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启示

2016-04-14高旭清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2期

高旭清

(喀什大学 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7)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及其教学启示

高旭清

(喀什大学 艺术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7)

摘要:改革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实践者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陶·哈斯巴根创建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以结构化问题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有如下四点启示:教学是要解决问题的;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课程改革仍需坚持。

关键词:过程完整化教学;结构化问题;新的课堂教学制度

呼唤新型教学方式的生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响亮的要求。改革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多实践者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内蒙古师范大学的陶·哈斯巴根教授生成一种新型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曾对教学方式变革起了积极的作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全新的课堂文化制度,深刻影响了课改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今天,深入研究和学习陶·哈斯巴根教授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实施新版课程标准,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关于教与学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记忆、理解和掌握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前提和基础,记忆阶段无法逾越理解阶段而达到掌握阶段。只有完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才算完整,否则是不完整有缺陷的。研究表明,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多数学生的学习很难经历这三个阶段,问题在哪里呢?陶·哈斯巴根认为,教学过程不完整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是指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即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两种过程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作用是适时监控、指导,创设出师生能够交互作用的教学环境,学生能自觉、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经历同化和顺应,能充分建构知识,形成个性,健全人格、确保教学信息顺畅,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整。

2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提炼结构化问题

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最突出特点体现在备课上,备课以提炼结构化问题为核心。结构化问题是相互之间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一组问题,教师课前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问题难度呈“金字塔”型。结构化问题分一、二、三……等级;一级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教学要解决(或完成)的核心问题(或任务)。因此一级核心问题最难,二、三……级问题难度依次降低。教师备课第一步要提炼一级核心问题。一级核心问题的提炼,既可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又能使学生明白课程学习的目标。二、三……级问题教师需转换问题角度或降低问题难度进行提炼。结构化问题既是反映教学思路的问题群,也是在课堂上学生“做学问”的问题群。教学时,教师通过呈现不同难度的问题情境,学生尝试探索,不仅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过程中一级问题不能变更,其余子级问题都是预备性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当堂更改或替换。教师当堂备课为因材施教也提供了可能。

2.2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是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1]26。课堂上教师以问题(或任务)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学生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学习,围绕问题实现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采用变换问题方式或降低问题难度的方式再次呈现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索,与传统教学学生学习困惑时教师的提示、点拨不同。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尝试,获悉问题的解决的思维方式。建立自信,实现意义建构。课堂上,教师可视教学的时间以及教学的必要性以学员身份发言,鼓励学生提出质疑。以学员身份进行发言是过程完整化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课堂终结阶段教师要提供一个具有促使学生将新概念和规律与原有知识体系协调一致的问题。还可进行“学生探索问题”那样的教学循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师以往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变换问题角度、降低问题难度改变了教师点拨、提示的教学方式,学生当堂勾画尝试、猜想探索的方式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教师以学员身份进行发言改变了课堂教学互动的方式。

2.3改革课堂教学制度

新的课堂教学制度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对学生的课堂要求是:独立思考尝试探索,表达自己的思路和观点。避免先入为主,翻看书本、依赖书本寻找答案;不急于举手,影响自己深入思考;不交谈喊叫,以影响他人思考。对教师的课堂要求是:不急于点拨、诱导低估学生学习潜能,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一些结论;教师也不要或仅仅满足于让学生感兴趣,博取学生欢心,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不照本宣科;教师不能将自己意见强加于学生,要给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师可以把这些要求写在黑板一角提醒学生。改变传统课堂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关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主张。

2.4不提供现成的结论

课堂以问题开始,以新的问题结束,不提供现成的结论。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具有探索的色彩,带有科学研究的某些性质。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某些过程,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完整化教学使学生亲自经历建构新概念、新规律的完整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个性,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问题为中心是尊重学生,教师不断变化的是问题,关注的始终是学生,是以学生为中心。过程完整化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不提供现成的结论,正应了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2]。

3 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的启示

3.1教学是要解决问题的

20世纪90年代初,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即便在教育工作者那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都是不容质疑的真理。这一理念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甚至教育工作者,认可教学的核心是传授知识,关键环节教师要适时点拨、提示、暗示、诱导。在中小学甚至大学里的课堂,很多教师都还不厌其烦于讲解,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一种拔苗助长。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我们目前倡导的创新教学相去甚远。何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提出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成为可能,解决了教师被动教授知识的难题,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困惑。知识的学习并非目的,教学是要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实施不只是过去,在当下解决教学病症,开出的仍是一剂良药。

3.2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坦诚地讲,在接受过程完整化教学前,对当教师的我并无多大兴趣。记得学生时期,每次上课都想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都记下来,但只怪自己的手写得不够快,钢笔太拙劣。今天想来,觉得好笑。即便记下来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桶里的水倒杯里吗?充其量就是一种知识复制。课堂上学生连写都写不下来,还哪有思考的机会。再则,把老师课堂讲的都记下来,还是要学生再行习得的。如此教学岂不是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很多年过去了,但那种被愚弄的感觉,仍觉得不是滋味。索性我们随便进到现在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课堂看看,不难发现此种现象仍在延续。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都在遵循着这些教育的经典,殊不知孩子的智慧就这样消耗掉了。实施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使我领悟到,教学的意义在于启迪学生的智慧。过程完整化教学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以问题挑战学生的方式,给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应当如何学以新的思考,教师要改变惯性思维方式,教学要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思考。

3.3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为教师,教学是教师独特的生活方式,传授知识是教师生活的主题。但是今天从事教学的人们,能有几人不厌倦教学?还有几人相信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漂亮话?客观的讲教学是育人的,仔细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讲授同一内容,特别是讲授几年后,继续无休止地讲授同一内容,厌倦、无聊感自然产生。就其根源,其实在于我们的教学,眼中无人只有知识。“呔咕歌”是一种在蒙古族流传久远的歌谣。故事大意是牧民哄劝母绵羊给遗弃羔仔或非亲生羔仔喂奶时,反复吟唱给母绵羊听的一种没有具体歌词内容却深情、柔和的曲调。歌谣展现了蒙古族先民对驯养过程的感悟。蒙古族人的饲养过程的独特方式,对饲养过程的操作方式,给我们的教学以极深刻的启示。我们是否该需要改变一下长期以来的灌输教学方式,学学蒙古人驯化母羊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创设的重视不仅是对后工业化时代教学的思考,更是融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教师需要反思我们的教学,从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教知识为教人。关注学生,积极开发、积极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学模式,彻底告别以知识为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

3.4课程改革仍需坚持

课改已实施多年,但是有些人仍固守传统模式,也有人则持乐观态度。有学者认为,课改的核心理念,在十余年前某些学校老师的身上业已完成。“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完成。但是我们是否就可推断,新课程这一文化选择20年、30年就能见分晓?未免高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如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不也成20年、30年规划了么!鲁迅先生对中国、中国文化认识可谓透彻。他曾用形象的语言形容中国,他说“在中国实在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个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要血;而且既便是有了血,也未必能够搬动,能够改装”[3]。想来先生在世,也不会认同柔性的唤醒可实现课改。传统文化里负面的、糟粕的东西一定不会让位于优秀的,当然我们这样讲,并非对课程改革持悲观的态度。鲁迅先生一生也都没有停止过改造中国的战斗。相反,想说明的是课程改革需要坚持到底。

当前,正值落实新版课程标准之时,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与理论,反思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改革,对于深入领会新版课程标准,继续落实好新版课程标准,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哈斯巴根.过程完整化教学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鲁迅全集: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责任校对游星雅)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2-0069-03

作者简介:高旭清(1971- ),男,山西忻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科教学论研究。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DLA130353)

收稿日期:20150730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