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武高速公路仙岩1#大桥滑坡及其治理方案

2016-04-15林文霞

福建交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挡墙坡面锚索

■林文霞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 350004)



宁武高速公路仙岩1#大桥滑坡及其治理方案

■林文霞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350004)

摘要阐述了宁武高速公路仙岩1#大桥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滑坡特征及成因机制,并通过现场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监测,提出了综合治理方案,为同类滑坡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桥滑坡变形监测治理方案

宁武高速公路仙岩1#大桥滑坡具山区高速公路滑坡典型代表:形成渐变复杂,规模不大但危害性严重。桥区原为一崩坡积不良地质堆积体,经人工开挖,不同部位堆填,桩基挖孔爆破,使表层原崩坡积体蠕动,在雨水触发作用下形成滑坡。

仙岩1#大桥位于南地洋隧道与仙岩隧道之间,属低山陡坡地带,坡体中上部自然坡度30~48°,中下部10~15°,具明显的上陡下缓多级小台阶地形。拟建桥从坡体中部跨过,2009年12月27日左线3-1、3-2、4-1、4-2桩孔开孔,其余桩孔也相继开孔,但发现桩孔开裂及坡面变形等迹象,2010年2月4日起进行坡体系统性监测。

1 监测成果分析

仙岩1#大桥滑坡涉及左线2~6号桩及右线4~6号桩间坡面,宽约60m,监测主要有桥梁孔桩监测(人工挖孔,护壁,未浇筑),各桩变形详见表1;坡面三道挡墙监测;其他坡面地表点监测,经6个多月连续监测成果分析,其结论如下:

表1 仙岩 1#大桥桩孔位移监测成果表

(1)左线4-1、4-2、5-1桩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为18mm/d、21mm/d、20mm/d;右线5-1、5-2、6-2桩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为9mm/d、10mm/d、27mm/d;左线3-1、3-2从孔口以下3m有开裂现象,缝宽2mm左右;左线4-2从孔口以下3m有开裂现象,缝宽10mm左右;左线5-1从孔口以下5m有开裂现象,缝宽20mm左右。各桩位移见表1。

(2)3月24日量测发现,右线5-1、5-2桩土石交界处发生整体滑动,横向剪切位移达13.2cm。经过多次量测的数据比较,至今右线5-1达19.6cm,右线5-2达25.5cm;右线6-2桩基横向偏移197mm,纵向偏移57mm。

(3)经观测数据显示:孔桩最大横向位移377mm,最大纵向位移94mm。

(4)搅拌站挡墙纵向最大位移7mm,最大横向位移32mm,沉降11mm;料仓挡墙,最大纵向位移10mm,横向位移145mm,沉降10mm;桩基附近地表横向最大位55mm,纵向位移11mm,沉降量14mm;右线4#墩挡墙横向最大位移122mm,纵向位移54mm,沉降量20mm。

(5)监测数据分析,监测桩孔变形仍不断发展,且雨水时变形加速,桩孔入岩后(多在6~8m处)已无位移。变形总体上位移上部大下部小,坡脚挡墙位移已较小。

2 滑坡工程地质概况

仙岩1#大桥场区变形严重,故对其进行地质灾害补勘,共增加6个钻孔,结合原仙岩1#大桥勘察报告及挖孔桩情况,揭示场区主要岩土层情况,主要地质工作详见表2。

表2 仙岩1#大桥滑坡地质工作统计表

①杂填土(Qml):灰黄色或杂色,稍密为主,干。成份以粘粉粒、碎石为主,碎石粒径以2~8cm为主,含量一般25%~40%,局部可达75%。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下部。揭露厚度2.20~7.20m。

④213坡积含碎石粉质粘土(Qdl):褐黄色,稍密,湿,成份主要以粉粘粒及碎石,碎石含量一般在30%~40%,粒径3~8cm不等,呈棱角状为主,结构较为松散。除少量的挖方区外,场地大多有分布,揭露厚度1.80~7.70m,崩坡积成因。

⑦211砂土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浅灰色,岩芯多呈散体状,组织结构已大部分破坏,岩芯遇水易软化、崩解。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仅局部有揭露,厚度2.70~4.30m。

⑦212碎块状强风化凝灰熔岩(J3n):浅灰色,岩芯多5~8cm呈碎块状,块体已通体风化,锤击易碎,节理裂隙发育,属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破碎,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各孔均有揭露,厚度0.80~6.60m。

⑦213中风化凝灰熔岩(J3n):浅灰、灰白色,岩芯呈5~8cm碎块或10~25cm短柱状,少量为35~40cm中柱状,岩质较新鲜,凝灰结构,块块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倾角以50~75°为主。属较硬岩,岩体完整程度为较完整,岩体的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该层各孔均有揭露,未揭穿,揭露厚度5.30~11.00m。局部侵入闪长玢岩岩脉。

3 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3.1滑坡特征

(1)已变形滑坡体范围大致位于仙岩1大桥左线3#桩基到6#桩基之间,右线4#桩基到6#桩基间,宽约60m,主滑方向175°,与路线夹角65°。已变形范围面积约1万m2,台阶状,自然坡上部45°,中下部5~15°,高差约40m。

(2)滑动面:从挖孔桩内变形可明显看出,滑动面位于原崩坡积体与下伏凝灰熔岩交界面处,倾角20~30°,滑体厚约6~9m,为堆积层顺层牵引式滑坡,中层中型工程滑坡。

3.2滑坡成因分析

(1)桥址地形起伏较大,横向坡度较陡,且表层分布有厚度约3~8m的结构较松散的崩坡积体,地形上陡下缓,为老崩坡积堆积体,在坡体部多处台阶式开挖便道、搅拌站,破坏原斜坡稳定,从而使原崩坡积体沿土岩交界面复活变形。

(2)近期连续降雨,雨水下渗增加土体自重及隧道爆破、孔桩开挖爆破等也是加剧坡体变形的因素;

(3)崩坡积层成份为粉粘粒及碎石,碎石含量一般在30%~40%,粒径3~8cm不等,呈棱角状为主,结构较为松散,厚度3~8m,透水性好,桩孔开挖后沿土沿交界面处地下水发育,使坡体易依附该面蠕滑。已挖好桩孔显示,在土岩交界处约4~8m位置,大量地下水涌出。

(4)坡体可能存在多个滑动依附面,呈台阶式溜滑。

4 滑坡综合治理

因场区为大桥重要构筑物区,滑坡治理需进行两方面工作,一是滑坡治理,二是桥梁结构物加强加固。

4.1滑坡病害整治

(1)应急措施

①按已建立地表及桩孔监点,扩大监测范围(至变形界线外侧),继续监测及巡视,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并对下方搅拌站、料场及生活区预警预报,确保生产安全。

②沿已溜塌坡面做好临时排水系统。

③需对该段不稳定斜坡进行综合治理,确保大桥及线路安全。

(2)治理工程措施

根据路线所经场地地形、地质,综合工程安全、经济等因素,主要采用上部卸载,(护)桩锚固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案,措施有:

①护桩:在Y5-2号及Y6-2号右上方不小于6.0m处分别设2根和1根锚索抗滑桩,桩截面为矩形,2.5m×2.0m,长16m,桩顶设3根预应力锚索(距桩顶1m处2根距桩顶2m处1根),锚索长20m,锚固段长均为8m,设计拉力均为900kN;在Z4-2号及Z5-2号左下方不小于6.0m处分别设2根和1根锚索抗滑桩,桩截面为矩形,2.5m×2.0m,长17m,桩顶设3根预应力锚索,锚索长22m,锚固段长均为8m,设计拉力均为900kN;桩顶锚索施工时可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提前桩位)放样,避免与桥桩相干扰。

②坡面锚索框架加固:从上至下,在往仙岩施工便道挡墙上部坡面、堆料场挡墙、搅拌站挡墙等分别设一道锚索框架。第一道框架分上下两阶,上阶11片,下阶12片,框架水平宽6m,高8~10m,设2排4根锚索,施工时可据地形适当调整,第一道锚索第1~4排长分别为22m、22 m、24 m和24 m,锚固段长均为8 m,设计拉力均为900kN。第二道框架10片,框架水平宽6m,高6~8m,设4根锚索。第二道锚索锚索上排长24 m,下排长22 m,锚固段长均为8 m,设计拉力均为900kN。第三道框架3片,框架水平宽6m,交错间距4m,高10~13m,3排6根锚索,锚索上排长32 m,中排长30 m,下排长26 m,锚固段长均为8 m,设计拉力均为900kN。

预应力锚索采用8索拉压复合型锚索,钻孔孔径165mm。第一、二道框架内采用锚喷防护。

③上部清坡卸载及坡面防护:往仙岩施工便道挡墙上部坡面已溜塌呈散体状,适当清除坡面已溜塌体,并采用锚喷防护。锚喷设计参数:系统锚杆长5m,挂@20cm×20cmφ8mm钢筋网,喷10cmC20砼。

④截排水工程:在坡顶设一道截水天沟,以截排地表水,并从两侧冲沟引出。在坡体地表设好临时排水系统,以防地表水及生产生活用水下渗。

⑤仙岩1#大桥桩孔位移主要涉及左线4~6#墩及右线3~5#墩共12根桩,在坡体综合整治后,经变形监测稳定后,方可进行桩柱施工。

⑥除挡墙坡面外,其余坡面喷播植草(或植树)绿化防护。

4.2仙岩1号大桥桥梁结构加强

(1)桥梁结构

仙岩大桥位于南地洋隧道与仙岩隧道之间。左线桩号ZK120+340.6~+567.4,长226.8m,为7×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T梁+1×16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空心板;右线1号桩号YK120+299.6~+516,长216.4m,为7×3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左线1~5#墩柱径180cm,桩径200cm;左线6~7#墩、右线1~6#墩柱径160cm,桩径180cm。

(2)桥梁结构加强

因受拌和站建设、施工便道、桩基施工平台开挖等因素影响,桥址区自然地表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桥梁结构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主要采用加大桩柱径,提高桩柱配筋率相结合的方案,采取的桥梁结构加强措施有:

①桩柱直径扩大:左线3~5#墩桩孔已按设计桩径200cm开挖至原设计桩底标高,桩径若增大为220cm现场施作较困难,考虑施作可行性,桩径加大为250cm。桩柱主筋采用56Φ28(桩基配筋率为0.70%)。

②加大配筋率:左线6#、右线4~6#墩原设计主筋采用38Φ25(桩基配筋率为0.73%),提高为48Φ25(桩基配筋率为0.93%);左线2#墩原设计主筋采用36Φ28(桩基配筋率为0.71%),提高为46Φ25(桩基配筋率为0.90%)。

③施工次序:桥梁结构加强要求在场区不稳定斜坡治理完成且观测稳定后进行。

④桩基加长:因地表受到破坏,左线5#墩、6#墩桩长不满足设计要求,左线5#墩2#桩加长2m;左线6#墩1#桩、2#桩均加长3m。

5 结论

桥隧构造物场区滑坡危害重大,通过对仙岩1#大桥滑坡病害的特征的成因分析,结合全面有效勘察和监测,制定综合治理方案,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滑坡治理费用达700万元,前后工期近18个月,因此,桥隧构筑物场区前期岩土工程勘察极其重要。否则,不仅将增加大量工程费用和施工工期,而且即便进行治理后,仍存在工程隐患。

(2)重大构物滑坡治理时,除了需通过各种勘察手段找出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外,综合监测也是很重要的。由于工程相关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对本滑坡场区进行系统性监测,为滑坡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监测数据。

(3)该滑坡治理和桥梁施工已于2012年2月完成,近期4个月深孔位移监测、锚索应力监

测、挡墙构筑物监测数据均表明,滑坡稳定性较好,综合治理工程较成功。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2]GB50330-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3]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2.

[4]GB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DZ/T 0218—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6]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7]DZ/T 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8]孙勇,梁永松.滑坡体桩锚支护的计算方法研究[J].土工基础,2010(1),34-39.

[9]张明,胡瑞林,殷跃平,等.滑坡型泥石流转化机制环剪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64-69.

[10]李朋丽,林凯明,等.永蓝高速公路K18+000~K18+350滑坡成因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滑[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3),37-43

[11]王恭先,徐峻龄,刘光代,等.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挡墙坡面锚索
浅谈重力式挡墙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仰斜式挡墙单侧钢模板安装工艺探究
挤压锚式可回收锚索在卵石基坑的回收试验分析
浅析下穿通道挡墙模板设计与施工技术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加固高速病害挡墙的应用研究
深水坡面岩基础施工方法
基于能量的坡面侵蚀性径流及其水沙传递关系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有机材料-三维植生毯技术的黄土边坡抗降雨侵蚀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