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布泊的现代干涸带给我们的启示

2016-04-14赵曰贵

地球 2016年8期
关键词:孔雀河塔里木河干旱区

■赵曰贵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中学新疆库尔勒841000)

罗布泊的现代干涸带给我们的启示

■赵曰贵

(新疆库尔勒市第一中学新疆库尔勒841000)

处在亚欧大陆深处的罗布泊以干旱和荒芜著称,然而仅仅4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碧波万顷、群鸟翔集、绿树成荫的水乡泽国。在整个人类历史中,罗布泊多次变迁,主要受塔里木河改道的影响,但从未真正意义上干涸。至1970年代快速干涸,是人类的不科学生产活动,修建水库,筑坝截水,导致罗布泊失去水源的补充最终枯竭。我们应从这种异常的生态崩溃和环境灾难中,吸取教训并进行深刻的反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

罗布泊干涸启示

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罗布泊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若羌县东北部,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四周为高山和沙漠所包围,面积约5 950 km2[1],平均海拔为780~800米,湖底十分平坦,从罗布泊镇到湖心近50 km的范围里,最大高程差不到5 m[2]。罗布泊曾经是在干涸以前是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河流的尾闾湖,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盆地[3],而今的罗布泊则是气候极端干旱,植被异常稀疏的一望无际的茫茫盐漠荒原。根据若羌气象站的观测记录,罗布泊年平均气温为15℃,冬季极端最低气温-33℃,夏季极端最高气温45℃,地表温度可达71℃[4],年平均降雨量仅为17.4 mm,而年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 902 mm,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天为35 d,年平均扬尘天气为122.4 d,属于极端干旱的大陆性荒漠气候[2]。在罗布泊逐渐干涸的过程中,湖水不断浓缩,历经淡水、半咸水、咸水过程,最终盐类物质结晶,形成了如今不同地貌类型的地表盐壳[5,6]。

2 历史演变

尽管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派茫茫千里了无生机的景象,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罗布泊从字面意思上理解的罗布泊的的确确是碧波万顷、群鸟翔集、绿树成荫的水乡泽国。《水经注》中记载“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盖乱河自西南注也”[7],敦薨之水是今天的开都河-孔雀河水系,泑泽即是今天的罗布泊,反映了当时的开都河-孔雀河水系河网密布,奔流入罗布泊的情况。

历史上的罗布泊曾屡经沧桑变故。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湖边的楼兰王国“水大波深必汛”,居民们曾把防御洪水作为头等大事,楼兰故城的土垠遗址据说就是水陆码头;到了魏晋时期,罗布地区河湖水量较为充沛,塔里木河与孔雀河汇流并从罗布地区北部注入罗布泊,其时的古人类在罗布泊的绿洲上从事着原始的农业与渔猎活动;魏晋至明时期,塔里木河改道南流,进入罗布泊的河水以孔雀河为主,流量的减少使该地区原住民主要从事牧业;清初至清中叶,罗布泊的水量再次丰沛起来,这一带的罗布人以原始的渔猎生活为主,此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小,绿洲变迁主要受自然条件影响;清后期,罗布地区水量减小,环境恶化,以渔猎为生的罗布人不得不向塔里木河中游甚至上游迁徙;上世纪五十年代,塔里木河中上游大规模开垦,截留引水导致进入罗布泊的河流极具减少,最终于1972年罗布泊完全干涸[8]。

3 罗布泊干涸原因

尽管罗布泊水面曾达上千平方公里,并且孕育了延绵上千年的古楼兰文明[1]。但是罗布泊所处的亚欧大陆腹地,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化、荒漠化的区域,其所处的气候带决定了其蒸发量远远大于降雨量。因此对于这个地处内陆干旱荒原的湖泊来说,水源的输入关系到罗布泊的存亡。

塔里木河是注入罗布泊最大的河流,对罗布泊的兴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尽管在整个第四纪时期,气候逐渐温暖并且稳定,塔里木盆地地区的气候条件亦没有太大变化[8],从理论上讲,塔里木河的水量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罗布泊的干涸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自然的因素。塔里木河的诸多支流发源于高山冰川,河水含沙量大,导致河道不稳定,经常发生改道。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记载了塔里木河水系的兴衰和变迁,并且证实了塔里木河南部河道的存在[9]。一但塔里木河改道,仅靠孔雀河等河流的水量,罗布泊不足以实现水量的平衡,很快便会干涸。而在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再次注入罗布泊,是罗布泊又发展到了2000 km2的规模,这便是对塔里木河自身调整导致罗布泊干涸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二是人为的因素。干旱区河水的平衡和人类活动的频度密切相关。自汉代起,为保障边疆稳定,和丝路的畅通,需要解决安全和给养两大问题,遂有屯田之举[10]。随着屯田的开展,罗布泊地区的开发也进入崭新的阶段,随之而来的便是水的问题。屯田的开展虽然繁荣了社会经济,但在干旱区则打破了自然界的水平衡。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怪圈,中央集权大力开展屯田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屯田导致水资源紧张破坏了干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环境恶化导致人员被动迁徙,人员的迁徙导致社会衰落屯田失败。楼兰古国于公元630年消亡,在一定程度上就与此有关。尽管如此,塔里木河以及尾闾的罗布泊从未真正意义的干涸,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在稳定的气候条件的大背景下,水资源一直在开发-破坏-恢复-开发的循环中往复。这与塔里木盆地在绝大部分历史时间里稀少的人口有关。新中国建立后,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上游地区大面积开垦,修建水库,筑坝截水,人口增加,用水过度;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大量河水浪费,加上人为砍挖流域内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使湖水补给逐渐匮乏。最终,修建的大西海水库拦截了塔里木河的水源,修建的普惠大坝拦截了孔雀河的水源,罗布泊失去水源的补充最终干涸。

时至今日,塔里木盆地人口由西汉时期的23万人发展到今日1 000万,耕地面积由清代的60万公顷增至150多万公顷,修筑水库130多座,抽水泵站400多处,塔里木河道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 km萎缩到如今的不足1 000 km[11]。

4 启示

一个世纪以来,罗布泊由一个浩瀚大湖,最终变成了一个干涸的‘大耳朵’。它所经历的沧桑,给我们留下一部干旱区开发史[10]。历代的屯垦制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御敌,也会害己。在塔里木河两岸,至今还有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偷砍树木,开垦农田,引水造地。由此看来,罗布泊的干涸除了留下一个沧桑的“大耳朵”以外,更应该引起我们人类深刻的反省与思索。

生态失衡的悲剧,人类是主要的制造者和责任主体。尤其是在干旱区这种极端气候条件下,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和敏感。罗布泊的干涸,即是人类不科学的生产活动产生的结果。唯有人类自身理性的觉醒,才可以遏制生态恶化和环境的破坏。其实不仅限于塔里木盆地,在全国广大的土地上,类似于塔里木盆地发生的一切在各地不停的上演。不同的是,罗布泊是脆弱的,人类不科学的活动的后果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得以显现。因此,生活在其他地区的人们应该在恶果产生之前及时的遏制不科学的生产活动,应以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为第一准则进行相关的活动。

之于罗布泊,之于塔里木盆地,遏制当前的生态恶化的首要任务是要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需要下一代人的参与。需要我们以身作则的参与节水的实际行动中,需要我们将节水的意识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培养下一代人的节水意识和习惯。

时至今日,塔里木河和孔雀河的相关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下游河道水域面积不断扩大,尾闾台特玛湖水域面积逐渐恢复扩大。我相信,随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持续的科学的水资源管理,罗布泊终有恢复碧波万顷的一天。

[1]赵松乔.罗布荒漠的自然特征和罗布泊的“游移”问题 [J].地理研究,1983,2(2):88-98.

[2]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等.新疆罗布泊环状盐壳的特征与成因 [J].干旱区地理,2006,29(6):779-783.

[3]夏训诚,赵元杰,王富葆,等.新疆罗布泊西岸地区河湖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J].干旱区地理,2008,31(4):496-501.

[4]夏训诚,王富葆,赵元杰.中国罗布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李保国,马黎春,蒋平安,等.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地形特征与干涸时间讨论[J].科学通报,2008,53(3):327.

[6]赵元杰,夏训诚,王富葆,等.罗布泊现代盐壳地貌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J].干旱区地理,2005,28(6):95-799.

[7]郦道元著,陈桥驿校注.水经注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8]罗桂环.探索罗布泊历史的启示 [J].科学文化评论,2006,3(3):5-17.

[9]樊自立.历史时期塔里木河流域水系变迁的初步研究 [J].新疆地理,1979,2(4):20-37.

[10]余建斌.揭开罗布泊的三大谜团 [N].人民日报,2007-6-21(14).

[11]林伟生.罗布泊:从生命禁区到是非舞台 [J].人与自然,2004(3):42-53.

D912.6[文献码] B

1000-405X(2016)-8-397-1

猜你喜欢

孔雀河塔里木河干旱区
孔雀河生态输水策略研究
黑龙江半干旱区饲用谷子高产栽培技术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基于生态流量保障的孔雀河输水调度方案分析
永远的塔里木河
塔河生态输水 胡杨风景更美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干旱区影响水面蒸发的气象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新疆孔雀河北岸72-51 ka BP湖相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特征*
致敬,塔里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