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身讲义》论林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

2016-04-16张丽华陈书羽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特色林纾教育理念

张丽华, 陈书羽

(1.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2.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文化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118; 3.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从《修身讲义》论林纾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特色

张丽华1,2, 陈书羽3

(1.福建工程学院 人文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2.福建工程学院 林纾文化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118; 3.福建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7)

摘要:林纾的《修身讲义》自1916年出版,迄今整好一百周年,其内容涵盖了爱国强国、读书立志、孝亲爱人、克己修行等诸多方面,从中体现了林纾教育兴国、学贵创新、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平易近人、生动有趣、注重联系实际、生发创新的教学特色,他的教育理念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林纾; 《修身讲义》; 教育理念; 教学特色

前言

作为一位名重大江南北的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一生不图虚名,多次拒绝可享受荣华富贵的高官职位而执教一生。他在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中,潜心治学,静心学术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学资源,《修身讲义》就是其中之一。《修身讲义》虽在1916年作为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出版,但林纾讲授的时间却是在1906—1908年间。这一时期,正值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时期,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就规定了“修身”这一科目,开展“以儒教为宗”的道德伦理教育,并规定了相应的新式“修身”教科书,如《高等修身教科书》《中等教育伦理学》《伦理教科书》等。“‘修身’教育对于传统的经学教育,在道德教育上有所承继,又有开新。所继承的是‘孝’为天下先的观念和其他个人修养。所不同于传统教育之处则在于国家社会观念的培养和政治意识的启蒙。”[1]11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林纾任职金台书院和五城学堂期间,承接了“修身”“国文”的授课任务;1906年,又受聘京师大学堂任预科和师范馆的经学教员,讲授“修身”课程。林纾没有选用当时通用的“修身”教科书,而是“取夏峰先生*夏峰先生即孙奇逢,明朝末年隐居苏门夏峰25年,自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前后11次拒聘不出,因而得名。理学宗传中诸贤语录,诠释讲解,久之,积而成帙”[2]1,编成《修身讲义》上下二卷。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夏峰先生是明末清初最著名的理学家之一,与李颙、黄宗羲并称为“清初三大儒”,对清初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学说源于陆九渊、王阳明,并兼收程颐、程灏和朱熹的思想,他反对门派之争,对于两派他能平实地看到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他认为:“学之有宗,犹国之有统,家之有系也。”[3]10基于这种认识,他对以理学为中心的古代学术进行总结,写成了《理学宗传》一书。而林纾一贯反对学术间的宗派纷争,他选择《理学宗传》作教材,是因为“唯其是无朱陆之分,余深以为然,……故帙中朱陆并举,以有益于身心性命者为宗,不尊朱而斥陆,亦不右陆而诋朱,从夏峰先生之教也”[2]1。第二,夏峰先生严守节操、诚挚待人的品格,平实的学风和学而不厌、悔人不倦的精神,以及性格中行侠仗义的燕侠之风正是林纾所崇尚的。因此,当清帝退位,林纾不满时局,便效法夏峰先生,以清举人终其身。这应该也是林纾选择夏峰先生的原因之一。第三,林纾曾系统地钻研汉宋两代的儒学经典,在龙潭精舍读书时,也每日与徐祖莆讲诵程朱理学,有着很深的理学功底。所以,夏峰先生的代表作《理学宗传》自然成其首选。

林纾的《修身讲义》选取《理学宗传》所列的11位大家中的7位圣贤语录逐条阐释、讲解,内容涵盖爱国强国、读书立志、孝亲爱人、克己修行等诸多方面,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行,从中体现了林纾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特色,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修身讲义》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强国

爱国强国是林纾一生矢志不变的宗旨。林纾生活在一个列强入侵、战事频发的乱世,作为一介书生,他不能亲赴前线,血战沙场,但强烈的爱国思想始终贯穿其一生的教学中。他在阐释圣贤语录过程中,时时不忘插入爱国强国教育。

他教育学生:“我黄种人思力志节,何一稍逊于彼族?彼以强大之故,目我为贱种,蔑我以属国,据我之利权,夺我之土地,此仇真不共戴天!”[2]17告诫学生: “凡人有报国念头,则尤息息不愿让于外人。外人之日冀我让,即日肆其吞噬之雄心。我亦丈夫,何为退缩至于无地?”[2]24虽然林纾受自身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的局限,他无法从现代政治学的层面给“国家”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在他的意识里,“国家”的概念更多指清廷,但他的强烈的救国图强的民族意识,呼吁国民反抗外强侵略,不当亡国奴,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国民责任感,使他无愧为学生的爱国导师。

(二)读书立志

林纾教导学生学习首先要确定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确立自己的志向,像圣贤君子那样立志,“不立志,即不能自讬于大群之中”[2]36。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只能刻苦学习,多读书,“天下唯读书为益最广,唯明理为心最畅”[5]16。只有读书才能明理,因此,人的一生应当学无止境,千万不能“不以得力处为进境,转以得力处为止境。眼前何尝不乐?但只算得傲世而乐,不是乐道之乐。其中趣味,想知得学中艰苦者,必能别之。”[2]12他认为,学者“须有精明之识力,踏实之工夫,方成个学中之伟人”[2]25。教育学生学习、做学问,必须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潜心治学,不能有太多的欲念和非分之想;要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镇得住贪欲。林纾几十年执着于自己的教师职业,静心学术研究,不为名所累,扎扎实实出成果,实为后学者之楷模。

(三)孝亲爱人

“孝”是晚清“修身”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在林纾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忠孝”“愚孝”思想在林纾身上都有所体现。如晚年林纾以大清举人身份11次谒拜崇陵,以表对清室的忠孝之心;林纾父母病重、病逝期间,林纾都是严格依旧俗行孝,焚香叩拜,日日哭祭,以致劳心过度而病倒。他认为“世间‘孝’字之效果乃百倍于‘慈’。孝仅一分,而父母先加哗赞,即戚党亦无不颂扬”[2]28。子女受恩于父母太多,无以为报,做子女的必须心存感恩,这才符合理义。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林纾不是一味盲目教导学生尽孝,他也客观地看到,在父母一方,也有育儿不当之处。学生将来也要为人父母,所以,他选取朱熹语录“父母爱其子,正也。爱之无穷,必欲其如此,则邪矣”进行分析[5]8,他非常客观地分析了人之欲望与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和做法,指出父母将自身未曾实现的愿望强加于孩子,还美其名曰爱子,实则为父母之欲。在中国孩子唯父母之命是从的年代,敢于如此严厉地批评父母的爱之过,实属不多。他教育学生要明确什么是正确的父母之爱,为人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指导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思想与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引人深思。

(四)克己修行

“立身修行”是《修身讲义》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不仅要爱家人,还要学会与人为善。林纾认为“怒”是人的七情之一,人们应以宽恕之心治怒。针对年轻人性子急躁,言语过激的状况,他认为这是人生的一大病痛,必须加以修正,不能任意由之,“故少年人之情务敛,唯敛斯静,静则能辨物态,明道理,即程子所云‘习而缓’也”[2]30。在谈及古人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林纾向学生详细分析了“恶”的害处和根由:

恶而曰纤,初看便不是恶,是个小毛病。谓为小毛病,触人则人恕,即在己亦不能不加以自恕。顾今日添一小毛病,明日则又添之,后日则又添之,终久总汇必成个大大毛病矣。到大毛病时,除之便大不易矣。然而推其病由,则有两个,一曰任意,一曰惯病。[2]31

在整部《修身讲义》中,林纾从培养学生的思想秉性、言谈举止、待人应务、为人处事等方面出发,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教育学生如何修行立身,做一个正直、善良的有为之人。

二、林纾的教育理念

细细品读《修身讲义》上下二卷的内容,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林纾在讲授“修身”课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他一以贯之的教育主张,他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融进了课程讲析中,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兴国

“教育为立国之本”。面对国势日蹙的近代中国,只有加强国民教育,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造就国家的栋梁之才,才可能国富民强。林纾曾说:“强国者何恃?曰恃学。恃学生。恃学生之有志于国。尤恃学生人人之精实业。”[4]113“学生,基也,国家,墉也。学生先为之基。基已重固,墉何由颠?所愿人人各有‘国家’二字戴之脑中,则中兴尚或有翼。”[4]116强烈的爱国强国之心让林纾迫切感受到只有通过兴办实业、发展经济才能救国,而办实业离不开人才,培养人才只有靠教育。他把振兴教育,培养人才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中外之学,有不同者,则科算兵政诸学,实中国所未尝梦见。若立身制行,求志达道,备为国家之用,则千百国之豪杰宗旨。”[2]39-40强调教育办学的目的就是为国家培育人才。在讲授朱子语录时,他指出:“今试问吾至爱同学之君子,所学何为?……是等候救民。吾辈有一种救民之心,一合上数百人,便有数十百人之愿力,宏济天下,平居念头。……终身之乐,即乐有救世济人之具”[5]14,教育学生要为国家富强而读书。他曾积极捐资办学,为办学堂、兴教育、育人才、救国图存而奔走呼号,全力宣传教育兴国的理念。

(二)学贵创新

在学习方面,林纾主张“治新学”。这里的“新”,一是指“西学”,即包括外语、工商和西方社会意识与先进的科技、教育等“新学”。他曾说:“欧人志在维新,非新不学,……若吾辈酸腐,嗜古如命,终身又安知有新理耶?”[6]89他教诲学生,面对外敌的侵略,只有学好本领才能抗敌,不能徒守门宇,抱残守缺,应当学兼中西,多学新学;二是指“创新”,他特别强调学习不能守旧:

守旧即封其故见之谓。须知故见一封,则进境立刻中止。明知由此而推,尚有许多精理,只是不去悟他,抱定其所已有者,以为创获。看似笃信谨守之人,实则非是。盖笃信谨守之守,守道非守旧也。守旧之为义,迹似而实非,中间若有一己之识见,为之区划,轮郭重重,不敢越出尺寸,即明知有宜悟之理,顾泥守师说,执滞己见,终不以为是。[2]38

不守旧就要敢于质疑,学习就是在不断地质疑解惑中获得收益的。而要解决疑难问题就要多问,要善于思考,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潜心钻研,才能收获知识。他反对学生死读书,反对学生师古不化,宗一先生之言,守一先生之教。希望学生专一家以入,融各家以出,博采众长。不要拘于成法,不必依倚门户,依傍师说,要敢于打破常规,要有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这一观点应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终身受用的。

(三)教书育人

林纾的《修身讲义》充分体现了他“教书育人”的一贯主张。在他看来,教育是为培养人才,学生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在他的讲义中,处处可见他对学生为人品行的教育,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真、诚、勤、勇”4个字上。

第一是“真”。林纾认为做人一定要真心,“脸上有心,而腔里无心”[2]25,这是虚情假意。待人需要真心诚意,就不能有私心。有了私心自然就会欺人,人也就失其本真了。他说:“人知劫人窃人者为盗,不知欺人者亦为盗。劫人之盗,在白昼;窃人之盗,在深夜;而欺人之盗,则包藏于腔子里。无论昼夜,均可觊人所有而据之。”[2]26他把欺人者比作盗贼,而且是盗人之心,对人的伤害更大。可见林纾对伪善者是深恶痛绝的,教育学生一定要真心待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二是“诚”。真、诚相连,待人既要真心就得付出诚意。林纾告诫学生:“天下惟诚足以感人,既能不触小人之锋,尤能折服小人之气。舍一‘诚’字,别无他法。”[5]35所以,“守定一个‘诚’字到底,‘诚’字全在意上做工夫。意诚则百事无不诚”[5]5。林纾在此特别强调“意诚”,要做到以诚待人,就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必须是真心实意,真正做到心诚,那么处事接物,自然就成。

第三是“勤”。年轻人要讲精气神,即“养精力”。那么,精力如何养呢?林纾指出只能通过“读书明理”。但年轻人往往精力不足,原因在于懒和散。“天下之最患者,在懒,在散。……懒字一中于身心,则将奋而即息,稍前而复却。散字一施之日用,则处事失其统,治家弛其防。”[2]6因此,年轻人读书做事,重在一个“勤”字上。他特别分析了“勤”与“紧”的区别,要求学生做学问就要勤学苦练,要能够沉下心,专心治学,不可有太多私心杂念,不可多事。“多事之人,无镇静有主之心,又好揽事。临头时始去安排,上手时又多草率。因安排不妥,则生焦烦,以草率不完,愈加敷衍,手忙足乱,何曾了得一事?”[5]17林纾通过与“紧”和“多事”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勤”。

第四是“勇”。林纾虽是一介书生,却也是一个正义之士,他一生行侠仗义,为人称道。他曾说,立志之人须尚勇,须不畏难。他身体力行,勇于坚持正义,勇于战胜困难,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释了“勇”的深刻内涵。他在给儿子的信中也说过:做人须得一个勇字,不勇无以趋事业,不忍无以就事业。能勇则猛进不畏难,能忍则耐性不避难,总在自家定力,不必待人助辅方是好男子。*林纾之孙林大文先生提供的林纾家书。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林纾认为的“勇”并不只是爱国保家,行侠仗义。在《修身讲义》中,林纾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勇敢还体现在勇于改过上。他认为“天下无全是之人”[5]17,希望学生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改过。他在讲解朱熹语录时说:“吾辈何过?作人不长进,为学不刻苦即是过。……苟有过,人必知之。”[5]4强调有过就要勇于改过,“果过能虚心,则知过速改,……力求改过,庶几可望长进矣。”[5]18教育学生要虚心接受批评,人生只有不断地知错改过才会进步、成长。林纾曾经敢于坚持己见,为了捍卫自己喜爱的古文和传统文化,孤身一人,不惜以古稀之躯,对抗激进的新青年。双方在论争中时常言辞过激,乃至互相谩骂,当有人对他的态度提出批评时,林纾知错必改。如林纾发表《致蔡鹤卿太史书》后,蔡元培发表《答林君琴南函》回应,对林纾触动很大。他意识到有误信传言,攻击失当之处,便连续3天分别在北京《公言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新申报》发表《林琴南再致蔡鹤卿书》,他不顾念自己的名气与长者之尊,公开致歉,检讨自己的过激言词,其勇气着实令人钦佩,为后辈树立了一个勇于改过的典范。

三、林纾的教学特色

一门“修身”课程,涉及道德品性、行为规范、为人处事等人生各个方面,林纾不选当时的新编教材,却选取明代理学家的专著来讲析,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时时不忘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当然,他也担心“集英俊之少年与言陈旧之道学”[2]1,师生会双双厌倦,然而出乎预料的是:“自余主讲三年,听者似无倦容。一日钟动罢讲,前席数人起而留余续讲。然则余之所言果不令之生倦邪?后此又试之实业高等学堂,又试之五城中学堂,皆然,似乎此帙为可存矣。”[2]1实践证明,如此内容,如此讲法,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他曾在《与唐蔚芝侍郎书》中提到其授课的300多名学生,“中亦杂贵游之子弟,咸与纾亲善如父子焉。盖纾临讲,一涉及伦纪辄拊心痛哭者数矣。弟子颇感奋,知自爱”[4]91。可见,林纾在讲授过程中,除内容外,他讲究授课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生动感人都是其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一)联系实际,与时俱进

林纾讲授“修身”课程时期,已有新式的“修身”教科书,其内容涉及国家、政治观念、道德等。林纾没有选择新教材,而《理学宗传》中诸圣贤语录也未能涉及新思想与新内容,林纾便在讲授过程中,与时俱进,往往结合当下形势,引申开去,作进一步阐发,不拘泥于圣贤的本意,提出自己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开启学生思路。他认为“既名为讲义,则不能不以私见论之”[2]33,这应当也是他讲课深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

《修身讲义》中林纾常常针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呼吁学生要振兴国家,不当亡国奴。如讲解张载“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时,林纾最后由谈论学习的话题,引申到国家层面:“非特为学,即为国何独不然?…… ‘守旧无功’四字,可云切中学中之弊,亦可云切中国家之弊。”[2]39再如,对程颐语录“莫说道将第一等让与别人,且做第二等,如此说,便是自弃”,他依意阐发:

第一等人是万万不可让人,尤万万不让于白种,亦万万不能让与同种。需知爱群保种,是排外语,不让二字,是强种语。让白种作第一等人,我为无耻,让同种做第一等人,我为无己。国之能强,是合万己为一己,且人人各争第一等之人为一己,合此无数第一等人,而吾国立矣。[2]23

他动摇了传统的“谦让”“礼让”等儒家先贤观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国斗志。

(二)真情实感,平易近人

林纾讲课受欢迎还在于他从不以老师身份居高临下,以训导的口吻来教育学生立身修行,而是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共勉,对学生寄予希望。感情真挚,情真意切,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在《修身讲义》中,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

故程子言不学便老而衰,玩一“便”字,何等迅速,思之当凛凛生畏。若纾者,则老而无学者也,所愿与觥觥诸君子勉之。[2]4

纾老矣,无拳无勇,徒为晨鸡之鸣,于事何济?今幸得陪诸子讲席,罄我所欲言之隐,与诸君子言之。[2]17

然纾不孝人也,终天之恨,至今耿耿,焉敢持是以教人?不过张子所言如是,纾用私见,加以阐说。诸君子幸匡我不逮,至盼至盼。[2]35

纾心忧之久矣。所愿同学诸君子,力求实业,专意商战,庶几吾华有生甦之望。编述至此,泪与笔俱矣。[2]43

有如此平易近人的老师,如此情真意切的讲授,学生自然能与之共鸣,产生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善用比喻,生动有趣

林纾在《修身讲义》中讲到造成“恶”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任意”,二是“惯病”。他用了通俗易懂的两个比喻来说明此理:

“ 意”字大类火种,用以然灯,用以举爨,则火虽有力,乃受用于人,足为人利。若投之于焦蓬枯草间,及衣物家具之上,无论星火皆足燎原而毁屋。而其始未尝非纤小之焰,不遽为人害,惟不除之,害因立作。至于“惯病”二字,则犹近世阿芙蓉之瘾,明知其为害,顾习于便安,不去除他,迨至身薄体疲,百病交作,虽欲除之,而已无力,遂贻为终身之祸。[2]31

在论及读书贵精不贵博时,他比喻说:“正如药笼中撮药,撮了此件,杂以那件。终日劳劳碌碌,亦曾逐件考过本草源流否?纵使尽得源流,加之考证,亦便他人观览寻觅,与己身体力行者何涉?”[5]31他在告诫学生勿以学问骄人时,以学问和武技相比拟:“至学问一道,尤非骄人之具,人人知之矣。纾则尤谓学问与武技同其危险。武技之有少林,可谓精极,然张三丰则尤称为内家。以外家之术遇内家,往往而败。故善兵者不言兵,正防高出于己者。”[2]5将严肃的问题寓于学生感兴趣的日常话题中,生动有趣。

除了用比喻和生活常理之外,林纾还在讲解中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述,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讲解程颢的语录“克己可以治怒”,他首先对“怒”之状作了一番描述:

先审其状:跳踊呼号,群人聚劝。劝者无术,怒迁其身。亲密生其离沮,尊长至于凌轹。此直市井恶少之行。[2]8

把一个人发怒时的丑态与危害生动地描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发怒产生的不良后果,再讨论如何克己治怒,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四)语言平实,浅显易懂

林纾曾在《与本社社长论讲义书》[7]274和《再与本社社长论讲义书》[7]276两篇文章中论及自己对“讲义”的看法。他认为古文自古以来就没有讲义,宋儒讲学就是讲者口授而由弟子记录,称之为讲义,后也沿袭称为语录。讲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平实”,不能“自炫其奇”,故弄玄虚,那是得道之浅者的表现。讲义的目的就是“导人之程途以明白为上”。所以,他讲课都力求平实,逐字逐句依意讲解,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讲明道理。作为古文大家,名噪大江南北的翻译家,林纾不端架子,不卖弄学问,讲课分析细致、明了,以引导学生读书明理为目的。

四、结语

林纾的《修身讲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秉性、治学、处事等方面的教育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很多思想内容传承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点上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所以,在新式“修身”教科书于1904年起大量出版的情况下,作为开创“教科书时代”的商务印书馆,于1916年仍将《修身讲义》作为“师范学校”“中学校”的“修身”教科书出版发行。与同时代著名的“修身”教科书比较,无论在体例、结构还是内容上,《修身讲义》都有很大的差距。从这一角度看,它仅是讲义而不是教科书,内容也仅限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道德律己,而没有能够以更加科学的现代社会观念和政治观念来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制度、法律、人格等问题,这是林纾自身思想意识和知识结构的局限性,他的一些思想与做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是今天,时代已经走远,而林纾那颗赤诚之心,却离我们越来越近。时过境迁,我们自然不宜以今人的眼光苛求林纾。“五四”文白之争时期林纾就曾说:“吾辈已老,不能为正其非,悠悠百年,自有能辩之者。”[4]50自1916年出版至今,一个世纪过去了,林纾的《修身讲义》在今天仍不乏现实意义,从中还可以看出晚清道德转型时期的驳杂情状,其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仅以此文纪念林纾先生。

参考文献:

[1]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2] 林纾.修身讲义(卷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6.

[3] 孙奇逢.理学宗传(第一、二册)[M].青岛:山东友谊书社,1989.

[4] 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5] 林纾.修身讲义(卷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6.

[6] 林薇.百年沉浮——林纾研究综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

[7] 林纾.林纾诗文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责任编辑: 许秀清)

Lin Shu’s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teaching features in his Teaching Note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Zhang Lihua1,2, Chen Shuyu3

(1.The Cultural Institute of Lin Shu,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2.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3.School of Fine Art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Abstract:Since its publification in 1916, Lin Shu’s Teaching Note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one’s morality) has lasted a century, which covers loving and strengthening China, studying to establish one’s will (ambition), obedience to parents and loving people and self-discipline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book embodies his educational vision of launching education to develop the country, learning to innovate, teaching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straightforwardness(agree-ability), interests, practice-basis and innovation. His educational vision is not without realistic significance.

Keywords:Lin shu; Teaching Notes of Cultivating Oneself; educational vision; teaching feature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348(2016)02-0103-06

第一作者简介:张丽华(1963-),女 ,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林纾研究。

基金项目:福建地方文献整理研究中心项目(2015DFWX-B06)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GY-S14010)

收稿日期:2015-10-09;修回日期:2016-01-20

doi:10.3969/j.issn.1672-4348.2016.02.001

猜你喜欢

教学特色林纾教育理念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新形势下数据库原理的双语教学
探究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