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拉萨市达孜县拉惹矿区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2016-04-14冀石磊

地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孔雀石板岩硅化

■冀石磊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西藏拉萨市达孜县拉惹矿区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冀石磊

(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三大队广东广州510800)

工作区属拉萨—林芝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带北界起于当雄嘉黎和波密一线,南止于雅鲁藏布断裂带,成矿多与拉萨-林芝岩体有关。区内主要矿产有铜、铅、锌、钼、铁等,目前已经发现的矿床有墨竹工卡甲玛矽卡岩型多金属矿、金达铅多金属矿、尼木县厅宫斑岩型铜矿等。

铜矿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前景分析

1 区域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冈底斯构造岩浆带中段偏东部位,拉萨-林芝中酸性岩带东侧,属于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形成的陆缘火山弧构造带的一部分。

2 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普查区出露地层为早白垩世叶巴组二、三段和第四纪沉积物。

叶巴组二段(K1y2):分布于普查区中北部,近东西向展布,倾向北,倾角20-40°。主要岩性为火山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熔岩及砂岩。

叶巴组三段(K1y3):分布于普查区南部和北部,岩性为凝灰岩、凝灰质硅化角岩、板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条带状灰岩,产状与二段一致。

叶巴组为一套以火山岩为主的白垩纪沉积物,该火山岩沉积与铜铅锌多金属矿关系密切,许多多金属矿化点都分布于该层中。

第四系更新统(Qp):分布于山间坡地,为一套残破积物,主要由砂砾层、泥砾层、砂碎石层、含砾砂土组成,局部见粘土层,当地百姓用作建筑材料。厚度较大,可达上百米。

第四系全新统(Qh):分布于拉萨河北岸一级阶地,主要由含砂砾石层组成,厚度一百多米。

2.2构造

区内构造主要为东西向断裂构造,次为近南北向断裂构造,南北向断裂较晚,一般切割东西向断裂。矿区老地层覆于新地层之上,为倾覆褶皱引起,推覆构造运动方向由SW向NE推覆形成。

东西向构造:以F1为代表叙述,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50-75°。长度约1km,宽2-5m。带内岩石节理极为发育,岩性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具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石棉化蚀变,具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磁铁矿化。该构造带为普查区主要控矿构造,控制了Cu1矿体的分布和规模。

北西向构造:以F2为代表,走向310°,倾向北东,倾角67°。长度约2km,向南东被第四系覆盖,向北西逐渐尖灭;宽度2-3m。带内岩石为构造角砾岩,构造带显张性,充填石英脉。

近南北向构造:形成时间较晚,规模小,多切割东西向断裂。

2.3岩浆岩

2.3.1火山岩

岩性主要为安山岩,分布于矿权中部,呈岩墙、眼球状赋存于叶巴组三段中。安山岩:灰-灰绿色,斑状结构,基质交织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以长石为主,少量辉石、角闪石。基质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和次生绿泥石、绿帘石,少量辉石、角闪石。岩石普遍具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蚀变。动力变质强烈者,成片理化安山岩。

火山岩与铜、铅、锌等多金属关系密切,安山岩中常见孔雀石矿化,局部石英细脉发育处,孔雀石沿石英脉裂面产出,品位较高。

2.3.2脉岩

一般顺断裂充填,有闪长(玢)岩、石英脉。一般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40-70°。脉岩出露规模小,宽几十厘米至几米,长十几米至几十米,个别可达百米。

2.4激电特征

6线位于Ⅰ-1矿体东端,其50号点位于TC3南端,即矿体的中心部位。在其55~63点为矿化带反映,其中56点为相对高阻矿化体反映,62点为相对低阻矿化体反映。其南部29点亦为一条矿化体反映,且其南侧为一条构造所控制。从55/6点激电测深看:在AO=6m~32 m深度内极化率ηa值变化不大;在AO=32m~80 m段内表现为相对高阻高极化,与激电联剖结果相对应,推测为矿化体的反映;AO=80m以下表现为相对低阻高极化,推测与下部岩性变化有关。

4线为Ⅰ-1矿体的中心部位,50/4点位于TC1的南端。该线44点出现矿化体反映、且表现为相对高阻;在50/4点出现低阻构造且ηa呈现较高值;在其29点以南亦有存在一条矿化体的可能。从50/4激电测深情况看:在AO=15m~32 m深度内出现极化率ηa=1.15%~1.67%的高值,推测应为矿体的反映,其实际深度经计算应为7m~15 m;44/4点激电测深在AO=6m~45 m表现为相对低阻高极化,推测是受矿化蚀变影响所致。

2线位于山顶,即Ⅰ-1矿体的西端。在其39点、54点、66点均出现矿化体反映,推测为岩性接触带内的矿化蚀变和岩体的含矿成分所引起。从54/2点激电测深可看出在AO=4.反映,深部ηa5m~15 m段内出现为相对高值的ηa(ηaMax=0.85%)低电阻率,推测为浅部矿化体的值低于浅部,说明深部矿化较浅部差。

综上所述,通过对Ⅰ-1矿体的激电联剖和激电测深,推测矿体向深部延伸,但矿化较弱,向西部有尖灭趋势,向东部矿体逐渐变窄,并出现多层矿体。

2.5变质作用

矿区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北缘变质带,以区域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动力变质作用次之。区域变质作用属燕山早期迭加喜山期的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区域构造和岩浆作用有关。

3 矿体地质特征

3.1矿化体地质特征

该区目前控制4条矿化体(地表工程揭露),总体近东西向排列。矿体编号分别为Ⅰ、Ⅱ、Ⅲ、Ⅳ。其中Ⅰ-1矿体规模最大。

3.1.1Ⅰ号矿体

位于基0南约100m,0-16勘探线之间。由TC1、PD1、TC3及剥土工程控制。矿体长约280m,地表宽4-5m,向深部矿化带及矿体明显增厚。PD1控制矿化带厚度18m,矿体厚度8m。东段矿体变窄,TC3控制矿体宽度1.5m。矿体斜深75m,赋存标高3920-3974m。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地表产状较缓,倾角30-40°,矿体向下倾角变陡,PD1控制矿体倾角55°,总体倾角50°±。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体状。产于孔雀石化、硅化安山质凝灰岩中。矿石孔雀石化、蓝铜矿化较强,硅化强烈,偶见方铅矿、黄铜矿,矿石类型为氧化带型铜矿石。矿体下盘围岩为凝灰质页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上盘围岩为集块角砾岩、安山岩,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

矿体平均品位Cu0.41%,平均厚度4.82m。探槽、平硐刻槽样结果 Cu0.10-0.56%、Au0.05×10-6、Ag4.0×10-6、Pb0.002-0.013%、Zn 0.006-0.012%、Cd0.001-0.004%。地表拣块样化验结果Cu0.47-2.37%、Au0.5×10-6、Ag4.07-47.1×10-6、Pb0.04-0.22%、Cd3.0-9.0×10-6、Sb0.19-0.23%。

3.1.2Ⅱ号矿体

位于48勘探线基南约100m,由TC7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约40m,宽0.40-1.00m。走向65°,倾向北西,倾角30°-40°。矿体岩性为孔雀石化、硅化板岩,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偶见方铅矿零星产出,为氧化带型铜矿。刻槽样品位Cu0.52%。

3.1.3Ⅲ号矿体

位于0勘探线基南30m,由TC4控制。矿体走向48°,倾向北西,倾角29°。矿体地表出露长约20m,厚3.40m。矿体岩性为孔雀石化、硅化板岩,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孔雀石沿裂隙面产出,矿石类型为氧化带型铜矿石。上下围岩皆为凝灰质板岩。刻槽样品位Cu0.67-1.38%。

3.1.4Ⅳ号矿体

位于47勘探线基南约400m,由TC2控制。矿体走向25°,倾向北西,倾角50°。矿体地表无出露,探槽控制矿体宽度2.50m。矿体由两层小矿体组成,一层为孔雀石化、硅化板岩,一层为孔雀石化石英脉,之间有5.10m的砂板岩夹层,砂板岩中偶见孔雀石矿化。矿石矿物主要为孔雀石,为氧化带型铜矿石。矿体围岩为凝灰质页岩、板岩。刻槽样品位Cu0.30-1.75%。

除上述4条矿体外,在勘查区南部靠近公路边发现多处铜矿化点,因时间紧,暂没施工工程,故矿体未编号。矿化露头宽度几十厘米至几米,延长几米至几十米,产于硅化安山质凝灰岩、硅化板岩中。走向70-90°,倾向北,倾角较缓20-40°。矿石矿物主要有孔雀石、蓝铜矿,局部见方铅矿、黄铜矿、闪锌矿。地表拣块样品位Cu0.12-1.08%。另外,勘查区北侧沟中见较多孔雀石化绢云绿泥板岩转石,肉眼观察孔雀石含量较高,可进一步追索控制。

综上所述,该区矿化体总体近东西向展布,矿体特征类似,皆为层状或似层状,且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故认为这种层状铜矿与火山作用及层间构造有关,是仅次于斑岩型铜矿的铜矿床类型,该类铜矿含铜层位可达数层至十几层,找矿潜力大。

3.2围岩蚀变

区内铜矿化主要赋存于断裂带中,矿化体顶、底板岩石主要为叶巴组第三段(Ky3)紫红色火山堆积浅变质岩、硅质板岩和石英片岩。根据野外观察,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绿帘绿泥石化、硅化、粘土化等,局部地段出现矽卡岩化和褐铁矿化。

矿化具有呈带状、似层状产出和局部富集的特征,矿化露头和矿化转石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3.3矿石质量特征

3.3.1矿石矿物组成

矿石矿物以黄铜矿为主,次为斑铜矿、孔雀石、黄铁矿(褐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方黄铜矿、铜蓝等。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榴石、透辉石、硅灰石、绢云母、长英质等

3.3.2主要矿物特征

黄铜矿:鲜黄色,局部呈脉状,多为浸染状散布在造岩矿物基质中,一般为半自形,粒径0.02-0.05mm,呈脉状分布时聚晶可达1mm±。

黄铁矿:黄白色,含量1~2×10-2,中细粒自形或不规则粒状,分布不均匀,充填于石榴石晶粒间,并包于石英或石英与方解石集合体中,少许包于石榴石中,或稀疏浸染散布于石英集合体中,以穿插石英粒间为主。

3.3.3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主要有用组分为Cu,浅部伴生有益组分主要为Ag、Au,并有共消长之趋势,中深部伴生Mo。

3.3.4矿石结构构造

细粒集合体状结构、交代及交代残余结构,细粒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条带状构造、少量为斑点-团块状构造。

3.4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4.1矿床成因

本矿床具如下地质特征:

(1)含矿岩体受区域性深大断裂,区内Ⅰ、Ⅱ、Ⅳ矿体位于绢云石英片岩带内。赋矿岩石即为绢云石英片岩,Ⅲ号矿体分布于绢云石英片岩北西侧接触带上;

(2)矿(化)体顶底板及赋矿岩石多为绢云石英片岩和透辉石石榴石层矽卡岩,层矽卡岩具假角砾、水平层理及条带状构造,显热水喷流沉积特征并普遍见有铜矿化;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应为斑岩型与层状矽卡岩型复合矿床。

3.4.2找矿标志

(1)岩性标志:白垩系下统叶巴组地层矽卡岩、硅质岩是区内铜矿重要的赋矿部位,特别是层状矽卡岩与硅质岩互层是区内矽卡岩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

(2)矿化具有呈带状、似层状产出和局部富集的特征,矿化露头和矿化转石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3)围岩蚀变标志: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硅灰石化、透辉石化等是区内寻找铜矿的重要找矿围岩蚀变标志。

(4)地球化学标志:矿区Cu-Ag-Mo-Au等元素组合土壤异常,伴有W、Bi、Sb、Zn、Pb、As等元素异常。异常内各元素具较好的浓度分带,浓集中心突出,异常强度高,元素组合关系好是最明显的地化找矿标志。

4 前景分析

矿区位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岩弧铜金多金属成矿带(Ⅳ2级)冲江—甲马Cu、Mo、Au、Ag、Pb、Zn成矿远景区(V2-3)上,远景区内主要成矿元素为Cu、Mo、Au等,异常空间展布方向为NEE向紧密排列,且异常强度高、规模大、多元素套合好、浓集分带明显。遥感矿化信息亦明显,且与矿化异常具相同的方向性。

矿区东约30km处为著名的甲马铜多金属矿和驱龙铜矿,西有冲江铜矿。区内已发现4条矿体,且有众多矿化信息,虽然各矿化体规模较小,但矿体产状基本一致,矿体特征类似,皆为层状或似层状,且矿化与硅化关系密切,故认为这种层状铜矿与火山作用及层间构造有关,是仅次于斑岩型铜矿的铜矿床类型,该类铜矿含铜层位可达数层至十几层,找矿潜力大。

[1]林武,梁华英,张玉泉,谢应雯.冈底斯铜矿带冲江含矿斑岩的岩石化学及锆石SHRIMP年龄特征 [J].地球化学.2004(06).

[2]李光明,芮宗瑶.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年龄 [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02).

[3]郑有业,高顺宝,程力军,李国梁,冯南平,樊子珲,张华平,郭建慈,张刚阳.西藏冲江大型斑岩铜 (钼金)矿床的发现及意义 [J].地球科学.2004(03).

[4]芮宗瑶,张立生,陈振宇,王龙生,刘玉琳,王义天.斑岩铜矿的源岩或源区探讨 [J].岩石学报.2004(02).

[5]1:2.5万地质填图,1:5千激电中梯剖面测量.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地质勘查院.2004.

F407.1[文献码] B

1000-405X(2016)-8-132-2

猜你喜欢

孔雀石板岩硅化
安徽省宣城市溪口—鲍坑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砂质板岩地层下小断面盾构刀盘结构设计方法
基于敏感性分析的炭质板岩引水隧洞支护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方法的炭质板岩隧道围岩稳定分析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东山湾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综合评价
BiOBr1-xIx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
古木硅化处理对其物化性能的影响
干燥和饱水炭质板岩流变力学特性与模型研究
钴掺杂Bi2O3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孔雀石绿废水的研究
D12-孔雀石绿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