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海省格尔木市小灶火地区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6-04-14冯军军

地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云母硅化铀矿

■冯军军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青海省格尔木市小灶火地区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冯军军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本文主要对格尔木市小灶火地区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地质特征、矿点地质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与该区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蚀变因素等,指出了4点找矿方向,对其他地区的铀矿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铀矿小灶火地区钙铀云母

1 区域地质特征

小灶火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山北坡—夏日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浆弧带(图1),处于祁漫塔格—都兰华力西期—印支期成矿带西段。

区域上地层总体呈北西向展布,与主构造线方向一致。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及三叠纪地层;构造以断层为主,构造线北西走向,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期和印支期侵入岩,以华力西期最为强烈,形成的侵入体一般规模较大,多呈岩株状产出,规模大者呈岩基状产出。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砂砾岩和火山岩,局部出露寒武—奥陶纪滩间山群变砂岩,大部分被第四系砂质黏土覆盖。

2.2构造

受柴南缘隐伏断裂带的影响,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构造应力主体方向为近南北向。通过本次调查发现1条断层和多条破碎带。

断层走向北西,出露长约160m,产状为48°∠73°,性质为逆断层。上盘岩石发育碳酸盐化,岩石裂隙中可见方解石细脉。下盘岩石较破碎,具褐铁矿化等蚀变。

破碎带:区内规模较大的破碎带有4条,长约470m-1300m,平均宽约35-76m,走向呈北西、北北西、北东向展布。其中一条位于矿区北侧华力西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其余3条位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组流纹岩内,带内岩石破碎,具高岭土化蚀变,铀矿化较弱。

2.3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主要为华力西期侵入的灰白色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0km2。岩体侵入于晚泥盆世牦牛山组地层中,呈岩基状产出。岩石斑晶粒径一般宽1-2cm、长2-3cm,总体特征是由东到西,粒径渐粗,岩体具有一定的岩相分带现象。

3 矿点地质特征

3.1硅化带特征

硅化带是包括两侧硅化蚀变在内的带状地质体,是硅质热液活动的中心,硅化带的范围就是Si质的扩散范围。与原岩相比,处于硅化带内的岩石具有石英含量增加、长石含量减少、铀含量增加的特点,硅化带即铀的沉淀富集场。

硅质脉位于硅化带内,由含铀的红色微晶石英或更细的玉髓状隐晶石英脉组成,旁侧围岩蚀变为硅化、赤铁矿化等。

3.2矿体特征

通过地表槽探揭露,共圈定地表铀矿体6条,经钻探验证,发现地表铀矿体规模较小,矿体向深部延伸较浅,深部铀矿化趋弱。

3.3围岩蚀变类型及分带特征

硅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是区内与铀矿化最密切的热液蚀变。在区内硅化表现为花岗岩中的石英被高硅质热液流体交代,使得原岩石英次生加大,结构破碎,SiO2含量增加。具水云母化的花岗岩则变为浅绿或草黄绿色。

硅化带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蚀变分带,中心为硅质脉充填,向外依次为硅化、水云母化,最外为高岭土化,再向外则为正常花岗岩。

4 找矿方向

(1)在岩体边缘接触带和构造破碎带内硅质脉发育的地段是寻找硅化带型铀矿的有利部位。

(2)区内围岩蚀变发育,其中与热液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为硅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等是野外铀矿勘查的主要标志,地表表现为绿色、红色蚀变带。

(3)钙铀云母等次生铀矿物是寻找铀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4)区内放射性物探异常分布广泛,伽马能谱异常高值点带是寻找铀矿的间接标志。

[1]杜乐天,王文广.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找矿新目标-绢英岩化铀矿类型.铀矿地质,2009,25 (2):85~90.

[2]杜乐天.花岗岩型铀矿文集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2.

[3]杜乐天.中国热液铀矿基本成矿规律和一般热液成矿学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

[4]闵茂中,张祖还,章邦桐.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床的成矿特征.核科学与工程,1993,13(1):67~75.

F416.1[文献码] B

1000-405X(2016)-8-63-2

猜你喜欢

云母硅化铀矿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云母:花岗岩-伟晶岩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矿物*
WS2/TiO2/绢云母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氟晶云母特性及应用进展”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