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军营—红岭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2016-04-14林川善林明坤

地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红岭军营岩浆

■林川善 林明坤

(海南省九三四地质大队海南海口570206)

海南省军营—红岭成矿带金矿成矿规律研究

■林川善 林明坤

(海南省九三四地质大队海南海口570206)

通过对军营—红岭成矿带地质条件、控矿地质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对区内已发现的矿床研究,阐明了区内动力变质—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等矿产的成矿有利地质条件,研究其并成矿规律,建立了典型矿床研究模型,以便能够应用于指导该区后继的找矿工作,从而提高该区的地质找矿效率。

金矿成矿规律典型矿床研究模型

随着找矿难度与要求的日益加大,如何根据成矿规律寻找到工业盲矿更是急需探讨与解决的课题。通过对海南省军营—红岭成矿带的调查工作。本文以此为素材,谈谈该区金矿成矿规律的一些看法。

1 成矿地质背景

海南省军营—红岭地区位于海南省西部儋州市—昌江县之间,属于V-02红岭—昌化铁、钴(铜)、金、铅锌矿田,与NE向乌烈—军营—红岭逆冲推覆构造带及NW向河叉岭逆冲推覆构造带展布范围基本吻合[1]。该区的大地构造位置属五指山褶皱带,五指山褶皱带以白沙断褶构造带为界划分为琼东陆内盆地和琼西岩浆弧。该区位于后者的北部,东西向王五—文教、昌江—琼海两大断裂带之间[2]。

1.1地层

该区内地层发育不全,且主要分布在军营-红岭构造带及南东侧。从古生代浅海-滨海相碎屑-碳酸盐沉积到中生代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以及新生代内陆相碎屑岩沉积地层均有出露。以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较为发育,占出露地层总面积的85%;二叠系、白垩系地层只在局部地段零星分布;笫四系主要分布在该区西侧沿海一带及珠碧江两侧[3]。

该区位于五指山褶皱带琼西岩浆弧的北西侧。处于东西向王五一文教及昌江-琼海两大断裂构造之间。多期次、多阶段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的影响,铸就该区NE、NW向以及EW、SN向断裂构造的发育与分布。

1.2.1东西向构造

先田村—十月田断裂构造,该断裂从十月田开始往西延伸到先田村,全长大于30km,断裂构造宽20~30m,局部50m。断面产状175°∠30°。该断裂切断军营—红岭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南西端,使青天峡组沿走向不连续并明显错位,并切穿海西期中细粒—中粗粒斑状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燕山晚期中粗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该断裂为压性断裂,可见挤压构造及糜棱岩化,局部发育构造角砾岩,是该区发育较晚的一组断裂。

1.2.2北东向构造

北东向构造主要为军营-红岭逆冲推覆构造带:南西起自峨沟岭,经南蛇水库、军营老村,向北东延伸,可能到达洛基一带,形成了一条横贯整个测区全长约达88km、影响宽度在7km以上的构造带。北东走向,倾向北西的断裂和褶皱组成。红岭地区,经钻孔揭露,外来系统下白垩系鹿母湾组呈楔状体逆冲推覆到原地系统志留系中;十月田椰子村一带,槽探揭露结果显示,夹持在两断裂间的外来系统—灰岩透镜体呈楔形体充填于原地系统志留系陀烈组中。楔状体沿NE向分布,长轴与断裂带近平行。楔状体的形成,可能反映了构造带燕山期的大距离逆冲作用。

1.2.3北西向构造

河叉岭逆冲推覆构造带,该组构造为主要构造带之一,受控于军营—红岭逆冲推覆构造带,主要分布于其南东侧的大岭农场、河叉岭金矿点、黑岭铁矿点一带。由邦溪农场八队断裂、大岭—大漠桥断裂及河叉岭—长岭断裂等构成。断裂带走向NW—NNW,倾向SW,普遍表现为岩石挤压破碎、糜棱岩化和片理化及构造透镜体发育,部分岩石碎裂岩化、角砾化,石英脉发育,角砾为片理包绕定向排列。指示由SW→NE向逆冲推覆的运动学特征。导致上古生界呈“楔状体”斜冲至下古生界中,以及“楔状体”内部二叠系下部峨查组叠覆于上部南龙组之上[2]。

从表5可看出,对工程2的评价较一致,综合计算得到最终满意度归一化后,得到最后权重为0.33,0.33,0.33。

1.3岩浆岩

侵入岩分布很广,沉积变质岩成东西向岛状分布,为岩浆岩所环绕。岩体时代从泥盆纪至白垩纪均有分布,而以二叠纪分布最为广泛。除极少数基性超基性岩脉外,几乎全是中酸性—酸性岩,大部分为二长花岗岩。

2 控矿地质因素

2.1地层成矿的控制作用分析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在沉积作用中形成的沉积矿床、第二是在沉积作用中成矿物质初步集中而形成矿源层,对成矿有一定控制作用。

河叉岭金矿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中统大干村组下段含红柱石绢云母石英片岩、含砾石英片岩、浅变质石英质砾岩层位中。其金的丰度是克拉克值的两倍,是其他各时代地层的4~8倍。

2.2构造对成矿控制作用分析

该区区域上受东西向王五—文教、昌江—琼海二条深大断裂带控制,形成区内EW向构造—岩浆带和NE向构造—岩浆带交织的构造格局。伸张和压缩两种体制的交替演变,形成了多期次、各具特色的NE、NW、SN向构造带、破碎带及硅化带,直接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及展布方向。特别是NE走向乌烈—军营—红岭与NW向河叉岭两个逆冲推覆构造带控制了该区主要矿产的分布。

构造对河叉岭金矿的控制作用,河叉岭金矿主要赋于志留系大干村组分布区的NW向断裂构造带,其中的硅化岩带及角砾岩带以及NW向断裂构造旁侧的层间破碎蚀变岩中。矿体呈脉状产出。构造控矿作用明显。沿NW向构造带找矿,扩延空间甚大。

总之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控矿作用明显,热液成因矿产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

2.3岩浆岩的控矿作用分析

该区内海西—印支及燕山期岩浆岩广布,沉积变质岩系成带状、岛状漂浮于岩浆岩广海之中。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深刻影响着该区矿产的形成与分布。

所有已知的矿产地或在岩体之中,或在岩体与沉积变质岩系接触带的外带附近分布。河叉岭金矿、信宜铜矿虽然距岩体较远,但脉岩较发育,矿体围岩蚀变如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普遍存在,都说明成矿作用过程离不开岩浆活动特别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的参与。

3 典型金矿矿床研究模型

3.1控矿地质因素

3.1.1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在矿区分布的奥陶系南碧沟组、志留系陀烈组、石炭系及二叠系地层中,Au含量普遍较低,远小于克拉克值4PPb的水准,唯有志留系中统大干村组岩石含Au较高,且为地壳克拉克值的2倍,为测区平均值9.5倍,达8.7PPb。而河叉岭金矿就赋予该层位之中,说明该组地层能为金矿成矿的提供较丰富的物质来源。

另一方面大干村组下段,含砾石英片岩,浅变质石英砾岩相对上段的片岩类岩,两者之间岩性差较大,在脆性变形中易于形成角砾岩带,碎裂岩带,这种构造的薄弱部位是矿液活动有利空间,有利于成矿。

3.1.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在矿区有NW、NWW两组构造发育,前者表现为硅化、糜岩性及角砾岩化带,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已圈定的大小8个矿体皆分布于此组构造破碎带中,后者主要为层间破碎,矿体圈定情况不清,但沿层间破碎带取样Au含量最高可达4.4g/t,并出现大范围风化粉砂岩含矿的情况,可能与含矿糜棱岩风化淋滤有关。矿区处在两组构造的交汇区中,构造破碎程度相对较高,对成矿是有利的。

3.1.3岩浆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矿体围岩蚀变明显,主要是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虽然矿区没有岩体分布,但距矿区不到2公里就是海西—印支期岩浆岩的海洋,更何况矿区闪长玢岩,煌斑岩等脉岩较多,岩浆热液的活动对成矿的影响是明显的。

3.1.4地球化学信息与成矿的关系

在该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5个综合异常中,数Ⅳ号综合异常规模最大,异常元素组合最丰富,场值较高且浓集中心明显,河叉岭金矿就处在该异常中,且是Au异常的最高值所在。在对水系沉积物测量Au异常高值点的检查中,发现有明显土壤异常存在,异常最高达200PPb。在抱板地区当土壤化探异常达到150PPb时,工程揭露多为矿化甚至矿体之所在。说明矿区矿床规模沿NW方向有较好发展、扩延空间。

3.2找矿标志

以上地层、构造、岩浆岩及围岩蚀变等条件分析,以及化探异常的分布等信息就是找矿标志而且是最重要的标志,再加上铁帽露头与民采矿坑等直接找矿标志,说明矿区找矿信息是丰富的。

3.3河叉岭金矿床典型矿床研究模型

金矿床典型矿床研究模型,以河叉岭金矿为代表,分析其成矿模式,建立典型矿床研究模型,见表1。

4 结束语

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地质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对区内已发现典型矿床的研究,阐明了区内动力变质—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的金矿床等矿产的成矿有利地质条件,并建立了典型矿床研究模型,以便能够应用于指导该区后继的找矿工作,从而提高该区的地质找矿效率。

[1]1993年黄香定等“海南主要金矿床地质特征形成条件及找矿靶区的研究”。

[2]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编著,海南省岩石地层,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77。

[3]陈哲培、钟盛中、何圣华等,海南省岩石地层,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11-15。

[4]陈毓川、朱裕生等,中国矿床成矿模式,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244-246。

[5]海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海南省矿床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2001年。

P61[文献码] B

1000-405X(2016)-8-109-2

林川善(1983~),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地质矿产勘查。

猜你喜欢

红岭军营岩浆
军营里的奥运会
岩浆里可以开采出矿物质吗?
火山冬天——岩浆带来的寒冷
军营游
军营畅想曲
屡曝坏账风波却能有惊无险 红岭创投周世平的秘密
红岭创投宣布明年3月将停发大标 过渡期内如何转型面临多重考验
狰狞的地球
岩浆转化机
军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