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被情绪迷住打量的双眼

2016-04-15

环球时报 2016-04-15
关键词:全日空鸠山交流

本报记者 王欢

“中日两国国民对彼此国家的好感度已创历史新低!”这是4月4日在东京举行的首届中日媒体人士对话会上被多次提及的一句话,听上去就像刺耳的警笛。两国关系尽快“解套”,是中日媒体人的共同心愿。4月上旬,《环球时报》记者随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与环球网联合组织的中国媒体名人及“大V”代表团对日本进行了为期5天的交流活动,走访东京、京都、大阪等城市和多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大V”眼中,日本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与中国媒体名人交流的日本各界人士又传递出什么信息?记者做了部分梳理。

“日本看中国发展:羡慕、嫉妒、恨”

“中国大V”此行原计划能采访到安倍内阁的官房长官菅义伟或外相岸田文雄,但日方安排的最终人选是副外相木原诚二。木原多次提到日本对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担忧、“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地区改变现状,制造既定事实”以及日方希望中方遵守国际法、支持美国南海巡航等。在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驻日本前大使陈健果断提出尖锐反驳后,木原干脆说了句“今天不是讨论该问题的场合”来打圆场。交流中,木原也有积极的表态,他说“中国的崛起对日本而言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日本政府欢迎更多的中国人赴日旅游,将来或许会考虑对中国实施免签政策”。

“日本人现在看中国的发展是羡慕、嫉妒、恨”。交流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诚恳给“中国大V”留下深刻印象。退出政坛后,鸠山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在韩国做出下跪谢罪的举动。在一次晚宴上,鸠山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虽然在日本有1亿人对我很苛刻,骂我、批评我,但是在中国却有13亿人支持我,我很感动,也很开心。”《环球时报》记者请鸠山给中国读者写些寄语,他愉快地写下“雨天友爱”4个字,并落款“鸠山友纪夫”,而非“鸠山由纪夫”。鸠山解释说,越是在大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越应彼此友爱,日中关系更是如此。香港卫视综合台副台长秦枫认为,按照鸠山的说法,日本自民党政府渲染“中国威胁”,但日本人真正的心态是羡慕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羡慕接近于嫉妒,便表现出焦虑。在秦枫看来,这让日本现政权选择走历史修正主义道路。

正如鸠山由纪夫在接受大V集体访谈时所阐述的那样,日本政府必须改变“两面人”的做派,日方应对中日关系反复“承担主要责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认为,中日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必须保持共识。日本舆论认为“中国崩溃”,或中国放弃了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都是一种误断。

尽管当前两国民间对对方印象不佳,但中日民间蕴藏着巨大的友好潜力。环球网副总编辑石丁给日方讲了一个例子——2015年环球网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让中国网民票选“理想邻国”,结果日本高票成为“最想挪走的邻国”,但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网民选出的“最理想邻国”应具备的几个条件看,日本又符合其中的绝大部分,这似乎说明,如果中国民众带着强烈的情绪,就无法真正认清日本,反之亦然。日本《朝日新闻》评论委员村上太辉夫认为,中日两国关系最大问题是政府之间的对立关系,但两国都要反思一下民族主义、民粹主义。《读卖新闻》国际部主任竹内诚一郎表示,中日在体育层面上的交流令人印象深刻,如福原爱、帮助中国花样游泳队获得奥运会奖牌的日本教练井村雅代等,都是民间交流的典范。

没有中日合作,东亚就没有未来

在中日媒体人对话会上,日本外务省副报道官大鹰正人告诉“中国大V”们:“两个邻国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很难回避的现实。但内阁府近期的民调显示,同时有73%的日本民众认为‘发展和中国的关系非常重要’。所以,对我们来说,加强各个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带动日中两国国民感情的改善是非常关键的。”《日本经济新闻》编辑委员兼评论委员中泽克二认为,现在,日中还没有到政治冲突的层面,双方关系时好时坏,未来还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情况,但人文交流不能断。从广义的交流看,中国游客来日本游览越来越多,希望他们回中国后,能多谈谈亲眼看到的真实日本。然而,到中国旅游的日本人在减少,这是受到舆论的影响,因此日本媒体也要努力改善。

交流中,中日问题专家、《人民中国》杂志社总编王众一建议,双方应共同警惕那些歧视性言论,避免这样的价值取向,可通过两国之间的论坛、青年征文等活动扩大交流,形成新的价值共识。谈到中日未来合作的前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表示,没有中日合作,东亚就没有未来,世界“老二”和“老三”有竞争也要有互补,减少摩擦。他提醒日本媒体同行,现在当务之急是把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尽快谈下来,日媒应多讲讲这方面的好处。日本TBS电视台记者武田一显发言说,日中之间应更多地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传播,他注意到“在日本有不少中国评论员,但在中国,日本评论员却很少”,“以后可以在这个领域加强合作”。同样,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也提到中日双方“互联网的信息合作尚有不足”。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东京大学执教多年,谈到日媒近来频繁出现的“中国人爆买”“中国包围圈”等字眼,他表示,中国人在日本掀起购物潮引起日本社会高度关注,是因为日本经济停滞已延续近20年,“爆买”成了亮点,说明中国近年经济高速成长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对日本其实是极其现实的“利好”。至于老生常谈的“中国包围圈”,则是日本对中国发展的负面看法和参与到“遏制中国”势力之中的体现。

“知日”和“知中”应成为两国公共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真的那么不堪吗?”谈到中国民众该如何认识日本,陈健大使在媒体论坛的致辞中强调,日本依旧是中国的‘老师’”。不少中国网络名人也有了新的思考。日本人的“轴劲儿”让知名作家苏芩深有感受。比如,在酒店吃早餐,即使有空座位日本人也不抢着坐,而是排队请服务生领位。在商店,收银员会提醒外国客人,“免税购买的衣服要出境之后才可以穿,按规定在日本期间不可以打开穿”。当然,日本人也会变通。很多穿上在日本购买的新衣服的外国游客表示,出境时没有遇到过海关人员的检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副总监张雪松提到日本的“高、精、细”,即新技术新产业占经济总量之高、制造之精和社会管理之细。在西方大国中,日本贫富分化程度最低、人均寿命最高、社会治安最好。整体来看,1.3亿日本人中约有1亿中产阶级,成为社会稳定的关键。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和日本正处于国家实力和国民感受深刻变动的时期,实力此消彼长,感受错综复杂。中国无疑富裕和强大了,有了“爆买”的底气和财力,于是一些国民重新滋生“天朝上国心理”。张颐武谈到中国人的“爆买”时也提到,日本被大家所热捧的“工匠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对产品和服务的完美追求都是中国今天所需要的。他希望,“知日”和“知中”应成为两国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中日两国不应对美国的了解超过对邻居的了解”。在丁刚看来,如果只看那些吓人的经济停滞数据,中国人可能总以为日本人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衰退之中,但观察让他思考:“如果一个国家能坚守40多年的垃圾分类,建立起顺畅的交通系统,都市中不再有塔吊林立,还可呼吸到新鲜空气;如果一个国家20年来大多数人收入稳定,生活简朴却依然精致,温饱无忧,房价不高,孩子上学免费,我们又该如何定位日本的经济呢?”王文分析说,日本虽然是中小国家的“命”,但却始终怀着一颗大国的“心”。他认为,千万别因为内心存在对日本不正视历史的憎恶,而迷住发现“对手”优点的眼睛。真实地看日本,是让近年来狂热地痴迷于国力上涨的中国人冷静、保持忧患意识与自我批判精神的重要途径。

全日空航空总部会客室墙壁上的一个牌匾引起“中国大V”的关注,上面写着“现在贫乏,将来有望”。在这样的激励下,全日空航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据了解,全日空的第11条中日间直航航线“东京-武汉线”即将开通。全日空社长伊东信一郎告诉“中国大V”,全日空要成为在中国服务质量第一的外国航空公司。对处于低潮的中日关系来说,是否也能“现在贫乏,将来有望”呢?▲

猜你喜欢

全日空鸠山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全日空沈阳—日本航线开通20周年 架起中日友好空中桥梁
交流平台
86年来,我们不曾跟丢您
交流平台
86年来,我们不曾跟丢您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