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2016-04-13李艳苏吉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课程

李艳,苏吉

(1.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2.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政治广角

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李艳1,苏吉2

(1.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4;2.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主旋律影片,是反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及核心价值观的电影作品,具有政治性与价值性、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等特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切实发挥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这一教育功能,体现在以理想信念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以道德规范为内涵等方面。高等学校要积极开设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思路和步骤,更好地发挥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主旋律影片;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功能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体师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这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1]。高等学校要把这一主要任务落实、落细、落地,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顺利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素养。电影,作为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其受众群体大,会以一种柔性默化方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电影既是他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也是接收媒介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当代大学生喜爱主题鲜明、情理真实、内容丰富、艺术多样的电影,电影情节传达出的生活真谛及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他们。特别是,主旋律影片欣赏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分析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主要特征,深入探讨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教育功能,精心设计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实施方案,以更好地发挥主旋律影片欣赏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电影作品的创作受欧美、港台电影影响较大,一些纯娱乐性质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作品开始出现,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向影响。因此,在电影中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要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广大文化工作者开始关注体现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的题材影片。在1987年3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提出,要加强我国电影创作,积极推出主旋律鲜明的好影片,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自此,“主旋律”一词,开始在影视制作领域被广大电影人重视。关于主旋律影片的概念,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讨论。有学者提出:“一切有利于贯彻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的优秀之作,一切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优秀之作,都应当是电影的主旋律作品。”[2]有学者认为,“主旋律电影即以政府投入为主,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目的的电影。”[3]《现代影视艺术辞典》,则这样解释主旋律影片:“对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中应予提倡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电影作品的一种形象化的说法。”[4]我们认为,主旋律影片,是主题鲜明、能够在影片叙事中融入国家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的电影作品。从大学生欣赏的角度看,其主要特征为:

(一)政治性与价值性

主旋律影片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是指在党和国家的严格规范下,通过影视作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主旋律影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不可避免的内在含有政治的因素,肩负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责任与使命。从大学生群体的角度看,主旋律影片以促进校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任务,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等政治思想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并且在自觉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互映中,开展教育,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和内化。”[5]同时,也促进大学生了解历史,认识现实,激发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健全大学生人格。价值性,是指主旋律影片在所展开的叙事中,涵容了人们的生活希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价值观信息,连接了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实现广泛社会认同的功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流观念。主旋律电影中内含的价值,在向大学生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观念体系,并最终外化为一定的行为习惯。主旋律电影的政治性与价值性,决定了其服务人民群众、维护国家利益、宣扬社会正能量的本质属性,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提供路径保障。

(二)主导性与多样性

主导性,就是保证大学生主旋律影片欣赏有共同的目的、基本的性质和主要的原则。从目的上看,主旋律影片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通常由政府部门推行,其内容涉及人民群众各个生活领域,指导和关注社会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维护、发展人民群众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从性质上看,主旋律影片富有一种政治载体的特性,影片中常常会表露出强烈的政治意识、鲜明的政治倾向、尖锐的政治矛盾或彻底的政治批判,它将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将继承性和创新性统一,将时代性和民族性统一;从原则上看,大学生主旋律影片欣赏要坚持以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主导,兼顾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在选择播放主旋律影片的过程中,要坚持这一方向性原则。多样性,是指大学生主旋律影片欣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路径灵活。在内容上,主旋律影片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到国家政党的历史沿革、建设发展、民族复兴等方面,下到基层民众的快乐幸福、辛酸疾苦、生活矛盾等方面,切实地反映出社会主义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形式上,主旋律影片可以包括传记片、文艺片、故事片、战争片等,如,通过故事化形态表现事件真实内容的故事片、通过大众化形式传递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信息的文艺片、通过真实讲述历史上杰出人物生平业绩的传记片;在路径上,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主要是在日常活动中,如第二课堂、社团组织、网络媒介等,通过这些路径构建起连接主旋律影片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大学生有效接受主旋律影片所宣扬的内容。主旋律影片的多样性与主导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毫不动摇,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路径将其渗透和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全过程。

(三)教育性与娱乐性

任何艺术都具有寓教于乐功能,影视艺术作品是在柔性默化中发挥出独到的作用,其影响幅度大,生活感染力强。大学生对主旋律影片欣赏所发挥的作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强化。教育性,是指通过主旋律影片欣赏实现育人的根本目标,通过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了解历史史实、国际形势及社会动态等,从而树立正确而坚定的价值观念。鲁迅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6]主旋律影片的教育性,因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信息而愈发凸显。娱乐性,指主旋律影片通过叙事内容、视觉造型和音响配置等表现方式和技术手段,让大学生获得放松身心和审美愉悦的效果。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主旋律影片本身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娱乐的特性,这种特性成了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催化剂。主旋律影片教育性与娱乐性的结合,将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融于主旋律影片中,并能通过精良的制作等大众化、娱乐性手段,使之成为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并在高校校园中有效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主旋律影片作为影视艺术形式的一种,常常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它是一个非虚构的、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非纯粹想象性的存在,其存在形态介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与现实世界具有镜像关系。一般情况下,主旋律影片所反映的并非一个完全客观的真实世界,而是经过编、导、演及各种技术人员再创造了的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真实关系的艺术世界,是对真实世界加工提炼和概括,是去除偶然性上升到规律性之后的结果。同时,主旋律影片作为非纯粹的影视艺术,它又是对真实生活的反映,一些主旋律影片的纪录片反映的历史事实,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甚至是一种场景、事件、人物的再现。主旋律影片与现实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重塑关系,以“蒙太奇理论”为基础。主旋律影片作为一种艺术,拥有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和表现能力,通过从纷繁的生活原始状态提炼出富有概括性的艺术形象,依靠剪辑、组合、插入、倒叙等方法形成。往往会在影片中溶进艺术家的主观色彩,形成了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提炼。这样的主旋律影片,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现实的重塑。第二种是重现关系,以“纪实主义理论”为基础。主旋律影片作为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艺术作品,必须要重视和依赖客观事实的记录性,更强调对现实生活最直观和贴近的观察与感受,这是一种追求物质现实复原的有关重现的理论。可以说,主旋律电影有时更加注重与现实世界的真实融合,将事实重现。

主旋律影片与现实世界是有着多重并且紧密的关系,它不可能脱离了现实世界而单独存在。无论主旋律影片是对现实的重塑,还是对现实的重现,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信仰、习惯和情绪状态,并将电影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灌入自己的意识,通过观察、模仿,有意识地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目标。

二、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创新、开发、运用主旋律影片,能够有效提升价值观的教育效果。主旋律影片欣赏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是指其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以其教育特性为基础,以弘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为目的,表现为对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能力素养等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瑞典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过:“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像电影那样,超越一般感觉,直接触及我们的情感,深入我们的灵魂。”[7]主旋律影片正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对生活的叙事,对事件的描述,直触人的心灵、情感,达到感染人的目的,实现价值观的教育功能。

(一)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理想信念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指大学生通过主旋律影片欣赏,能够逐渐建立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提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如影片《建国大业》,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直至筹备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感人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令人难忘的风云岁月,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的观念。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主旋律影片欣赏,要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既离不开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也离不开校园课堂教育与文化活动的熏陶,当然也会受承载着文化和价值的主旋律影片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主旋律影片中人物的精神与行为有着密切关系,也与主旋律影片所表达的事件及内在的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大学生通过对主旋律影片的观察、模仿、学习、反思、实践等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自己已有的理想信念框架体系基础上,经过重新建构与整合,形成新的理想信念。这个过程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大学生历经长期学习和努力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主旋律影片欣赏,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二是如何将主旋律影片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适应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三是如何运用主旋律影片,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二)以爱国主义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指通过欣赏主旋律影片,将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大学生并使其接受和认同,做到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理性爱国,树立民族自尊心、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自强心。影片《英雄儿女》通过刻画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展现了豪迈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借助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主旋律,以父子、父女、老战友之间的生死离别、劫后重逢来渲染气氛、结构故事,烘托出气吞山河的革命豪情与爱国情怀。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鼓舞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激情。

主旋律影片欣赏,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主导。从学理上看,爱国主义是把人心底里对祖国、民族、家的情感、奉献、忠诚、报效汇集成理智、思想、意志和行为为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爱国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谱写着可歌可泣的篇章,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形成了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种凝聚国家、民族和人民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处理个人、国家、民族关系中发挥着基本道德、政治法律和人生规范的价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端人才,是未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国家的发展势必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因此,大学生是否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发展,是否认同国家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是否将个人事业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步调保持一致,是否乐于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与个人发展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重要问题,使大学生能够认同并践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等方面的爱国主义信息融入主旋律影片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传播。

(三)以道德修养为规范的价值观教育功能

道德规范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是指通过组织大学生欣赏各种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帮助大学生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通过影片的故事叙事对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行示范,引导大学生形成团结友善、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出“知行”,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融入自觉的道德实践活动。如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反映了雷锋生前的亲密战友乔安山,在雷锋去世后的30余年里,以雷锋为榜样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饱含深情地阐述和宣扬了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这有助于大学生了解雷锋及其战友的模范事迹,磨炼坚定的毅力,塑造伟大的精神,形成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

主旋律影片欣赏,要坚持以道德修养为规范。自古以来,道德规范是以善恶为基本评价尺度,依靠人们的传统沿袭、信念操守、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着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系列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常是在学校环境中产生、发展乃至巩固的。因此,学校是进行道德规范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在组织学生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播放相关的主旋律电影,倡导和弘扬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守道德的行为和观念,这有利于形成健康的道德价值评价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各种交往日益频繁,道德规范在维护个人利益、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处理好私人关系方面的道德,在公共场所中处理好人群关系方面的道德,同时也要处理好资源环境方面的道德。作为一种内化的准则,道德规范只有在主旋律电影富有概括性地提炼出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艺术形象或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时,才能更容易、更真切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和信念。

三、大学生欣赏主旋律影片的实施方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主旋律影片欣赏实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功能,需要设计主旋律影片的欣赏课程来实现。从学理上看,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8]。1985年,教育部曾印发《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提出“有条件的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当把电影可作为重要选修课,正式列入教育计划”。设计主旋律影片的欣赏课程,是实现价值观教育目的及达成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因此,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主旋律影片价值观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实施方案的目标

由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水平是循序渐进的,因此,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目标也应该进行多层次设计。我们认为,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目标,包括寓教于乐(近期目标)、道德品质养成(中期目标)、文化素质提升(长期目标)。

寓教于乐,是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近期目标。要通过主旋律电影生动的故事情节、优美的画面构图、良好的音响效果等方面的熏陶,使大学生得到审美娱乐体验。对于大学生来说,近期目标是一种浅层次、简单化的要求,也是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如,制作人员不惜花费重金打造轰动的战争场面的影片《集结号》,能够让大学生在观看影片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极地营救》中精彩的特技效果,让观众享受了一场视听盛宴。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近期目标,并非要求每名大学生都能够立即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等,而是形成愿意接受、乐于观看主旋律影片的意识,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影响。周恩来总理曾谈到娱乐和教育的关系,他说:“有人问我: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否是统一的?是辩证的统一。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于其中,寓于娱乐之中。”[9]我国著名影视专家尹鸿也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有时是娱乐,“娱乐教会人协作、教会人协调,教会人战胜困难,教会人怎样取得胜利,教给人智慧……电影娱乐从来都有教育功能,只不过教育功能一定是通过故事和人物,通过人物命运完成的,不是以教育者想当然的方式完成的。”[10]

道德品质养成,是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中期目标。要依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设计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时,把道德示范性强的影片选取出来,引导大学生进行有目标的观看,通过组织讨论,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文化素质提升,是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长期目标。一般认为,“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体现。”[11]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长期目标,是将影片中蕴含的人类优秀文化要素,通过观看影片、讨论心得等形式,使大学生得到理解和默化,逐渐养成内在品质,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心理及价值观,最终达到提升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实施方案的思路

从课程属性看,主旋律影片的欣赏课程设置,属于通识教育选修课,主要是培养现代社会中健全的“人”,既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又有高尚情操和人格品质。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基本设计方案为:贯穿大学四年,面向全体本科生,每学年的上半学期开课,共4学分,36学时,每学时90分钟。

该课程包括日常授课和期末实践两个部分。笔者对日常授课环节的设计如下:每周用两节课(2学时)时间讲解一部主旋律电影,每周的前一学时完成“观摩前讲解”和“电影观摩”,后一学时完成“观摩后讲解”和“课堂互动”。对期末实践环节的设计为:每学期末用4-10学时开展实践活动。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实践课程学时比重增加,实践难度增强。一年级安排4学时实践活动,形式为电影知识竞赛;二年级安排6学时实践活动,形式为演讲、辩论;三年级安排8学时实践活动,形式为电影片段表演;四年级安排10学时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电影创作设计。

(三)实施方案的步骤

关于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具体内容,我们认为,该课程应依据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规律来设计。

一年级学生具有新生适应性特点。大学新生的适应,主要包括人际、学习、生活方式等方面。因此,针对一年级新生的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应以解决适应问题为主,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例如《肖申克的救赎》、《荒岛余生》等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面对新环境如何适应并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这对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无疑具有鼓舞和启示意义;影片《背起爸爸上学》,展现了主人公克服一切困难争取学习机会的顽强意志,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等等。

二年级学生具有意识觉醒性特点。这指的是:“主体对自身状态、未来趋势及现实情况的认知程度。”[12]因此,二年级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设计,应立足于对学生意识觉醒的引导。如影片《叫我第一名》,通过讲述主人公历尽艰辛只为实现自己梦想的故事,来激发大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影片《风雨哈佛路》,通过讲述一个贫穷苦难的女孩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入最高学府的故事,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年级学生具有“分流”性特点。这是指:“大三年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未来规划上的不同路径,进而因共同或相近的选择和规划所结成的‘分流’团体及其所具备的特点。”[12]137因此这一阶段欣赏主旋律影片的课程设计,应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坚定信念。如影片《冯志远》《焦裕禄》《钱学森》等,让大学生通过影片体验不同人物的人生历程,促进学生思考人生目标。

四年级学生具有压力性特点。这是指:“学习、生活、就业、升学(考研)、情感等方面的一定刺激事件引起的、使学生认为事情已经超出了当时的可控能力时所体验到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12]150因此,该阶段欣赏主旋律影片的课程设计,应该以舒缓大学生压力为主,并帮助大学生找到积极的压力应对策略。这一阶段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轻松、愉悦又不失启发意义的电影,这些电影既可以让大学生舒缓压力、放松心情,还可以发人深省。如影片《阿甘正传》让人认识到,只要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就不会被压力压垮;影片《美丽人生》,让大学生乐观面对困难,乐观面对人生。

我们认为,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是启蒙阶段,引导新生初步鉴赏电影;二、三年级是积累阶段,帮助学生通过影片熏陶主流价值观;四年级是提升阶段,大学生逐渐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最终实现自我教育。

大学生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是内生与外塑的双向统一。既需要大学生发挥主体能动作用,也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引导。内生,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意识自觉,达到对主旋律影片蕴含信息的价值认同。外塑,是指以针对性的课堂教育、体验教育为主要手段,以主旋律电影为重要载体,实现改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实践行为等目标。因为主旋律影片所包含的内容,往往较难被直接领会,所以需要借助课程教育的互动机制,通过权威的、标准化和启发性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识别主旋律影片的隐含内涵,不断满足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需求。在主旋律影片欣赏课程的内生与外塑过程中,实现其价值观教育功能。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1).

[2]翟建农.关于主旋律和多样化的答问——电影局局长滕进贤访问记[J].电影艺术,1991(3):4-8.

[3]宣宁.起舞在商业社会——浅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商业化倾向[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5):86-90.

[4]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现代影视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144.

[5]李艳.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142-143.

[6]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57.

[7]梁宇锋.伯格曼电影中的精神化时空[N].中国艺术报,2012-06-20(7).

[8]Taylor,P.H.&Richards,C.R.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Studies[M].NFER Pblic Co.,1979:11.

[9]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37.

[10]尹鸿.关于电影教育的访谈[EB/OL].[2016-05-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2580270100ck8u.html.

[11]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2-06-08(A4).

[12]杨晓慧.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6.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me Movies for College Students’Value Cultivation

Li Yan1,Su Ji2
(1.Cent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Jilin 130024;2.College of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Heilongjiang150001)

Chinese theme movies are able to reflec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core values of Chinese society. They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itics and values,dominance and diversity,education and entertainment.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me movies for college students’value cultivation should be effectively conducted.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is embodied in the ideals and beliefs as the theme,patriotism as the dominance,morality as connotat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set up theme movie appreciation courses and formulat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theme movies to better play its educational function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values.

theme movies;college students;values;educational function

B821.1;G 410

A

1674-5450(2016)05-0053-06

2016-05-2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AKS015);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项目(15ZD010)

李艳,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立新责任校对:李菁】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课程
我的价值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