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家孩子在“重点班”吗?

2016-04-15吴刚

现代家长 2016年4期
关键词:普通班名师儿子

吴刚

2006年9月,我国正式施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是,该法实施10年来,重点班并未禁绝,当然,学校不敢明目张胆地违规,而是巧立名目,用“实验班”“竞赛班”“优培班”“火箭班”“宝塔班”等代替重点班。重点班为何屡禁不绝?为什么许多家长争相把孩子送进重点班?重点班的学生能获得哪些好处?带着这些沉重的问题,本刊组织力量展开调查采访。

择班比择校重要?

尚女士的儿子今年小升初,尽管离招生季还有几个月时间,但她未雨绸缪,早早开始为儿子做准备。她告诉记者:“孩子小升初是大事,早些准备是必须的。其实,别的家长也都没闲着,有的提前几年就在重点中学附近买好了房子,比我还操心呢。我现在已经为儿子择校铺好了路,就等办手续了。可是,这几天我又犯愁了,因为家长群里又在说择班的事。”所谓“择班”,就是想办法把自家孩子送进重点班,“家长们整天在微信群里聊择班的事,搞得人心惶惶,我现在连做梦都在打听哪个班是重点班,班主任是谁,任课老师有多少年教龄。”她告诉记者,现在国家不让学校开设重点班了,学校名义上是平行分班,但实际上在生源和师资方面还是有侧重的,只是不公开而已。

在尚女士看来,择校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择班比择校更重要。她说:“您想啊,现在初中都实行就近入学,生源水平参差不齐,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为什么比别的学校高?还不是重点班在撑着?就算是重点学校,教师水平也不可能一样高,水平高的名师肯定会教重点班的。如果我儿子进不了重点班,那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进了重点学校也是白搭。您也许不知道,现在的家长简直太疯狂了,不仅择校、择班,有的家长还替孩子择室友、择同桌呢!一路保驾护航。我的所谓操心,只是小打小闹。”

同样为女儿择班焦虑的孙先生认为,重点班各方面条件都比普通班优越,其中最重要的是师资和环境。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重点班里的孩子都是学霸,学习气氛肯定强过普通班,尽管竞争更激烈,孩子会感觉压力大一些,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嘛。近朱者赤,好的环境对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肯定有好处。再者,重点班之所以叫重点班,就是因为师资力量更强,任课老师都是有经验、会管理的名师,孩子跟着这样的老师,肯定进步快。”

韩女士赞同孙先生的看法,她补充道:“重点班的孩子都很优秀,将来的出路肯定更好,我女儿进了这样的班,就算不能跟他们一样优秀,至少可以和他们做朋友,为将来积攒人脉。”

家长万先生对重点班深恶痛绝,他的儿子因为进不了重点班,接连转了三次学,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他对记者说:“我是一个性格好强的人,凡事都要争先,我儿子随我,也是个不认输的主儿。他上小学时成绩挺好,划片进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刚入学他就听说年级有两个重点班,学生都是来自各校的学习尖子,学校为这两个重点班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我儿子奇怪,他也是学习尖子,为什么没进重点班呢?我托朋友打听,学校透露,本来我儿子被选拔进重点班了,但是重点班座位有限,最后随机挑出来5名学生去普通班,我儿子被挑上了。您说倒霉不倒霉?我气不过,索性给儿子转了学。可是没想到,新学校还是进不了重点班,只好再次转学。就这样,三次转学,步步踏空,不仅没能进重点班,还把学习给耽误了。儿子说,不进重点班,他就不上学了!我也觉得进普通班丢人。我和爱人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凭什么我们的儿子进不了重点班?听说普通班学习进度慢,老师根本不用心教,平时作业也少,我儿子要是进了普通班,非毁了不可!”

针对学校违规开设重点班、家长推崇重点班现象,北京教育专家靳家辉解析道:“重点班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源是学校和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重点班是学校的招牌,学校的名声、日后招生都要靠这些重点班,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或者生存得更好,学校只能铤而走险。对家长来说,孩子的成功是最重要的,但衡量成功的标准仍然相对单一而世俗——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车子房子票子……这种单一的价值观自然会向下传递:要考上好大学,就要上好小学、好中学,进重点班……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感,自然而然会在普通民众中蔓延。几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快车道上疾驰,极少有人心甘情愿地看着自家孩子在慢车道上缓行。因此,在充斥着成功欲望和竞争压力的学校,必然要分出重点班和普通班。民间对此有着巨大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基本不会因为高考录取率的提升而有所改变,因为优质资源总是相对稀缺的。这种需求也不会因为《义务教育法》明令禁止就有所萎缩。有人认为,重点班之所以长期存在,屡禁不绝,是因为《义务教育法》执行力偏弱,惩治力度不够。我认为这是板子打错了地方,就算严格执法,重点班只能是形式变得更加隐蔽,比如变身为‘竞赛班‘优培班等,或通过民办机构来运作。所以,要杜绝重点班现象,要点是学校须更新思路,家长须更新观念。”

本刊认为,家长更新观念,首先要对原有的落后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认清迷信重点班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鉴于家长普遍认为重点班的优势是师资力量更强、学习气氛更浓,接下来的采访就以这两方面为重点。

名师技高一筹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有“名师情结”。那么,什么是名师呢?名师们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本领又有多少属实呢?

家长陈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名师嘛,就是名气大的老师呗。现在家长们普遍认可的名师有三个标准:第一,所教的学生中出过高考状元;第二,所教的那门课,有学生在高考中考出过满分;第三,押中过高考试题。有一个标准符合,就算是了不起的名师了,要是三个标准都符合,那简直是家长心中的大神!家长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把孩子送入他带的班。”

家长宋女士说:“我认为名师指的是教学水平高、获得过官方认可的老师,比如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当然,升学率也是重要指标。教我儿子物理的张老师就是这样的名师,他业务能力强,学生们都很服他。我儿子想上课外补习班,我好不容易打听到张老师业余时间代课的补习学校,花大价钱给儿子报了名。我知道,在校老师业余时间出来代课是违规的,但人家张老师水平高,多赚点钱也是应该的。前几天儿子对我说,他补习班里的同学都是各校的物理课尖子,之所以还来补习,其实是奔着张老师来的,因为张老师以前带过物理奥赛队,经验非常丰富,善于解难题。也就是说,现在张老师所带的补习班,其实是各学校混编的校外重点班。孩子能不能进这样的班,全靠家长拼财力。一节课600元,不是谁都花得起的!”

家长武女士认为,对学生管理严格的班主任也是名师。她说:“我觉得,中学老师的水平都差不多,学生的智力也差不多,之所以在中考、高考中分出了高下,完全是管理水平决定的。如果班主任对学生要求严格,时刻盯紧学生,发现问题苗头及时解决,班里就有正气,学习气氛就好,自然出成绩。比如,发现哪个学生有点厌学了,班主任及时找学生谈话,化解悲观情绪,鼓励学生迎头赶上,可能就救了一个孩子。再比如,发现班上有一对男女生互有好感,课后经常在一起,班主任及时介入,申明利害,可能就救了两个孩子。如果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可不得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啊!当邪气在班里抬头,那受害的可是全班几十个孩子。这样的班级不可能有竞争力。”

郑州某示范性高中的副校长李先生不认同上述三位家长的看法。他对记者说:“名师只是一个口头称号,就像名人、名演员一样,学校从来不用它来评价老师。用带没带出过高考状元来评价老师是锦标主义,非常不科学。大家都知道,每一届有实力竞争状元的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最终花落谁家具有运气成分。状元的老师是名师,那么,与状元一分之差的学生的老师算不算名师呢?家长们要清楚,孩子能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关键不在老师,而在于孩子是否努力,状元的同班同学也有高考落榜的,所谓名师,不过是个人崇拜而已。至于业余时间去补习学校代课的老师,我认为都是不负责任的老师,配不上名师称号。试想,这样的老师整天操心走穴赚钱,把精力放在补习班上,哪有心思钻研业务?哪有时间照顾学校的学生?另外,班主任对班级严格管理也要看方法是否对头。有的班主任事事追求完美,为取得好成绩一味给学生施压,要求学生一分一秒都不浪费,甚至课间不许学生出教室,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的确,这样的班很容易出成绩,但出成绩多属短期效应,时间一长,学生就有可能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厌学,甚至精神崩溃,这样的案例每年都有发生。请问,这是成全学生还是坑害学生?”

退休中学教师徐老先生对眼下流行的“名师”一词嗤之以鼻。他告诉记者:“谁都可以给自己戴一顶名师的帽子,那这帽子也就不值钱了。可惜家长糊涂,偏偏信这一套把戏。什么是好教师?我认为有两个标准:第一,会教书;第二,善育人。学生考中了状元,老师就得意扬扬,这叫什么?这叫抢功!没出息!只会教书不善育人的老师永远不是好老师。对于第二个标准,检验方法很简单,就是看学生毕业以后还来不来看你。我的老伙计马老师桃李满天下,学生毕业几十年了,年年春节都来看他。前年马老师中风了,学生们轮流请假去陪护,拿他当爸爸看。马老师的学生中,有成绩好的,有成绩不好的,没有状元,没有高官,但即使成绩最差、最调皮的孩子也由衷地敬爱他,四五十岁的人了还规规矩矩地向马老师鞠躬。去年,马老师听说一个学生染上了酗酒的恶习,一个人坐公交车到学生家,从兜里拿出一瓶酒,温柔地对学生说:‘你不是最爱这杯中物吗?来,我陪你喝。咱丑话说到前头,喝完之后你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那学生当即发誓戒酒,后来还真把酒瘾给戒了。看到了吧?这才叫名师!”

本刊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存在差异,但差异不会有家长想象的那么明显,所谓名师与非名师,不过是炒作的噱头罢了。学生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是机缘巧合,遇到“最好”的老师是福气,遇不到“最好”的老师也不必遗憾,应该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打造内在“最好”的自己上。如果孩子内心自己放弃了,老师再有名,班级学习气氛再好也是枉然。

压力真能变动力?

众所周知,重点班的学生个个是学霸,竞争比普通班激烈得多。许多家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拼命把孩子送进去,希望孩子能感染重点班的学习气氛,将来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可是,这样的竞争环境是否存在弊端?是否适合所有孩子?

家长牛女士这两天正闹心,因为她的学霸儿子非要从重点班转到普通班,否则就不再去学校上学了。她说:“我儿子小学时成绩一般,上初一时开了窍,后来成绩直线上升,中考时以全市第5名的成绩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顺理成章地进了重点班。今年年初,他喜欢班里的一名女生,写信向人家求爱,没想到小姑娘把求爱信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在班会上对我儿子进行了不点名批评,还说这是阴谋,目的是‘阻挠竞争者取得好成绩,因而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儿子非常气愤,说那名女生是书呆子,说班主任小题大做,眼里只有学习成绩,非要转到普通班上课不可。您说,这孩子多不争气!”

牛女士的丈夫潘先生在一旁忿忿地说:“依我看,重点班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不过,再可惜,该弃也得弃!我儿子早恋是不对,但在青春期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好言劝导一番、科学引导一番,不就没事了吗?至于上纲上线,定性为阴谋吗?由此可见,重点班更像一个角斗场,任何与竞争无关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恶意的。反正我儿子成绩好主要靠自觉,不如去更有人情味儿的普通班。”

家长郭先生对记者说:“对中等生来说,这是一个做‘鸡头还是做‘凤尾的问题。我儿子学习成绩中等偏上,有机会进入学校的竞赛班,但他拒绝了。我问他为什么放过这样难得的机会,他说宁可在普通班做‘鸡头,也不去竞赛班当‘凤尾。我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在普通班做尖子生,至少可以保持学习的信心,只要知道用功,方法再得当一些,就有可能把成绩提升上去。但如果去了竞赛班,回回考试成绩垫底,回回自惭形秽,恐怕他早就厌学了。儿子去年参加高考,考上了一所985大学,算是在普通班修成正果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去年高考落榜,现在正复读的晓康告诉记者:“刚上高中时,我的实力明显不够,后来爸妈想办法让我挤进了重点班。在重点班那三年,对我来说就像一场噩梦。班里同学都很冷漠,每天只知道背书、做题,气氛非常压抑。老师上课基本不按教学计划,除了考试还是考试,而且试题都是各地往年的高考真题,非常难。我不适应,学习很吃力,不但结果不好,还把胃给搞坏了,去年高考成绩非常差。其实,就算是学霸也未必适合上重点班,因为单调的学习生活和高强度的竞争早晚会把人逼疯。我的同学高盛天就是高三那年休学的,得了抑郁症,他可是稳居重点班前三名的天才啊!不客气地说,重点班就是一个怪胎,应该一律取缔!”

上海心理咨询师宋晓林博士认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的确很重要,但‘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故事被狭隘地理解成了环境歧视,不知害了多少孩子。对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通家长往往高估制度、学校、老师、同学这些外在的客观力量,而低估了孩子努力的重要性,这是教育的误区。作为孩子,完全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中摸爬滚打,磨炼自己,最终成为适应环境的强者。作为家长,与其花心思把孩子送进重点班,拜在最好的老师门下,不如以身作则,努力修炼自己,使孩子拥有最好的家长,同时为孩子营造最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最强有力的支持力量。在为孩子选择学校、班级这件事上,家长应该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等传统智慧,为孩子做出最恰当的选择,才是自然之道。”

本刊认为,重点班屡禁不绝,根源在于学校和家长的观念落后,单一的教育价值观使得学生和家长产生源源不断的竞争焦虑,进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如今,孩子的成长道路不可谓不宽广,取得成功的途径不可谓不多元,但遗憾的是,成功的标准仍是参照性的,即只要比别人好就算成功,如果比所有人都好,那就是大成功,却很少考虑孩子的个性。这是家庭教育的大忌,值得所有家长警惕。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普通班名师儿子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打儿子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浅议"名师"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面向普通班的尖子生培养策略探究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