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爱过洋节吗?不,我们只是为自己过节

2016-04-15

妇女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情人节天堂

中国人爱过洋节吗?不,我们只是为自己过节

这十来年,中国人染上了爱过节的爱好,尤其是跟中国人八竿子打不着的洋节。一年到头,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当然了,我们都把它们变成了恋爱节、吃喝玩乐节以及购物节。

这听起来很滑稽,比如说,中国人过什么感恩节?第一,我们和印第安人风马牛不相及;第二,当时在美洲的白人,过完感恩节,和印第安人称兄道弟过之后,就把他们全杀了。就这个引申下去,就得痛斥当代中国人食洋不化,揪着人家一点儿皮毛当令箭了。

但且慢,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过感恩节?不管它本来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向我们觉得应该感恩的人,父母、师长、同事、爱侣,好好地道个谢,有何不可?

中国人向来是比较严肃的民族,所以我们的节日少,而且都很正经,从新年起,不是祭天就是祭地,要么是拜月要么祭拜亡灵,每个节日都需要隆而重之磕几个头,缅怀下故人,举家团聚下,再喜气洋洋,也包含着三纲五常的大道理。

再没有比中国节日更提醒每个人:家是你唯一的去处。中秋要团圆,端午要团圆,冬至在小馆子里一个人吃水饺,哪怕一顿两斤呢,总归觉得凄凉。

中国节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吃吃吃:饺子、元宵、青团、粽子、月饼……每个节日都有专用的食物LOGO,一旦没有,则饺子为通用LOGO,可以通吃一切节日。有时候会觉得,啊,欢欢喜喜过个节,为了国家放不放一天假耿耿于怀,最后就在坐在沙发里吃吃吃吗?也未免太辜负良辰美景。

而且,中国节日又实在太郑重,过节带不带男女朋友回家,是衡量双方关系的重要标准。人人紧张。相应的,圣诞节出去吃个饭,彼此送个巧克力,情人节再看个电影,彼此送个围巾手套,都还是在恋爱的范围里,稀松平常太多。

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喜欢过洋节的心理动因吧。

第一:终于可以不必在家里过节了,名正言顺出来和兄弟和闺密和暧昧着的男神女神,团购个大餐,互赠个小礼物——这些节日,其实就是年轻人的节日。

其次:反正不是中国节,没人真的知道该怎么过,那就更好了,可以自由发挥了。难得有个节日放纵一下,不好吗?管外国人本来是怎么过的,这是中国的圣诞节。

第三:相当多中国人愿意接受欧美文化,希望自己及自己的下一代,能熟悉这些国外的东西,不至于老觉得像大国寡民。

综上所述,当然就是:中国人过洋节吗?爱过就让他们过去,想怎么过就怎么过。过节,本来就是个休息的日子,生活已经很难,为自己巧立名目,让心身过节,是很重要的事。

在地铁里与读书美撞个满怀吧

无意中知道,单向街书店与地铁4号线合作推出了系列公益广告,让匆匆路人有机会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读到一首辛波斯卡的诗;抑或看到马尔科斯的照片——一定得是黑白的,老人的皱纹一用了光影效果就沧桑,用彩照却成了普通老头儿;也可能看到博尔赫斯那句最真心的话:“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模样。”晚年的他,其实是生活在天堂里的,他是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的馆长。只是,他看不到天堂的模样,因为他已接近全盲。

这是非常诗情画意也有人文情怀的事,我唯一诧异的是:咦,北京是第一次做这档事吗?记忆里,我似乎在地铁里见过诗和其他文化象征呀。认真一想,哦,是其他城市。

武汉地铁的某一站,挂了许多当代诗人的作品,偶尔不太赶时间,我一首一首读过。佳作还有,乡土作品占大多数,这不是坏事,只是在一个完全的大城市里,有多少人嗅到过泥土的芬芳,听到过油菜花抽节的声音?

巴黎地铁迷宫般黑暗复杂,但好些站都有名画的复制品,有些风俗画——但也许是旅游广告?印象很深的是,见过一组哭泣小孩的照片。文字不多,即使不认识法文,也知道它在反家暴、保护儿童。

北京地铁里除了交通标识,广告占据了多数空间,想起最近见过的一个:爱情就像牛仔裤,经历越多越有味道——我的心得:没错,爱情就像牛仔裤,腿长的人才能每一段都有味道。

那从现在起,借由单向街的美意,在奔忙的上下班上,稍一驻足,与美、大自然、历史撞个满怀吧。也许有一句话会刺痛你,让你在人来人往的地铁里忍住泪意;也许有一幅画会触动你,你到了公司的时候清新度又提高了好几个点。反正,在等地铁来的那几分钟里,读读墙上的东西,比看手机对眼睛好。

编辑/豆角

猜你喜欢

情人节天堂
天堂湿地
鸟天堂
小小情人节
情人节的悠长假期
情人节的礼物
天堂游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