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6-04-14谭云飞凌歆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关键词:翻译教学

谭云飞,凌歆

(1.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2.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湖南 长沙 410129)



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谭云飞1,凌歆2

(1.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2.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湖南 长沙 410129)

摘要: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特点是反对逻各斯中心论,反对真理性观念,是一种具有反对基础主义,思想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当前的翻译教学依然坚持意义不变的本质论,抹杀了主体的差异性。把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改变了对传统权威的盲目崇拜,为翻译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翻译教学;翻译教学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和中期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一种起源于西方,影响广泛的文化思潮和哲学方法论。大胆的标新立异,彻底的反传统、反权威精神是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的灵魂[1]。其特点:第一,反基础主义。反基础主义就是用哲学来消解权威话语的垄断统治。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认识存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会影响人的认识。不存在纯粹的客观事实,排除主观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语言在重构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其意义具有差异性。第二,主张思维多元化。在对待多元性的问题上,后现代主义注重个性,宣扬文化多元论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文学与哲学和其它艺术、叙事类作品与非叙事类作品等,通过互参性和差异性而互释其意义,并通过差异而表现出其特质。后现代主义哲学“用一个未知的、不确定的、复杂的、多元的世界概念取代了传统的给定的世界概念”[2]。

传统的翻译教学建立在一种以意义为中心的本质论基础之上。而这种本质论实际上却抹杀了主体的差异性。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目的在于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义。然而在翻译过程中,排除社会因素、译者个人主观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不存在纯粹的客观事实。当前的翻译教学依然坚持意义不变的本质论,一直试图找出一条可以遵循的普遍原则,而这种原则不过是个幻觉,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如阿罗约所说,这种试图在对等基础上建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系不具备可行性,因为它忽略了“翻译主体的种族、阶层和性别”。

把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我们可以看出“不是译文依赖于原文,而是原文必须依赖于译文才能延续其生命,作家和作品只有通过翻译才能获得再生”。

1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改革的启示

阿罗约在《后现代主义于翻译教学》中指出,改变对原文传统权威的盲目崇拜应当是当前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目标。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不得不坚持忠实于原作者是第一位的。而后现代主义的翻译观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作者与译者、写作与翻译的权力关系,反对作者和原作权威。把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解构了传统的翻译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1.1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影响

在传统的翻译教学中,教师是翻译教学的操纵者,翻译策略的决定者,翻译评价的权威人。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话语的垄断统治,解构了教师对学生的权威作用,要求彻底打破教师中心,教师权威。这就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并要求翻译教学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只是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对教师、翻译文本提出质疑,给学生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教领域的问题。教育主体的关系必然是一种交往的关系,是以共同的客体为对象的多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教育主体之间要真正的相互了解必须做到:消除权威,平等对话。教育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互相促进的关系。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以讲授所谓的翻译规律为主,而是应该告诉学生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他们对于文本的权力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可以超越它的。课堂上,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创造性的干预原文,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译者的责任。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所作的种种决定,证明了译者的隐身,把译者的主观因素排除在外是不可能的。作为语言交流活动的翻译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翻译活动受到译者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勇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对自己的译文负责。

1.2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中学生角色转换的影响

现代大学英语教育培养的不是流水线上无生命的商品,而是有着鲜明个性、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社会的进步依靠这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传统的翻译教学割裂了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如基拉利所说,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虽然培养了一些有能力的“孤独的译者”,但不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外素质:灵活性、创造性、专业译者行为、寻找资源的能力、团队精神。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体意识的发展,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来。传统的翻译教学追求以文本为中心,使得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被忽视。翻译教学过程以文本为中心,未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应用于翻译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掌握翻译述要,积极搜索相关文献,正确了解自己在解决翻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取得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自信。

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是参与语言互动的过程。翻译教学过程需要注重学生需求的体现,尊重学生个体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英语翻译人才。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外界环境和知识解构进行互动,从而获取经验,提高能力。学生应该伸展到巨大的交际网络中,去索取或传递信息,参加各种社团,各种网上讨论,以便更好地掌握语言、文化和市场动态。

1.3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对翻译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教学模式应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学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翻译教学的任务首先应该端正学生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翻译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强化学生对翻译的认识,了解翻译所需的各种技能技巧。传统的翻译教学追求课堂程序统一,结构完整,各个环节准确无误。在整个翻译学习过程中,学生沿着文本的内容,翻译的思路,教师的思维前行。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的特征,不去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允许解决问题时出现不同的方法和答案,鼓励学生超越翻译原文,超越教师,标新立异,以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后现代主义思维模式为指导的翻译教学过程,打破了理性主义指导下的控制模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及认知方式的多样性。翻译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传递—接受”的模式转向“解构—重构”的模式。鼓励译者放开手脚,不必拘泥于原文。换言之,对于同一原文,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阐释。学生把结构拆解之后,努力使结构外部的因素与原来结构内部的因素相结合,从而进行重构,并不是仅仅停止于拆解和破坏。

教学模式从控制性思维转向开放性思维,把对知识的理解纳入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中。由此可见,翻译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之上,而不仅仅要注重结果。 后现代主义者鼓励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持续进行思想交流。对话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超越单一视角,以广阔的视角来解决翻译问题,从各种权力话语的影响中解放出来。翻译教学要向“师生互动”的方向发展。

2结语

翻译教学是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重要领域。翻译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后现代主义翻译理念为翻译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英汉语言特质,还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因素。把学生从传统的权力关系中解放出来,使学生不再束缚于完全忠实原文。翻译教学不仅仅涉及语言,社会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翻译教学研究不能忽视这些方面。这对于传统的翻译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迫使教师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洪晓楠. 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J].求是学刊,1997(4):7-9.

[2] 王治河. 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责任校对朱正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121-03

作者简介:谭云飞(1978-),女,苗族,湖南麻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学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5]291号文件);2013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文件)

收稿日期:20150916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38

猜你喜欢

翻译教学
多元互补模式视角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实证研究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