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不知道的北京古城旧事

2016-04-14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6年11期
关键词:什刹海槐树讲究

亲切的北京话里透着哪些人文历史?还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文化生活,北京话有哪些你不知道的讲究?北京城里还有哪些你没听过的学府往事?哪些你熟悉却陌生的过往?BTV青年频道《书香北京》邀著名文化学者朱浩东教授聊一聊你不知道的北京古城旧事!

老北京的讲究——槐树不进院

邓云乡教授是上海红学界元老,194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他的著作《文化古城旧事》以文化随笔的形式介绍了从1928年到1937年北京的各种情况,包括教育设施、文化环境、让会氛围、百姓生活、教授趣闻、学人逸事等,都是非常鲜活而又比较少见的社会史资料。朱浩东教授小时候就见过邓云乡先生,而且记住了他说的槐树不进院的讲究。“上世纪50年代,邓先生在北京燃料工业部工作的时候,恰巧我母亲也在这个单位工作,我亲眼看见他和我家里大人说话的场景,感觉到这应叔叔对北京的话题很喜欢。他跟我父亲他们聊天,谈过这样一个话题,说北京的院子里面,都说有石榴树、有金鱼缸是最好的,但是怎么不见有槐树呢,槐树都在街上。我当时很小,但是印象很深,他说槐树里面有个鬼字,所以是不能进门的,但是在街上就没事,因为鬼在门外,所以北京大街这么多的槐树,其实有这个讲究。”

北京话的亲切——一个“您”字学问大

“您”字是北京话的一个特色,朱浩东教授指出,北京地区使用这个“您”字,有几点讲究,“北京人说谢谢的时候,一般一定要说谢谢您或者谢谢您了,如果是对年长的人说就要说谢谢您老,都包含了对谢谢这个词的尊重,对人情的尊重。另外还有一个讲究,说谢谢您以后,回答的话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说不客气,或者是民间的通俗说法——没事儿或者没什么。(但是)按照北京的老规矩就要这么说了,一是真的帮助了对方,对方说谢谢,这个时候就要说:瞧您说的,您这么一说,我倒有点不好意思了,以后还说不定什么时候看您照应了。这里面就重复了几次您。如果没有帮上忙,回答就更有讲究了:您这么一说,我倒有点愧疚了,瞧,也没怎么给您帮上忙。这个‘您字就用得比较活了。而且‘您有一个最重要的汉语的特征——没有复数,不说您们,比如两个人,就是您二位,如果三个人,就是您三位,如果是很多人数不过来了,就是您几位。为什么没有复数,就是表述对一个一个个人的尊重。问您几位,回答的时候不能说我们就这么几个人,(要说)我们今天来了几个人,给您添麻烦了。又出来一个‘您,这样的说法都是一些老礼和老规矩了。”

北京人讲话,透着一种亲切,为何北京话听起来更亲呢?朱浩东说:“话要讲究柔和讲究贴心,贴心才能柔和,乡里乡亲,邻里邻居,听起来也亲切。比如入座吃饭的时候,说大家款款落座,要走的时候说允允离席。中国文化讲究外圆内方,恰恰是因为有外在的柔和的语境,才真正有心中的坚强和勇敢,因为有勇气,我们才能够待人以善,因为有勇气,我们才能够待人以安,使人得到一种安全感,得到一种善意,得到一种幸福,这其实也是北京话的本质,是所有方言所有语言的本质。”

北京的学府往事——老北大校舍原是公主梳妆楼

中国走向近代以后,办了很多学堂,在很多的教育史中已经看不到的一些资料,在《文化古城旧事》里可以找到。朱浩东说:“在北京保留着一个地方叫孔德学院,这是当年新文化运动主要倡导者也是核心之一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办起来的。最开始在民国6年的时候,在北京碧云寺办起一个学习法文的学校,后来这所学校发展或了中法大学,为了使孩子们能够有进人这个学校的一些学习的基础,就要学习法文,所以就办了孔德学院。孔德是法国近代的一个大哲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学家。中法大学建立的过程之中,还有孔德学院建立的过程之中,包含了法国退还的一部分庚子赔款。”孔德学院现在是北京第二十七中学,应于东城区东华门大街。

书中介绍的地点让朱浩东印象深划的还有沙滩,“我们今天知道的沙滩在东城,也就是北京大学老校址的红楼周围一带,那一条街都叫沙滩,但是其实不是。从北大红楼西墙的西南角向故宫东北角角楼走,是一条斜街,这条斜街其实叫沙滩街,而红楼前面这条路是叫汉花园路。后来因为汉花园本身变或了北大红楼这个建筑,而且随着建筑建好,新来的学生增多,渐渐的汉花园路这个名字大家就不叫了,都改或沙滩了。”

邓云乡先生很仔细地记录了老北大最开始的发源地,朱浩东说:“老北大的发源地就是今天景山东街的南侧有一个庙,叫马神庙,北侧其实是乾隆的一个女儿和嘉公主的府邸,和嘉公主府邸的梳妆楼后来成了北大的图书馆。古代一个公主重视的是梳妆,近代以后,女子也好,男子也好,都需要读书了,如果我们细解细读邓先生记录的话,就可以发现,文化之间其实是有很多变迁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的。”

文化古城的文化人——胡适不爱西装爱长袍

在《文化古城旧事》当中还提到了很多文化名人,比如说胡适先生。朱浩东说:“胡适先生是倡导新文学新文字的,他是一应留美回来的海归派的学者,他外在的形象就留在了这本书里。无论是夏天、秋天还是冬天,胡适先生都是一件蓝色的笔挺的长衫穿在身上,冬天套在一个棉袍外面,夏天套在一个夹袍外面。胡适先生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戴着眼镜,典型的海归派的学者,但是看他的服饰,一派中国的作风。邓先生看得很细,他说我光看见胡先生的样子不行,还得仔细地找一些他的照片,看看他是不是都是穿中式的长袍。他找出一张当年中央研究院81个院士的照片,仔细地数了一下,这81个院士里边,90%都是穿西式的西服、打领带,张元济先生、胡适先生是穿着长袍的不多的五六个人之一。通过这么一个小的细节,我们就可以知道,实际上胡先生的文化里边也是中西兼容的。胡先生对文字的研究、对文化的研究是很仔细的,他在生活上也很仔细,真到大冷天的时候,他要套上一件皮袄。北京的王府井有一个老字号的店——建华皮货店,店里的一应老员工曾经留下一个口述史学,胡先生买皮货的时候就是在建华皮货店买的。把这两样东西照应在一起来看,就留下了一个很真实的历史上的生动的胡适先生外在的形象。”

老北京的风景——什刹海的别样美丽

现在的什刹海已经很现代化了,在朱浩东教授儿时的记忆中,什刹海有着别样的美丽。“小时候对什刹海有几个最深的印象,第一,什刹海那个时候水很清亮,是可以在这里游泳的,那时人非常少;第二,到了冬天结冰以后是可以滑冰的。北京话不叫滑冰,叫溜冰,而且溜冰是带冰车的。当时什刹海的公园管理处做的冰车非常讲究,它是一把椅子,还带靠背,前面一个人坐在冰车上,后面一个人推着,那个景象真是难忘极了;第三,当时北京极少有实冰的冰箱,不像今天都有电冰箱了,实冰的冰箱就是用木头做一个上好的冰箱,里面是没有电的,要买来冰放在里面,就成了一个冰箱了。采冰在什刹海西边的后海,站在什刹海和后海之间的银锭桥上,这边看的是什刹海美丽的景色,那边看的是后海采冰的冰车。当时我跟父亲母亲一起说话、走路的时候,父亲就说,你看这边是美景,是需要欣赏的,那边要采冰,人还是要务实要生活的。什刹海这个地区,既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美好的光景,又让我们知道生活还是需要打理的,给我印象特别深。”

猜你喜欢

什刹海槐树讲究
不要将就,要讲究
说话要讲究停顿
什刹海冰场的味道变了
槐树的秘密
我们得为属地留下些什么
最美什刹海
槐树
城里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