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空境遇下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性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产生的逻辑前提是教育的内容为受教育者真正认同、接受,并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这一点来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能动接受的过程,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1.受教育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从而把自身与其他客体区别开来,它是人的主体意识产生、发展的心理基础。青年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生阶段,他们远离家庭,开始期望独立应对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关注个人与社会发展,依据已有的思想观念进行自主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他们的行为更多地打上“自我”的烙印,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思考今后的人生发展方向,其思想与行为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特征。正是由于受教育者是具有生命的,有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存在,所以他们不是像“美德袋”一样被动地接受外在的“思想灌输”,而是主动自觉地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并在与教育者的平等互动中根据自身的现实需要自主建构价值观念体系,完成人的社会化的蜕变。

2.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具体而现实的个人,由于每个人的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以及认知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个体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差异,也就是说,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之前,他们的心灵并不是空无所有的一块白板,等待教育者随心所欲地书写,他们会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根据业已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对教育内容进行能动的判断与选择、消化与吸收、内化与外化。复而言之,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什么接受、如何接受、接受的程度最终取决于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作为接受过程中的接受主体,受教育者具有判断、选择、接受的最终决定权,一切强制性的灌输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1]。承认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接受主体地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灵活的教育策略,双向互动成为可能,接受效果不言而喻。

3.受教育者在接受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受教育者的接受主体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不是也不能否认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当然,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这是因为教育者是社会主流意识的弘扬者,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没有价值引导的教育必将陷于相对主义,导致教育的自然主义倾向,消解了教育者的社会责任。20世纪70年代,价值澄清学派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践在美国风靡一时,其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在接受过程中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人是会思想的苇草。”[2]受教育者是有主观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而现实的人,他们会根据“先在”的思想观念或“预设的价值立场”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与选择,观念禁锢、思想控制、情感压抑、行为驱使等既违逆人的本性,也失去教育的本真。教育的价值意蕴就在于闻道在先的教育者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与思想实际,能够并善于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让他们真正成为接受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影响有效接受的主体性因素分析

从结果来看,既然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那么,从接受主体的视角分析影响接受效果的主体性因素,既有助于教育者在正确认识与把握大学生主体性特征的前提下做到教育方法的优化选择,也有益于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发挥。

1.接受主体的接受图式

大学生接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时,他们“先在”的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知识体系、认知结构等鲜明的个体特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图式系统。当然,这种“先在”的思想意识并不是先验存在的,而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提高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完善接受主体内在的、有利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结构,改造或革新阻碍接受效果的原有接受图式。借用皮亚杰的话来说,大学生个体是在已有认知格局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双重建构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3]作为具体而现实的个体,大学生认知图式结构的相异性,导致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的差异性,这既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思想发展不平衡的反映,也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之变带来利益多元、价值多样、思想多变的真实体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需要从接受主体接受图式的差异性出发,创新教育方法,促使处于不同需要层次、不同精神境界的人愿意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想觉悟,形成积极健康的认知结构,实现个体接受图式的更新升级。

2.接受主体的接受动力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是由需要、个体偏好(兴趣、爱好)、情感等诸要素构成的动力系统,并且接受主体的需要动力系统是发展变化的,接受主体大学生有哪些现实需要?如何满足接受主体的合理需要?如何引导接受主体需要层次的发展?这是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切实加以解决的难题。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大学生面临求职、恋爱、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这是他们人生过程中必须跨越的成长经历,他们需要教育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或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两难选择,能够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与引导是无容置疑的,关键在于如何教育。接受主体有权利选择能满足自身发展的、有效的教育,否则教育的内容与自身的利益无涉,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实效性从何而来。笔者经常听到教育者们感叹大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难度的日益增强,无法有效应对的茫然与困惑。在省察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或失效的根源时,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在平等的对话中,在满足大学生合理的现实需求中达到师生“视界”的会通,是否在彼此间心与心的交流互动中求得思想灵魂的交融共生。当然,人的需要是有层次和差异的,这就需要教育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分析接受主体需要的层次、结构,研究每个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与特点,对他们需要什么,需要的程度,为什么需要,以及怎么样满足他们的需要有准确的认知与把握,才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然,大学生的需要既有正确合理的,也有错误的、不合理的利益需求,教育者要创造有利的教育情境与时机,引导他们的需要从低级向更高阶段的渐进式发展,从重视个体需要向重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相协调、统一的方向转变。

3.接受主体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为接受主体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活动中既可能起到积极的正效应,也可能起到阻碍接受的负效应,表现为心理与态度的认同或抵触。人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存在,人的行为不仅受到理性的规约,也受到情感的驱使。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对大学生“晓之以理”,以理服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也要在与教育对象的平等互动中实现双方情感的交融与共振,直抵受教育者内心最为“柔软”的区域,达到“以情动心”“以情感人”,培养其行为实践的意志力。否则,思想政治教育会沦落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造成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这样的接受也会是虚假的或权威压服下的被动接受,既有违教育的真谛,也有违人的生命主体存在的价值尊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因此,一方面,教育者首先要本着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目的,善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用自己的真心、真诚、真爱唤醒大学生的内在情感,增加彼此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人文关怀,体认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基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渗透性、实践性等特点,既要从大处着眼,为大学生搭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性活动,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爱情怀,培养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又要从小处着手,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增强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悟,开启他们心灵深处的美好情愫,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敬畏、同情、羞耻、真诚等为人做事的道德品格,形成稳定的认知心理结构。

三、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实践转向

接受视阈下检视与反思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甚至无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对大学生接受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忽视与漠视。由此,教育实践中须实现三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上尊崇人格平等,实现主一客二元对立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教育内容上关照“生活世界”,实现从教育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转变,教育方法上注重情感体验,实现由“思想灌输”到实践养成的转变,这既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根本要求。

1. 尊崇人格平等,实现从主—客二元对立向主体间性关系转变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群体性教育活动,但更多的是师生个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涉及师生间的相互关系问题。教育对象——大学生是具体而现实的人,他们在接受教育之前已经具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在价值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时空境遇下,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日益凸显,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主体能力日益增强,那种在传统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填鸭式、强制性的思想灌输一去不复返了,传统教育方式为人所诟病的则是教育者往往站在道德制高点,采用说服、压制的方式灌输体现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念,忽视甚至剥夺了受教育者的话语表达权,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客二分,一方面,造成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的“独角戏”,更缺少双向平等互动的情境,有违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受教育者消极接受或虚假接受,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由此可见,由主客二元对立到主体间性关系的转变是教育理念的质变。知之非难,行之不易。确立主体间性关系并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则需要教育者拥有教育智慧:一是与受教育者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尊重他们的人格独立与尊严,给予他们充分表达的权利;二是倾听并重视他们的利益诉求,求大同,存小异,切实回应并共同寻求破解之策;三是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兴趣、爱好,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引导其健康人格的生成与发展。

2. 关照“生活世界”,实现从教育自发向自觉自为的转变

关注“生活世界”并不是让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淹没在日常事务管理的汪洋大海之中,消解教育者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引导与思想灌输的主导地位与主体责任,而是“虚”功实做,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三贴近”,破除“坐而论道”的形式主义弊端。当前,教育者普遍感慨大学生难以教育与管理,其主要根源在于不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所需,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思想的灌输,而忽视思想形成的内在根源,无可避免地陷入空洞的说教。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植根于大学生生活的沃土,教育者可以准确把握受教育者真实的生存状态与思想实际,有效发掘、利用生活世界蕴含的教育资源,否则,教育内容与生活实践相分离,教育失去个体价值重塑的动力。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的影响,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党团工作者等多数不大可能事无巨细地亲力亲为,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教育接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日常的教育管理融入到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由教育自发向自觉自为转变。何以可能?这就需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回应学生合理而正当的利益所求,增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要立场坚定地加强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也要适应价值观多样的时代特征,发挥日常教育的渗透力,提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拓展教育的时空域限,提升接受者自我教育的主体能力。

3. 注重情感体验,实现从思想灌输到实践养成的转变

如果说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从正面进行“思想灌输”与价值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大是大非方面的思想认识问题,从而为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等奠定基础,那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多的则是大学生在学业、生活适应、就业创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的心理健康与行为品格问题,其侧重解决的是个体真实生活状态下的道德品格与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性问题。解决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当然需要教育者的心理疏导与价值引导,但更需要教育者注重人的思想由“实然”向“应然”转变与超越的实践体验,从学生“生活世界”的细节着手,强化接受主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从接受效果来看,在活动的体验中获得的直观认识与成长经验要比直接的“思想灌输”效果更好。从“从经验中学习,就是在我们所做的事和结果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经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的联系”[4]。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很有见地的,他直指教育中存在“空洞说教”的流弊。当前大学生日常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言行不一、知行分离的现象比较突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能够向学生提供所谓正确的数以千计的现成的“观念”,却缺失学生形成自主的判断力及坚持“观念”的意志力的实践体验,即使有也多存在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的形式主义倾向。学校是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生面对的既有健康的、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因素,也会面对社会各种样态的消极因素的负面影响。受教育者只有在真实情境中亲身体验,无论这种体验是挫折还是成功,都会推动受教育者在反思中证实观念、坚持观念。青年大学生是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勇于开拓的社会群体,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在实践中磨练意志,锤炼品格,提高认识,填补从理论到实践、从认知到行为之间转化的“空白地带”。

今天,当我们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甚至失效的根本原因时,返璞归真,追寻教育的本质,让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接受的主体、自我教育的主体,这才是走出当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困的出路所在。

参考文献:

[1]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1.

[2]帕斯卡尔.沉思录[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57.

[3]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

[4]杜威.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52.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e Perspective of Acceptance Subject

YE Rong-guo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Abstract:At present, the negligence or even ignoring of the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in the reception process of their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reasons leading to its inefficiency.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bjec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reception process and reversing the reversed goal and means of the education, we must achieve three changes, that is, respect the personality equality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make the change from the subject-object dualism relationship to inter-subjective relationships; attending to the live world on the education content, make the change from the education spontaneity to the education consciousness;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 experience on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ake the change from the indoctrination to the practice cultivation, so that allow college students to truly become the receptive subjectand self-education subject, which is the only way out of the present troubles in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bjectivity; effectiveness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3-0087-04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3.20

*收稿日期:2016-02-2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SK2016A0406);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度校本课题“接受视阈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2016XJJ160)。

作者简介:叶荣国(1974-)男,安徽无为人,安徽师范大学校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主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主体性有效性大学生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