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座会说俄语的城

2016-04-15

妇女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运动服对岸黑河

早市上卖包子烧饼的女主人,用俄语和两位俄罗斯人简单地对着话,这在中俄边境小城黑河不是新鲜事了,这座曾经名噪一时的边城,如今归于平静,和我二十二年前到访时,完全不一样了。

20世纪90年代初的黑河,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沸腾的大工地,那么多楼在建,那么多路在修,全城都是轰鸣和喧闹。20世纪80年代未,中苏民间贸易开放,苏联对中国轻工业日用品的需求使得和对岸只有短短10分钟航程的边境城市黑河,突然大量涌入了很多来自中国内陆的商人,他们在黑河办公司,做服装批发生意,做民间的易货贸易。

第一次到访黑河是1993年,苏联刚刚解体,黑河对岸已叫俄罗斯。

当时的黑河,最中心地带的中央街建了一个大圈楼,所有做服装生意的人都在那里卖服装,地摊铺满了整条大街。每天几辆大巴将大鼻子的俄罗斯人带到这里,皮夹克,珍珠项链,以物换货,一时间黑河大街上一片“欠欠”(俄语:交换)声,非常怪异的繁华热闹。

俄罗斯人手中拎的、包里装的是呢子大衣、银狐衣领、宝石首饰、照相机、高倍望远镜、电动剃须刀,中国人柜台上摆的是运动服、旅游鞋、羽绒服、毛毯、床罩、化妆品、日用小百货。

俄罗斯游客、倒爷伸出三个指头:“欠欠?”,意思就是想以一件呢子大衣换三件运动服,不同意的就摇一摇头说:“涅塔,涅塔(不行)”,他们会继续打手势示意你还价。为了讨价成功,饶对方一包泡泡糖就可以做成交易。用几十元运动服换来的优质呢子大衣一转手就可在内地卖到将近300元人民币,是个大大的盈利。

那个时候,国内突然就全民皆商。当时从黑河过境,去俄罗斯开会的学者们,都有人趁机到对岸做一笔易货生意。

为了过海关货物不被扣留,大热天最多者能将十套运动服穿在身上,过去之后,看到喜欢的俄货,就将运动服一件件脱下来和当地人“欠欠”。

俄方海关限制旅游考察带货数量和种类,包里带多东西常被扣留,但穿在身上不扣,所以才倒逼出这种喜剧,见多识广的黑河人过俄罗斯海关时,大夏天见一大老爷们套三件狐狸领女式呢大衣也没人觉得好笑。

呢制儿童小大衣,小皮靴,铁制儿童玩具车,洋娃娃,橡皮艇,军事望远镜都是当时中国国内的稀罕物,用这边带过去的泡泡糖、运动鞋,将那些东西换回来给亲戚送朋友,非常受欢迎。

那时的黑河突然暴发了很多生意人,很多人家的生活因为家里有了“倒大包的”来了彻底大翻身。

为了更好地“欠欠”,很多黑河人捧着简易词典学习俄语,当时我看到一个油印的小册子是教人们快速学俄语的,将俄语单词用汉字标注,什么“介五师嘎(美女)”“嘶特拉丝无益铁(你好)”、“思八西八(谢谢)”、“达嘶喂达尼亚(再见)”、“欧亲哈拉少(好)”、“斯过里嘎(多少钱)”……那时很多中国人看到俄罗斯人就高喊:“达瓦理士(同志),以及羞达(请过来)!”

每到俄罗斯游客倒爷倒娘来黑河赶集的日子,黑河人和对岸俄罗斯人的俄语吆喝讨价还价不绝于耳,很多附近农民因为帮老板卖货,操的一口流利俄语,站在街头诗朗诵一样叫卖。

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现在的黑河城像是湍急的河流进入了平缓地带,舒展而又从容地向前流淌着。

王肃大街,海兰街,官渡路,迎恩路,文化街,中央街,这些老名字老街星星点点还留有些老洋房,其他大多被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造城运动建起的楼房所代替,没有美观,但有整齐。值得称道的是沿黑龙江建起的江畔公园,市民在这里散步起舞,游客在这里静静地倚靠栏杆,向很近很近的异国对岸好奇地眺望。二十年前让人们疯狂的民间贸易,早已让路给了大宗做生意的电商,再不用“欠欠”,现代化的网购和发达的物流,隔空传递,在这里飞越欧亚。

只是滑稽的中式俄语还在城里流传,因为和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共称双子城的黑河市,如今有很多定居在此的俄罗斯人,他们或租房或买房,就安居在黑河。他们买菜,锻炼,逛街,享受着黑河式的悠闲生活。黑河人要同他们共处,学着说那长长串串的俄语,历史上黑河与对岸城市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也是一种质朴的民间示好。

语言交流,人类和平的隐性使者。

编辑/桃木

猜你喜欢

运动服对岸黑河
买运动服
少年站在河对岸
冬季保暖户外运动服机织面料的开发与生产实践
少年站在河对岸
渡 口
到张掖看黑河
街头新生
虎跳石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河的孩子(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