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技术进步化解“手机焦虑症”

2016-04-15

环球时报 2016-04-15
关键词:联系人焦虑症信息管理

作者:项立刚 【 大中小 】

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普及,尤其是社交工具的大量出现,让人们对手机欲罢不能,手机焦虑症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病态”,对于和外界交流频率高的人更是如此——似乎不过几分钟看一下手机,就会错过重要信息。曾经有统计表明,普通人一天看手机150次左右,高频使用人群看手机一天超过220次,甚至更多。

我们有可能走出这种焦虑吗?手机焦虑是一种过渡现象,会随着新技术出现而逐渐消失?还是已成为社会生活一部分,永远不会消失?

笔者认为,手机焦虑症是一定时期手机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它终会逐渐消减。分析手机焦虑症,我们得从手机信息的特点说起。

信息爆炸时代来临,大规模的信息传输存储技术 的出现还是近40年的事情。过去这些年,无论是电脑、手机还是互联网,我们的软硬件技术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尽管如此,我们的信息管理水平仍然处于初期状态。

正是这种无管理状态造成一些需要和社会交流的职业人士对不断出现的信息产生依赖。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查看手机,防止丢失重要信息。很多人把这些归为心理疾病,但从这些人的角度来看,丢失信息也许意味着丢失机会,他们对信息的关注是很正常的需求。

解决手机焦虑症的基本技术思路就是提高信息管理效率。以微信为例,这个应用刚出现时,信息管理非常低级——对所有用户没有分类,没有“重要性管理”。而今,微信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重要通信工具,每个人加的微信好友都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同时每人也都关注了几十,甚至几百个微信群,而微信群中经常会出现大量没有价值的信息。正是大量有用、无用的信息混杂,让那些担心错过有用信息的人焦虑。

未来的信息管理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对信息进行细分。一是对信息发出者进行分类。对重要联系人的信息提醒和提示,应尽可能缩短用户的知晓时间间隔,对一般联系人的信息进行保留,仅供闲时查看,而黑名单中的联系人信息要被屏蔽掉。而更高级的信息管理则需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智能学习能力——分清用户需要接收什么信息并及时提交,将不需要的信息直接屏蔽;对有些一般性信息可暂存,供需要时备查。换句话说,我们需要将大数据和智能学习整合进未来通信工具。

在更远的未来,信息处理不仅意味着进行智能学习与分析,同时信息传输也不再是人类直接看手机或电脑,相关信息可能通过某种传输系统——比如骨传导技术,直接与人类神经系统联接,让我们手机接收信息,并在经过分析处理后,直接把有用的信息传送至神经系统,把其余信息存储在手机中。一旦该技术投入应用,看手机就不再是生活工作的必需,“手机焦虑症”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作者是北京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信息产业知名观察家)

猜你喜欢

联系人焦虑症信息管理
积极心理联合康复锻炼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完形填空精练一则
怎样识别焦虑症?
长期慢性疼痛,小心焦虑症
让重要联系人更醒目
为每个联系人设定不同的铃声
浅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无需网络 蓝牙也能导入联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