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但愿人长久》看流行音乐的跨界现象

2016-04-14张潇文石峥嵘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

张潇文,石峥嵘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从《但愿人长久》看流行音乐的跨界现象

张潇文,石峥嵘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但愿人长久》是中国流行乐坛古风歌曲的经典代表作,其歌词取自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歌曲传唱至今,其中不乏跨界演唱的歌手,如龚琳娜、张远、谭晶等。龚琳娜将摇滚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虽豪放,却另类;张远从京剧入手,通过京剧中花旦的角色将其融入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使得歌曲更添古香古色的意境美;谭晶的演唱实现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完美跨界融合,演唱风格简约、大气,被誉为“天籁之音”。

关键词:流行音乐;跨界演唱;《但愿人长久》;龚琳娜;张远;谭晶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至今已有88年历史。改革开放初期,流行音乐被人们视为“靡靡之音”,后来批判之声减少,但仍被认作是粗俗浅显、难登大雅之堂的另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大众传播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生活中,人们对于音乐的欣赏与消费也都更加迅速和广泛,流行音乐也开始蓬勃发展。台湾歌手、“亚洲歌姬”邓丽君的流行音乐传入内地后,死寂的内地流行乐坛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1980年代内地的流行歌手和流行音乐作者从邓丽君盒带的演唱和配器上得到启发。歌手程琳、段品章等人由于模仿邓丽君惟妙惟肖而得“小邓丽君”之称。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

所谓跨界演唱,指的是将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唱法融会贯通。其中以民族唱法为主,吸收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的称为民美唱法;以美声唱法为主,吸收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的叫美通唱法;以民族唱法为主,吸收通俗唱法的演唱技巧的叫民通唱法。早在 20 世纪中期,跨界演唱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领域中相继展开,特别是在 21 世纪初,英国女歌手莎拉·布莱曼在流行音乐、舞台剧和古典音乐三个领域中的“跨界”演绎所带来的“全球效应”,使“跨界音乐”在不同的国家落地生根[1]。在现当代流行音乐中,歌曲演唱的跨界现象如雨后春笋,在歌坛中独领风骚。费玉清、周杰伦合作的《千里之外》,2009年央视春晚中宋祖英与周杰伦共同演绎的《辣妹子》,吴碧霞演唱的《甩葱歌》,都是跨界演唱的经典例子。

《但愿人长久》是中国流行乐坛古风歌曲的经典代表作,其歌词取自宋代词人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谐,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邓丽君开疆辟土,一曲唱响乐坛;后来百花齐放,如姜嘉锵、杨曙光这类艺术大家,王菲、张学友等歌坛唱将,龚琳娜、张远、谭晶为主的后起之秀,将《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以《但愿人长久》为例,详细研究多种演唱形式碰撞下产生的新兴的跨界演唱方式。

1龚琳娜版:摇滚与流行音乐的碰撞

以一曲《忐忑》成名的龚琳娜对特立独行这条道路有着近乎狂热的偏执。撇开其他作品不说,《但愿人长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龚琳娜演唱的《但愿人长久》与人们之前印象中柔情似水的风格大相径庭。在演唱方面,龚琳娜采用了摇滚唱法,并糅合进了秦腔或花脸的唱法;在配器方面,打击乐器夹杂着古典乐器;在造型方面,用的是戏剧演员的妆容与极具个性特色的发型;在风格方面,这首歌豪放另类,最后一段运用了富有韵律、连绵不断的民间号子式的起伏与推进,几乎可与黑人的“节奏布鲁斯”的艺术情境相匹配。多方面结合在一起造成恢诡谲怪的视听冲击,尽管摇滚与古典的交接略显生硬,但是龚琳娜这种演绎是流行音乐跨界演唱的可贵尝试。

众多歌手对邓丽君《但愿人长久》的翻唱,都属于见仁见智的二度创作。龚琳娜摇滚版的《但愿人长久》一直以来饱受争议,褒贬不一。否定派认为:龚琳娜对原词的风格把握不准,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演绎宋代苏轼的这首词,显得不伦不类,是失败的。肯定派则不这么认为。独立导演丁太升发微博评价说:“这首歌又好听又有创新又有艺术性,翻唱得热血翻涌,气势非凡,当真找到了苏轼的风骨。”《新周刊》主编封新城也通过微博发表了点评,“粗放,有古意,我喜欢。”不得不说,龚琳娜版《但愿人长久》的表达方式是最有个性的。苏轼虽然是宋代的豪放派词人,但并不是他所有的词风格都是豪放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风格是清丽旷达的。龚琳娜将这首词演绎得豪放另类,这并不符合苏轼原词的风格。

2张远版:京剧与流行音乐的糅合

张远版本的《但愿人长久》首次亮相于综艺节目《国色天香》,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流行音乐的跨界现象而产生,2014年推出第一季,就以“流行歌曲进行戏曲唱腔改编”的形式取得了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该节目展现了国内外十几位唱将型艺人精彩的跨界歌曲,将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以京剧、豫剧、越剧等传统戏曲的唱腔旋律为基础,与现代节奏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曲风。该节目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流行时尚元素的碰撞,将文化内容植根于节目中,与其他综艺节目形成强烈反差,引发真人秀节目外表下的深层次思考。《国色天香》带着对戏曲满满的诚意而来,正如总制片人孙铁麟所说:“我们不仅仅要做节目,更重要的是传递文化。”这种创新也获得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好评,戏曲名家孟广禄、宋小川、小香玉等对《国色天香》的节目形式给予高度评价:“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戏曲的新希望,这种创新形式非常值得推广与借鉴。”对于“歌改戏”的真人秀节目创新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冷凇称:“《国色天香》巧妙的突破了棚内综艺和真人秀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创新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作为选秀节目出身的张远,属于小众歌手类型,以个人形式所出单曲并不多,他所翻唱的《但愿人长久》用“惊艳”二字形容并不为过。通过京剧中花旦的角色将其融入到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中,不仅需要极高的勇气,而且更要求歌手有着扎实的演唱功底。张远在演绎这样一首京剧唱腔与通俗唱法跨界的歌曲中,唱功稍显青涩稚嫩,京剧中女声小嗓的运用不够到位,但在编曲上却大大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现代与古典的交融,充分体现在此曲的配器上,钢琴与弦乐器,加上戏曲惯用的板鼓、京胡、大锣、小锣等乐器,中西乐器的结合,毫无违和感。在这首歌中,张远添加了京剧中常见的念白,使得歌曲更添古香古色的意境美,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的观赏性。

“欲跨界,先分类”是跨界音乐在我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态势,近年来,跨界音乐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样的分类方式,即将歌曲按照美声、民族和通俗的方式加以分类。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跨界音乐”活动属于“被动适应”的范畴,“被动适应就是演唱者固守美声唱法的技巧底线,通过将民歌或流行音乐作品转化为美声唱法,或通过表演过程中表演形式的现代化和跨越性而达成‘跨界’的形式传递”[2]。笔者认为,张远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属于“大范围”中的“小分类”,也就是说,美声、民族、通俗三者之间的跨界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真正细分到个体时,就会有多种不同的演绎方式。

3谭晶版:民族与流行音乐的对话

谭晶是我国声乐界跨界演唱的突出代表,她的演唱吸收和融化了美声、民族和通俗三种唱法的优点,演唱风格大气、简约,在歌坛独树一帜。她的演唱情真意切,音色丰富多彩,音质清新雅正,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享有“天籁之音”的美誉。

谭晶所演唱的《但愿人长久》,编曲大体与王菲版相同,在配器上主要使用的是西洋乐器,如钢琴、长笛、小提琴、吉他等。在演唱上,以民族唱法为主,融合了美声和通俗唱法。谭晶出身于音乐世家,她的母亲是一位民歌演唱演员,她从小就浸泡在民族音乐的氛围里,长期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她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曲风偏向于民歌,十分注意咬字吐字,整首歌唱得字正腔圆。同时,谭晶从小就崇拜、模仿邓丽君,她的演唱也深受邓丽君流行唱法的影响,她演唱的《但愿人长久》模仿邓丽君的痕迹斑斑可考,尤其是开头4句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与邓丽君如出一辙。应当说,谭晶演唱这首歌个性不是很明显,但不得不承认,她演唱时高亢处仍然通透清亮,悠远处令人回味无穷,情感处理得细腻,真假声的转换控制自如,使得整首作品婉转悠扬、玉润珠圆。这与她在唱法上注重吸收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长是分不开的。

4结语

跨界演唱是全世界歌唱家共同努力的方向,也是声乐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以上三个不同版本《但愿人长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歌唱演员龚琳娜、张远、谭晶在跨界演唱方面的尝试与努力,经验与不足。龚琳娜版《但愿人长久》跨界演唱特征十分明显,个性十分突出,但是由于她采用摇滚的唱法来唱这首歌,用力过猛,与苏轼原词的主题和风格不符,颠覆了人们对此词向来的审美印象,遭到部分听众的非议是必然的。张远版《但愿人长久》采用京剧唱腔来演唱,较为准确地呈现了苏词的主题与风格,但是由于他毕竟只是一位京剧“票友”,运用京剧唱腔来演唱并不特别纯正,京剧味还不十分浓。谭晶版《但愿人长久》,确实吸收了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之长,而且达到了玉润珠圆、天衣无缝的境界,可惜过于追求音乐的跨界与演唱技巧的展示,反而没有了自身的特色。由此可以看出要做到跨界演唱既吸收各种唱法之长,又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是非常不容易的。像谭晶被称为中国当代跨界演唱的典范,她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尚且个性模糊,声音辨识度不高,其他跨界演唱的歌手如何通过跨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就更难了。这表明跨界演唱这条路相当漫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为此付出百倍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谢秀敏.“跨界音乐”与音乐的“跨界”——以《我像雪花天上来》为例[J].音乐创作,2015(4):148-150.

[2] 吴红歌.音乐美学视阈下的声乐演唱“跨界”问题探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3):124.

(责任校对游星雅)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172-03

作者简介:张潇文(1992-),女,湖南湘潭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流行音乐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516);2013年湖南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课题

收稿日期:20150922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53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在音乐鉴赏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流行音乐观
从《搭错车》看流行音乐的传播功能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流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石——流行音乐基本乐课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浅论流行音乐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探索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