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安全观破解南海困局

2016-04-15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岛礁南海

何亚非

2016年,围绕南海问题必将展开激烈博弈,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形势更趋错综复杂

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出现新变化、新挑战,海洋权益争端特别是南海问题不断升温,已成为周边外交的主要挑战。

局势的持续升温,主要表现在:

一是美国从后台走向前台。这是中国周边海上格局变化的关键因素,中国与东盟声索国(指声明索取某地区领土主权的国家)的南海岛礁争端因美国介入成为牵动地区安全局势的热点。美作为“域外国家”,力推“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中国周边海域动作频繁,不仅公开支持菲律宾等国的主张,且先后派军机、军舰闯入中国南沙永暑礁、渚碧礁附近海域及上空。

二是巩固和拓展冷战期间建立的以军事同盟为核心的地区安全秩序,在南海实施“跨海联动”,使历史与现实问题叠加,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快,发生军事摩擦可能性增大。一方面是美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另一方面是中国快速发展成为东亚经济中心,形成东亚国家“安全依靠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二元格局。

三是以软硬两手加快南海国际化。美以航行自由为由,一面对中国抵近侦察,另一面强行闯入中国南沙岛礁附近海域及上空,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菲律宾则企图以小搏大,推动国际仲裁庭做出不利于中国的裁决结果。

2016年,围绕南海问题必将展开激烈博弈。美、日、菲、越、东盟将聚焦中国南沙岛礁建设、菲律宾仲裁案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美对外战略总体收缩态势不会改变,将继续把重点移至亚洲,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声称将扩大巡航范围,实现南海巡航“常态化”。日本已通过新安保法案,解禁集体自卫权,希冀借南海问题实现国家正常化目标,其插手南海事务的图谋路人皆知。越南可能步菲后尘,单边提交南海仲裁,进行油气开发,这将为南海问题带来新的乱局。东盟共同体成立后,加大力度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力。综合看,中国周边海上安全形势更趋错综复杂。

中国周边海上安全环境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中美近年来战略猜忌增加,美国的战略焦虑感上升,试图借南海等问题制约中国的发展;二是东亚安全二元格局日益固化、相互矛盾,致使发展难以持续,安全出现紧张;三是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叠加效应凸现,历史问题尚在,日本又利用中美矛盾在海洋争议中持强硬立场;四是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将中国主权行为与历史上“华夷秩序”相联系,指责中国的“修正主义”行为,致使海洋权益争端骤然升温。

说到底,中国周边外交存在两大战略性挑战:首先是中美作为新兴大国与守成霸权国家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共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走和平共处、和平竞争的正道。其次,如何重塑地区秩序,使其容纳并助力亚太安全架构的顺利转型,即从冷战时期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安全架构转向保障各国安全的新架构。

答案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来化解矛盾,舒缓紧张局势,摒弃“军国主义、冷战和大国制衡思维”,共同营造有利于各方的周边安全环境。

具体来说,“共同安全”指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建立命运共同体,对亚洲的差异性、多样性采取包容态度,尊重各国的制度选择、发展道路选择以及文化渊源和宗教信仰等。中国提出的解决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体现了这一思想。

“综合安全”指统筹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相互交织、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互缠绕的难题,综合施策,推动安全问题放在地区治理的大框架内协调解决。

“合作安全”指通过对话与合作和平解决争端。东亚国家之间、安全机制之间、域内与域外之间,都进行对话和沟通,以避免对抗与冲突。

“可持续安全”指安全与发展并重,互为依托,扭转如今东亚经济发展与安全合作背道而驰的怪异现象。

就南海问题而言,起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框架内妥善管控中美关系涉及南海的矛盾,推进中美海上务实合作,实现两国在亚太的良性战略互动。

二要按照“双轨解决”思路加大与东盟的合作,并进而推动东亚安全架构逐步转型。

三要以我为主继续南海岛礁设施建设,提升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以及为本地区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

四要讲好中国的南海故事,针对菲律宾提请国际仲裁法庭审理所谓南海管辖权的行径,有理有据地展开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

猜你喜欢

岛礁南海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清平乐·祈愿
南海岛屿气象参数与建筑能耗分析
中国电信南沙七岛礁4G基站光传输接入全面完工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海上通道安全问题研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海上通道安全问题研究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美出动“海神”侦察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