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的文化建设

2016-04-14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视阈出版社数字化

章 建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01

论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的文化建设

章 建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安徽合肥,230001

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既是数字化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其自身改革和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既是优化出版社发展内外环境的需要,也是实现文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需要。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以文化建设的成果迎接数字化时代对高校出版发展的挑战;一是构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体系,从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勇于创新等方面为出版社发展提供保障。

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数字时代

随着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出版社面临着重大的机遇与挑战,在数字化洪流的冲击下,传统的纸质出版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面对如此严峻的时代背景,高校出版社必须迎难而上,大胆改革,以适应数字化背景下自身发展的要求。在高校出版社改革的过程中,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大学出版社不仅要将大学精神、大学的文化创新成果传播给社会, 而且要通过先进思想文化理念的弘扬,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便是大学出版社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1]。不仅如此,文化建设还对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具有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出版社管理模式、增强出版社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塑造出版社的品牌形象等多方面的作用[2]。可见,文化建设既是高校出版社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其他方面改革的重要动力,在数字化视阈下加强高校出版社的文化建设,有着理论上和应用上的重要意义。

1 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的背景

首先,文化建设是高校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进行变革的必然要求。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的《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的数字出版产值已经达到3387.7亿元,比2013年增加33.36%;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新闻出版产业收入中的占比由2013年的13.9%已经提升至2014年的17.1%[3]。在各种数字出版类型中,电子图书(e-book)的收入为45亿元,与2006年电子图书起步时相比,8年间增长了29倍,特别是从2012年开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幅达20.5%[3]。可见,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不仅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生活习性,而且在出版理念、产品形态、管理过程、传播渠道、盈利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概念与模式,有些甚至是对传统纸质出版的颠覆性“革命”。因此,高校出版社在数字化视阈下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出版社文化建设的本身亦是其进行数字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文化建设是高校出版社做好数字化视阈下改革的前提条件。

今天的出版业已跨入了数字化时代的门槛,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可以预见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将发生深刻而革命性的变化,这已经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所规定。出版业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出版社在这一时代洪流的冲击之下没有退路,只能投身其中搏击风浪以求生路。如何才能引领数字化的时代潮流以实现自身的“蜕变”呢?虽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居于第一位的、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因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判”,出版社的产品要能够起到“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首先要实现出版社员工的“自我影响”“自我塑造”。而这种“自我思想认识”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对数字化的时代课题的理解以及适应能力的培养上,更体现在全体员工创新观念和拼搏意识的养成上。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4]87,实现了思想认识、观念方法上的统一,表现出立足于时代潮头、勇于拼搏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勇气,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市场的变化,并且形成“被广大员工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5]文化理念,从而为高校出版社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提供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出版社锤炼自身的“软实力”是在数字化时代求得生存的先决条件,文化建设是高校出版社改革的前提,亦是数字化时代对高校出版社发展的必然要求。

再次,文化建设是高校出版社回应高等学校自身转型发展要求的重要条件。

中国现代出版和现代高等教育的诞生分别以1897年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和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为标志,而1929年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出现则是高校出版社登上历史舞台之始。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标志着新中国高校出版事业的正式起步。到2013年,全国大学出版社已超百家,成为一支较有影响力的出版力量,承担着推动科研、服务教育的重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相应的,高校出版社的数字化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文化建设必须先行一步,这是高校出版社“为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宗旨所规定的,因为只有“努力营造高雅的文化氛围,追求大学的社会责任之大,追求大学的学问之新,以大气魄、大气派,引领社会的文化潮流”[6],并且通过“重塑学术精神、创新出版理念、推进出版文化、形塑出版精神等途径”[7]加强文化建设,高校出版社方能实现大学精神与出版文化的连接,以此来回应高校数字化转型与发展对出版业态提出的新要求。

2 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体现了党对出版业的正确领导,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相契合。

新闻出版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因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高校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4]160这就从根本上为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出版社“既是大学发展的知识载体、文化载体,又是贯彻十八大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阵地”[7],更应自觉地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明确自身所承担的时代责任,主动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通过自身文化建设的成果,来推动高校出版社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次,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是优化其自身发展环境的关键所在。

高校出版社与高校的其他组成部分如教学院系、科研院所、行政机构等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文化企业主体,这也是21世纪初我国高校出版社完成转型改制后的突出成果。作为法人,高校出版社一方面要考虑“生存”问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找饭吃”,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营管理,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文化企业,又承担着弘扬学术的先天使命,因为“大学给了大学出版以生命,利润给了大学出版以呼吸,而文化和学术则赋予大学出版以生命的意义”[8]。因此,高校出版社的发展必须要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找到“两个效益”的平衡点,为此首要的便是对自身发展的内外环境进行优化,在全体员工中树立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奋斗意识等,凝练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通过文化建设的成果使全体员工对自身的使命有所认识,对于当前发展的困难有所体认,并能清醒地意识到出版社在数字化时代中下一步前行的路径。

再次,高校出版社进行文化建设亦是其自身实行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在数字化视阈下进行文化建设,对于廓清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高校出版社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着积极意义。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的成果,可以在推动高校出版社实现内涵式、数字化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确定方向、保障发展、积累共识、推动转型”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可以为高校出版社迎接数字化时代挑战指明发展的路径、需要团结的力量等,并能转化为推动其发展的现实力量,可以说这是文化建设成果对于高校出版社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意义所在。

3 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路径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出版业态的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出版业面临的“新常态”,要实现“新常态”下的发展,高校出版社自身的文化建设是前提条件。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是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产物,文化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系统。无疑,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运转的动力系统。具体而言,数字化视阈下的高校出版社应做好两个方面的文化建设工作。

首先,突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以文化建设的成果迎接数字化时代对高校出版发展的挑战。

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出版社的从业人员都埋头于具体的出版事务之中,很少有时间能从理论上仔细思考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埋头赶路”的多,“抬头望路”的少,理论研究、长远规划比较薄弱。“单干风”盛行,缺少必要的协作。这些都不利于高校出版社形成现代企业所应具有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因而缺乏发展的后劲。在这种状态之下,如果不加强文化建设,“如果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9],高校出版社就难以对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进行有效的预判,从而也就无法实现自身在“新常态”下的生存。因此,在传统出版业态即将面临颠覆性变革之际,高校出版社必须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突出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从具体工作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通过理论上的学习和自身文化建设的实践来营造推动自身发展的良好的内外环境与氛围,在苦练内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迎接数字化时代新出版业态的挑战。目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一大批高校出版社已正确认识到文化建设的作用,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仅推出了一大批精品图书、品牌图书,在广大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而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两个效益”的统一。

其次,构建高校出版社的文化体系,从思想认识、精神面貌、勇于创新等方面为出版社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数字化的时代大潮,高校出版社的应对之策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产品类型、载体形式的转变,而应看到整个出版业态的数字化转型以及高等教育模式的数字化发展。因此,高校出版社的文化建设应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落脚点在于“人”上,有什么样的“人”,才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这是高校出版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努力构建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就应该“以人为本”,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来贯穿整个文化建设系统工程的始终,在“建设主体、核心价值观、企业形象、制度文化、团队精神” 等方面[2]通过人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员工认识到先进企业文化不仅是出版社发展的必需,也是个人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去工作,以勤劳、敬业、守时、惜时的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10]。出版社员工的思想认识、精神面貌以及勇于创新的品质的形成为自身数字化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同时,文化建设的过程也为高校出版社在“新常态”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具体而言,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

从宏观层面说,应立足于对出版行业发展的宏观认识,结合当前高校出版社具体运营层面的现状,努力构建起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成果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机制等。如此方能支撑起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其能在现实中真正发挥指导作用。

从微观层面说,应采取积极的举措,将宏观层面上文化建设体系具体化,赋予宏观的结构以实际的内容,共同构建起完整的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体系大厦。为达到此目标,首先,应弄清楚在数字化视阈下,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高校出版社文化?这就要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具体内涵,其内容应包括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概念、遵循的出版理念、弘扬的出版精神、提倡的内外关系、展示的企业形象等等;其次,应清晰地指出在数字化视阈下,如何建设高校出版社文化?这就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路径,其内容主要包括实现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目标的主体与动力所在、路径依赖、基本保障条件等;再次,应表明在数字化视阈下,高校出版社文化体系建设成果发挥作用的途径与机制,这主要是从“运动论”的角度来探讨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具体包括高校出版社文化体系运转的程序、检查与反馈的机制、调整的路径等。从“本体论”“方法论”“运动论”三个不同的角度切入,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与建设,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改革与创新,就能构建起完整的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既是数字化时代对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出版社在面临发展的困境时必然的路径选择,因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通过对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成果的不断探索和积极应用,有理由相信,高校出版社不仅能在数字化时代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大发展,而且其自身也将会“成为中国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先锋[11],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出版业整体的数字化发展步伐”[12]。

[1]杨耕.大学出版的文化使命[J].大学出版,2008(2):19-21

[2]雷金牛.对创新大学出版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大学出版,2009(4):27-31

[3]张立,王飚.2014-2015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EB/OL].[2016-02-16].http://www.gapp.gov.cn/news/1670/256052.shtml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姜明.试论建设出版社经营性企业文化的几种理念[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0-153

[6]柳斌杰.我看大学出版[N].光明日报,2008-05-20(12)

[7]潘利梅,赵保全.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出版发展研究[J].出版科学,2013(5):42-46

[8]蔡翔.回归与守望,大学出版的方向[J].现代出版,2012(1):67-69

[9]田鹏颖.马克思与社会工程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9

[10]黄君妮.迈向管理新境界:试论中小出版社的企业文化建设[J].出版广角,2004(6):47-49

[11]肖东发.大学与出版在中国[J].现代出版,2012(3):8-11

[12]祝清亮,郭莉.浅谈我国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战略[J].中国出版,2011(5):46-47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8.025

2016-04-1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高校出版社文化建设研究”(JZ2015HGBZ0104)。

章建(1971-),浙江温岭人,博士,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出版学。

G237.5

A

1673-2006(2016)08-0093-04

猜你喜欢

视阈出版社数字化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我等待……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数字化制胜
石油工业出版社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