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

2016-04-13

关键词:蜀道旅游

李 宜 蓬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蜀道诗与蜀道旅游资源开发

李 宜 蓬

(陕西理工大学 文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蜀道沿线,高山大河密布,文物古迹众多,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名篇佳作代代相传。蜀道诗,展现了蜀道的风光,凝聚了蜀道的历史,体现了文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蜀道文学景观。在宣传蜀道旅游资源、建设蜀道旅游景区以及设计蜀道旅游线路的时候,应充分利用蜀道诗的文学影响力,从而使蜀道旅游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蜀道; 蜀道诗; 旅游资源

蜀道沿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有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勉县武侯墓、武侯祠,广元皇泽寺摩崖造像、唐千佛崖摩崖造像,有4A级景区汉中的华阳景区、剑阁的翠云廊景区等等。但是就整个蜀道而言,旅游景区尚处于散落支离的状态,没有形成一条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线路,没有成为自助游、团队游的热点地区,这与蜀道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地位是不相匹配的。未来的蜀道旅游资源开发,应该突破单一景区的限制,将蜀道作为一条纵贯南北穿越古今的黄金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开发。

“江山助诗才”(张先《喜朝天·清暑堂赠蔡君谟》),历代文人行走蜀道,攀岩缘径,登山临水,眼前是万里江山,脚下是危栈萦回,身边是激流奔腾,自然会涌上无穷的感触,化为动人的诗篇。这些诗篇,有的众口传诵,名扬天下;有的摩崖立碑,永久保存;有的散存在方志、别集和总集中,还有待于学者的搜集和整理。“山水林泉之胜,必有待夫骚人墨客之品题赋咏而后显闻”(刘仁本《东湖唱酬集序》),蜀道沿线,山水奇秀,古迹遍布,尤其是经过了文人的反复题咏,很多都名声在外,众所周知。今人感叹“栈道之构易毁,驿馆之壁易颓,雨村所见亲王之墨松,船山不得赏;船山所书草凉驿壁,云汀亦不能见”[1],但是前人所作的蜀道诗,大都保存下来,为后人所传诵。因此,以蜀道诗作为文化底蕴和宣传载体,对蜀道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推广,可以将单纯的蜀道山水幻化成蜀道文学景观,使之散发出独特魅力,从而推动蜀道旅游资源的开发。

一、 蜀道与蜀道诗

“绿树满褒斜,西南蜀路赊。”(刘禹锡《送赵中丞自司金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本文所引蜀道诗,除散见于诗人别集之外,还多见于严如熤主修《汉中府志》(郭鹏校勘,三秦出版社,2012年版)、袁永冰编著《栈道诗钞》(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冯岁平主编《蜀道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三秦出版社,2013年版)等书,为避冗赘,恕不一一注明。前贤时人对蜀道诗的搜集和整理,对本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极大便利,在此致谢。蜀道,虽然可以泛指古代所有进出蜀地的道路,但是由于汉唐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在长安,自关中翻越秦岭,经汉中、广元至成都方向的陆路交通,就成为陆路入蜀的主要线路。因此蜀道的特定含义,就是指陕西进出四川的道路。在汉中以北,穿越秦岭的有四条线路,自东向西,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在汉中以南,穿越巴山的有三条线路,自东向西,是洋巴道(唐代称荔枝道)、米仓道、金牛道(石牛道),其中尤以褒斜道和金牛道最为著名。*关于蜀道的前世今生,尤其是汉中一带蜀道分布和存废情况,可参看龙腾、屈嫚莉编著《蜀道的前世今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及李伟主笔《古道上的汉中》(《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第29期)。

明清时期,以陈仓道的北线连通褒斜道的南线,叫连云栈,又被称为北栈,后世仍然俗称其为褒斜道。以金牛道称为南栈,构成了由关中入蜀的官驿大道。在这条道路上,有益门、煎茶坪、和尚原、凤岭、柴关岭、马鞍岭、七盘岭、天柱山等高山峻岭,有大散关、武关、鸡头关、五丁关、剑门关等险关要隘,有褒河、汉江、嘉陵江等长江大河,有张良庙、瑞王府、汉台、拜将坛、武侯祠、武侯墓、千佛崖等名胜古迹,有黄花铺驿、草凉楼驿、马道驿、褒城驿等知名驿站。这些地方,有的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有的则随着世易时移,沧海桑田,为人所淡忘。

行走蜀道的文人,代不乏人。举其著者,在唐有王勃、王维、杜甫、岑参、元稹、李商隐等,在宋有石介、邵雍、文同、陆游等,在元有汪元量、王沂等,在明有何景明、杨慎、赵贞吉、王士性等,在清有宋琬、王士禛、李调元、张问陶、毕沅、陶澍、林则徐、魏源、曾国藩、俞陛云等等。文人登临蜀道,每每提笔赋诗,以状山川之险,以抒艰苦之情,以志兴亡之慨。蜀道诗,以其数量之大,写景之实,咏史怀古寄托之深,而具有特殊的价值。

在所有蜀道诗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李白的《蜀道难》。李白《蜀道难》一出,不仅为其博得了“谪仙人”的美名,为该诗迎来了“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2]120的赞誉,也使得蜀道之艰难为众所周知,叹为观止。《蜀道难》一开篇,诗人就发出了无奈的感叹:“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山高耸入云,蜀道难于登天,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使得诗人不断地感叹行路难,不断地期望友人早日归来。事实上,李白当年出川是从三峡东下,并非从蜀道北上,因此他并没有走过《蜀道难》中所描绘的由剑门关、五丁关、青泥岭、太白峰连缀而成的蜀道。但是诗人凭借其早年在蜀中的见闻,以超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创作了这篇伟大作品,成为后人写作蜀道诗努力模仿又难以逾越的高峰。“莫道西行蜀道难,老来身喜纵暇观。”(薛瑄《连云栈道中》四首其二)《蜀道难》无疑是蜀道旅游最亮眼的名片和最为人所知的宣传广告。

杜甫是亲身经历过蜀道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避乱秦州(今甘肃天水),后经两当、同谷(今甘肃成县)、兴州(今陕西略阳),再南下广元而至成都,其在甘肃境内大体上是沿着古阴平道南下,到了陕西境内,走的则是陈仓道和金牛道。其间作《发秦州》《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赤谷》《铁堂峡》《盐井》《寒硖》《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等诗,可以大体看出其入蜀线路。

在历代文人的入蜀过程中,王士禛既创作了大量蜀道诗,又著有日记体的《秦蜀驿程记》,以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具有典型意义。根据其诗歌的题目,就可以清晰地了解蜀道沿线的自然和历史景观。其中创作于陕西宝鸡渭滨区的有《益门镇》《宿观音菴》《大散关》,在凤县的有《和尚原》《煎茶坪》《自长桥至草凉楼》《凤县》《凤岭》,在汉中市留坝县的有《柴关岭》《南星夜发》《雨趋留坝》《画眉关南渡野羊水》《武关寄家书》《马鞍岭》《宿马道江上》《观音碥》,在汉台区的有《七盘岭》《闰七夕抵褒城县》《汉中府》《汉台》《故宫曲》《虚谷菴》《南郑至沔县道中杂咏》,在勉县的有《女郎庙》《沔县谒诸葛忠武侯祠》《武侯琴室》《定军山诸葛公墓下作》,在宁强的有《大安驿》《五丁峡》《宁羌州》《夜至黄坝驿短歌》《百牢关怀家兄子弟礼吉子侧》,在今四川广元市《龙背洞》《朝天峡》《广元县作》《昭化县》《桔柏江》《虎跳驿》《苍溪县》,在南充市的有《阆中县》《望剑州怀乔文衣》《龙山驿雨》《富村驿雨》《天马山雨行》,在绵阳市的有《盐亭县南渡梓潼江》《秋林驿雨》《涪江》《潼川怀少陵》《舣峡》《建宁县》,在德阳市的有《中江县》《天柱山》《连山铺夜雨》《题汉州驿壁》。根据其诗歌名称,可知其走的是明清时期标准的蜀道线路。王士禛的蜀道诗与蜀道日记结合,就构成了一份难得的蜀道纪实,为我们了解蜀道的前世今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汉中文化学者王蓬先生说,蜀道是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战争之路、邮传之路、贸易之路、石刻之路[3],而我要说,蜀道也是文学之路。蜀道上的每一处自然山水,都有文人吟咏;每一处文物古迹,都有文人感怀;一路走来一路诗,诗歌,成为陪伴文人艰难旅程的最好伴侣;文人,成为蜀道上的最有影响力的群体;而蜀道,成为千载绵延不绝的诗歌之旅、文化之旅,成为一条具有别样风情的文学景观带。[4]

二、 蜀道自然景观与蜀道诗

蜀道上的高山大河,险关要隘,让人倍感行路艰难,也让人有感于怀,赋诗言志,因此,蜀道诗就具有了明确的标识作用。提示后人,蜀道上有哪些山峦,又有哪些关隘;有哪些急流,又有哪些险滩;有哪些遗迹,又有哪些故事;还提示我们,古人曾有哪些欢乐,又有哪些悲哀;有哪些思考,又有哪些无奈。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可以在哪里登高望远,在哪里登临怀古,这就大大增加了蜀道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千尺连云磴,雄奇自古传。”(杨超曾《褒斜道中》)褒斜道在蜀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太史公即称“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5]3262,今人更有“蜀道之冠”[6]的说法。褒斜道沿途的险关要隘和高山峻岭,为文人反复吟咏。“昔闻蜀道难,今入连云栈。崎岖八百里,褒斜天一线。”(岳礼《云栈行》)蜀道难,让人心怀畏惧;蜀道诗,则让人心生向往。以描写褒斜道的诗歌为例,说明蜀道的山水之奇和蜀道诗的艺术魅力,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入栈始益门,日与平地远。”(黄河清《栈中杂诗》)从宝鸡南下入栈的第一站,就是益门,这里是秦岭的入口,也是益州的门户。“陈仓西入益门来,叠嶂层峦次第开。”(薛瑄《连云栈道》四首之一)益门一带山势峭拔,连绵不绝。明代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作《益门》说明此地的形势及对个人前程的无奈:“益门通汉沔,栈阁上云霄。蜀道从兹始,秦川望已遥。生风临虎穴,回日过龙标。眇眇征途子,云山谁见招。”清代李銮宣《益门镇》则表露了抖擞精神奔赴蜀地的豪气:“蜀道青天上,巉巉一线通。云横秦岭北,水划益门东。松怒裂危石,谷斜悬断虹。吴钩频拂拭,驱马入蚕丛。”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曹操《秋胡行》)大散关位于益门南部,以地势险要著称。“千盘磴道入云中,秦塞严关此最雄。”(王权《大散关》)传说老子西游至散关,为关令喜著《道德经》,王勃作《散关晨度》即云:“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陈子昂作《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李商隐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则是写道路的艰险与人生的艰难。宋代,散关以其险要的地势成为南宋与金兵争夺的重要战场。陆游《书愤》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来表示自己从戎南郑,戍守边疆的经历,内中包含了几许豪情,几许感伤。“秦地川原苍莽间,蜀人从此送残山。平时战伐今何在,落日秋风大散关。”(乔光烈《大散关》)则感叹烽烟已逝,山河常在。

“斜风细雨垂杨岸,一足蝉声到凤州。”(陈海霖《抵凤州》)凤州为秦岭腹地重镇,风景秀美,以手、酒、柳三绝著称于世。唐人罗邺陶醉于此:“城上层楼北望时,闲云远水自相宜。人人尽道堪图画,枉遣山翁醉习池。”(《凤州北楼》)宋人赵稚圭亦流连于此:“凤州烟柳胜皇都,金丝垂垂万条绿。香醪小桃红色艳,新饧大块白甘酥。更有冷淘多异味,方熔干粮乃美糇。楼头鼓角催日暮,犹见酒招风中舞。”清人常纪则反向感慨,凤州三绝只剩下了随风飘摇的柳树,纤纤玉手和醇厚的美酒则无缘得见:“凤州三绝惟余柳,奈此依依绿树何。攀折恨无纤手赠,空沽村酒对婆娑。”(《宿凤县戏为一绝句》)

“举头凤岭可摩天,秦蜀东西杖底悬。”(张佳胤《凤岭》)凤州南下,就是凤岭。凤岭高耸入云,当地民谣谓“秦岭不及凤岭腰”。吕清举直接表达了凤岭高耸入云:“凤岭何高耸,巍巍近接天。”(《南天门》)辛思齐写出了凤岭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凤岭云中起,登天自顾间。置身千仞上,一览小群山。”(《登凤岭》)冯云骧写出了凤岭山势陡峭山道蜿蜒的形态:“凤岭行来欲上天,此行无异作飞仙。红霞白日回头近,鸟道蛇盘独马穿。未断崩崖愁瀑水,半欹悬径仗危椽。侧身万仞峰巅过,秦蜀遥看两点烟。”(《凤岭》)

“曾闻幽险记柴关,虎啸猿啼万木间。”(顾汝修《柴关岭》)从凤岭下山,向东南行进,就到了柴关岭。柴关岭位于凤县和留坝交界处,植被良好,“绿树两峰间,四十里不断。”(钱载《柴关岭》)而山势又非常突兀,“危石当关距,寒猿隔水闻。平林千障月,直上万重云。涧合疑无路,善多混不分。仙踪遥指处,紫柏散清芬。”(张含素《柴关岭》)其地距离紫柏山很近,还有很多神仙传说,令人分外向往。

“南下褒斜七日期,马鞍诸岭最嵚奇。”(戴瀚《栈道中作》六首之五)马鞍岭在柴关岭南,顺着褒河,一路走来,“自画眉关而下至马道百里间,俗谓‘二十四马鞍岭’,险峭特绝。”(王士禛《蜀道驿程记》)李调元《马鞍岭》叹其险峻,“黑景入轇轕,白日匿光景。石虎踞两旁,人马各相惊。纳纳大乾坤,余胡涉此境。”(李调元《马鞍岭》)焦和生《马鞍岭》则写起优美:“仗策陟马鞍,晓霁秋林爽。连栈去盘住,扪萝快孤往。高处显若梯,坦处平如掌。列岩二十四,一一供请赏。”

“入险益门镇,出险鸡头关。”(常纪《鸡头关》)鸡头关位于褒谷口,是褒斜道的终点,是七盘岭的一段。蜀道沿线的七盘岭有多处[7],“南栈七盘促,北栈七盘长。”(李骥元《七盘山》)褒谷口的七盘岭,蜿蜒曲折,拔地而起,晚唐文人孙樵作《出蜀赋》就有记载:“陟鸡帻之险巇,下七折之峻阪。”项樟《鸡头关》写起山势:“鸡头出北栈,突上碧云端。侧径临千尺,悬崖折万盘。浓阴真人画,虚籁陡生寒。圣境由来僻,行行著意看。”另一方面,鸡头关上还可以看到汉中平原的千里沃野,行人到此,又有一番喜色:“意豁神开眼倍明,鸡头关下见褒城。望中沃野真千里,行处坡陀喜乍平。压地黄云秋渐老,宜人绿树雨初晴。故园风景依稀似,立马斜阳无限情。”(常纪《鸡头关望褒城》)

三、 蜀道诗与蜀道历史遗迹

“百年世路多翻覆,千古河山几废兴。”(汪元量《秦岭》)蜀道上发生过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刘邦的暗度陈仓还定三秦,有诸葛亮的五出岐山死而后已,有唐玄宗的避乱入蜀无限凄苦,有南宋吴璘吴玠兄弟的抗击金兵守卫河山,都引发了后人无数的感叹。这回让我们从褒谷出发北上,去感受战争的烽烟和历史的变迁吧。

“当年兴汉日,终始设坛场。”(祝德麟《鸡头关望汉中》)汉中是南北蜀道的交汇处,刘邦在此登坛拜将,最终还定三秦,统一天下。王士禛《七盘岭》不仅写出了登高四望视野所及的山高水长与平原沃野,还写出了发生在汉中的这一历史:“当年号天汉,运归隆准公。将相得人杰,驱策芟群雄。一战收三秦,遂都咸阳宫。智勇久沦没,山川自巃嵸。跋马向褒国,日落烟濛濛。”尽管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尽,但是那段君臣相得建不世之功的业绩,总是让人难以忘怀。[8]

“夜来风雨涨寒溪,丞相追亡驻马蹄。”(金玉麟《马道题淮阴祠壁》)萧何月下追韩信,从来都被当做一段佳话,“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寒溪夜涨是成就这一段佳话的先决条件。“云连栈阁四天垂,犹剩追韩萧相碑。”(郝浴《过萧何追韩信处》)汉朝的开国史上的一段插曲,韩信个人命运的一次转机就发生在寒溪岸边,很容易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有的感叹机缘巧合,有的则歌颂韩信的战功,更多的是则是感慨韩信的命运浮沉。清代陕甘总督岳钟琪曾在此作诗三首,分别是《韩信岭》《重题韩信岭》和《马道怀古》,其《马道怀古》感慨兴亡,最为动人:“韩侯巡夜有谁同,天汉开基仰战功。钟室便当酬国士,乌江惜早丧重瞳。余生只和从漂母,临死何须说蒯通。凭吊不胜增感慨,萧萧马道起悲风。”

“观音碥险绝,连天列天仗。”(王士禛《观音碥》)观音碥,原名阎王碥。清初陕西巡抚贾汉复,修复连云栈,打通阎王碥,化天堑为通途,引起诗人的普遍赞誉。宋琬作《栈道平歌为贾膠侯尚书作》,开篇就写出了观音碥一带山势的高耸:“君不见梁州之谷斜与褒,中有栈道干云霄、仰手可以扪东井,下临长江浩瀚汹波涛。”下面写道路之艰险:“蛇盘萦纡六百里,千回万曲缘秋毫。悬车束马弗可以径度,飞腾绝壁愁猿猱。”再写经过贾汉复的组织下,百姓煅石开山,疏通道路的功绩:“泰运开,尚书来,恩如雨露威风雷。一呼集畚锸,再呼伐薪柴。醇醯浇山万夫发,坐看巉岩削尽为平埃。”此诗由沈荃书写,镌刻在山崖上。“欲作栈道歌,宋琬诗绝唱。”(张澍《观音碥即康熙贾中丞复煅石新开碥也奇险之状云栈为最》)但是后代文人还是无数次地题咏此事,梁清宽《贾大司马修栈道歌》、赵三麒《咏贾公削平栈道歌》、王豫嘉《栈道歌步梁少宰韵》、党崇雅《贾大司马修栈咏》等诗都模仿宋琬作歌行体,至于五七言体的律诗,更是层出不穷。

“留侯竟访赤松子,秦栈为祠紫柏山。”(吴省钦《紫柏山留侯庙示八十六到任青渠》)相传张良功成身退,在紫柏山隐居,后人在此建留侯祠,以纪念张良。“昔有黄石公,于此习清景。留侯亦明哲,急流退可猛。”(李调元《紫柏山》)张良功成身退,全身远害,受到后人特别的尊崇。很多文人,感叹世事,感怀命运,往往借张良以抒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苦闷。明代诗人赵贞吉作《望紫柏山》:“紫柏山前车马道,道上红尘灭飞鸟。尘里行人不知老,朅来几度怀山好。年少怀山心不了,年老怀山悔不早。君不见,京洛红尘多更深,英雄着地皆平沉。”此后张佳胤、魏寿期、张问陶、王士性、张铨、傅振商、陶澍等都有同题唱和之作,这些诗都在紫柏山的张良庙立碑保存,成为文学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9]

“御爱数峰非拔秀,当时驻跸欲忘还。飞仙急过无真赏,始信明皇不识山。”(石介《过飞仙岭》)御爱山在凤州城东三十里,唐玄宗(一说僖宗)避乱蜀地,历经此地,分外欣赏,因此后人称此山为御爱山。御爱山本来无甚特色,因此有人对玄宗的欣赏不以为然,但是也有人借此发现了山水与名人相互印衬的关系,“岷峨西列华排东,余纵峥嵘敢竞雄。不是当年经御爱,此山还与众山同。”(赵抃《题御爱山》)蜀道上还有很多明皇入蜀的遗迹,“明皇曾幸蜀,驻跸草凉楼。废墟樵人说,清风使者愁。”(张佳胤《栈道杂诗》其三)想起盛唐的繁华,对比逃难的凄凉,加之眼前残破的废墟,令人不胜今昔之感。

“和尚原头日未西,肩舆来此重攀跻。”(叶盛《和尚原》)和尚原与南面的煎茶坪及北面的大散关共同构成了秦岭防御体系。南宋初年,南宋吴玠吴璘兄弟驻守于此,数败金兵。绍兴元年(1131)冬十月,“癸酉,兀朮攻和尚原,吴玠及弟璘力战,大败之,兀朮仅以身免”[10]491,取得了重大胜利。后人到此,在感叹山高路险之余,每每忆及当年的战事,有的写出了当年张俊重用吴玠兄弟,二人抗击金兵,以致金兀术剃发逃亡的全过程,“魏公图中原,慷慨具深算。命将资二吴,列栅兼守战。遂歼常胜兵,薙鬓悄亡窜。”(吴省钦《度观音岭至和尚原》)有的则简练地概括史实,意在表现人世沧桑山川永恒,“在昔张魏公,誓师图中原。命将资二吴,直捣敌垒坚。遗迹杳难辨,山色清且妍。”(李銮宣《度观音岭至和尚原》)

四、 蜀道诗与蜀道旅游开发

“铁马秋风大散关,放翁诗在梦魂间。我今真到心尤壮,独立斜阳饱看山。”(李嘉绩《大散关》)踏着前人的足迹,吟诵千古的诗篇,那份人世沧桑的感慨和悠然心会的愉悦,是在蜀道文学景观中徜徉特有的心灵体验。在开发蜀道旅游资源的时候,不能忽略蜀道文化景观的呈现和建构,蜀道诗无疑是很好的切入点,也是最便于推介的传播点。“若移山水江南去,或遣江南人过来。”(岳礼《云栈道上偶吟》)既然移不走蜀道的山水,那还是让游人来亲历蜀道吧。目前应该在搜集整理蜀道诗的基础上,做好蜀道旅游资源的整合、营造和宣传工作。

(一)在宣传蜀道旅游资源的时候,主打蜀道诗

1.搜集整理、印刷出版蜀道诗,扩大蜀道的影响力。蜀道诗的整理和编排,要广泛搜罗文献,做全面的清理。其编排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可以根据时代先后编成历代蜀道诗的大型总集,也可以根据地域编成各地区各景点的蜀道诗小集;可以印制成书,公开发行,也可以制作成宣传手册,在各景区免费投放。以此扩大蜀道诗的影响面,激发时人对蜀道旅游的好奇心,增加蜀道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2.图文并茂,诗画结合,增加蜀道风光的感染力。古代有很多描绘栈道的画作,都经过了文人的题咏。王士禛就曾经写过《题栈道飞雪图送曾道扶之汉中》与《昭阳顾符稹画栈道图歌》,诗写画意,画以诗传,诗画一体,起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蜀道沿线,选择山水秀美之处,建设绘画和摄影基地,引导画家在此写生,摄影家在此拍照,然后精心挑选其中的佳作,制作宣传画册和明信片,在每幅图上都配上相应的蜀道诗,使人在欣赏山水的同时,感悟历史,增添对蜀道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同时,还可以研发各种工艺品,上面配上相应的蜀道诗,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拍摄蜀道文化景观的电视纪录片,提升蜀道的知名度。参考大型纪录片《汉江》和《诗行天下》的创作模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集中蜀道沿线各地的宣传和旅游部门,制作《蜀道》专题片,在介绍蜀道沿线的风光和古迹的时候,以蜀道诗为点睛之笔,从而更好地宣传蜀道沿线的旅游资源。

(二)在建设蜀道旅游景区的时候,凸显蜀道诗

1.建立诗人塑像。在景区的主要位置,不但可以塑造重要历史人物的雕像,也可以塑造曾经在此驻留赋诗的著名诗人塑像。比如在大散关景区,建陆游像,并集中展示陆游吟咏大散关的诗篇,就大有必要。

2.镌刻蜀道诗碑林及摩崖石刻。“题诗小宋今何在,辟道中丞去不回。尚有行人思往烈,残碑拂拭剥苍苔。”(常纪《观音碥》)碑林和石刻是传统的诗歌载体,不仅能够传之久远,而且愈古老愈有沧桑的感觉,因此在现代传媒背景下也不容忽视。聘请本地乃至全国知名书法家,题写蜀道诗,在相关景区建立蜀道诗碑林或蜀道诗长廊,将蜀道诗集中呈现出来,使诗歌与书法之美相得益彰。

3.根据蜀道诗的记载,适当复建一些亭台楼阁,以增加景区的景点。历史上有刘星轸、郭建本、郑谦、田澍、朱子春、郑绍芬、纪膺等多人创作凤县八景诗,尤其是宋代文同作洋州太守期间,曾作《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分咏洋州三十景,并有苏轼、苏辙兄弟及鲜于侁和作。因此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及诗歌描绘,在当地复建亭台,并以多种方式展示蜀道诗,也是进行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三)在设计蜀道旅游线路的时候,参照蜀道诗

1.根据蜀道诗的集中程度,并参照蜀道的保存状况,开发适宜的旅游线路。宝鸡的太白、凤县,汉中的留坝、勉县、宁强,广元的昭化、剑门等地,是蜀道的重点地区,也是蜀道诗创作比较集中的地方,因此既可以开发适于观光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开发适于寻幽访古甚至具有探险意味的旅游线路;既可以设计全程的蜀道旅游线路,也可以设计短途旅游的线路。

2.根据诗人的行踪,设计不同的蜀道旅游线路。杜甫、岑参、李商隐、陆游、王士禛等著名诗人,行走蜀道,都有不同的线路。因此发掘蜀道不同线路的不同特点,以满足研究者和学习者实地考察并领略诗歌意境的需求。

3.根据游客的文化程度,安排不同的蜀道旅游线路。不同的游客,有不同的旅游需求。不同的文化程度,对于蜀道和蜀道诗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因此,满足不同文化程度的游客,使其在不同的旅游方式和不同的旅游目的中,都能够获得文学的陶醉和精神的满足,是蜀道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杜甫《塞芦子》)杜甫的诗句,在千年以后,吸引了一位海外的唐史学者,深入内地,进行了多次寻踪壮游。[11]蜀道上雄奇的山水和传诵千古的诗篇也应该成为吸引游人的热点地区,“让我们随着李白、杜甫的感叹,沿着太白的鸟道解开巴蜀的情结,踏上‘维蜀一方、去天万里’的古道。”[12]这一路走来,是观光之旅,是探险之旅,更是文学之旅。“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无数诗人,走进了蜀道,走进了历史,留给我们无尽的怀念。“我多想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骑一匹瘦马,再去寻找那遥远的诗意”[13],这份诗意的获得,既需要游人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也需要蜀道旅游开发时能很好地依托蜀道诗,使游人更好地进入诗的情境,获得更为充实和深刻的审美认知和精神愉悦,这样才能使蜀道旅游具有更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更动人的心灵体验,才能将蜀道的旅游价值完美地呈现出来。因此开发蜀道旅游资源,不能单纯地在自然山水和历史遗迹上做文章,而应该进行整体布局,对蜀道沿线加以通盘考虑,对多种旅游方式进行综合考量,对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感悟予以充分满足,这样才能将蜀道旅游推向更高层次。

[1]袁永冰.栈道诗钞·后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2]殷璠.河岳英灵集[M]//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王蓬.中国蜀道[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4]曾大兴.论文学景观[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冯岁平.蜀道宝藏——中国石门摩崖石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3.

[7]孙启祥.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J].成都大学学报,2011(6).

[8]李宜蓬.王士禛栈道诗的创作模式[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邵金金.论赵贞吉《归山好》词的情感内蕴及传播接受[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7).

[10]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1]赖瑞和.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2]龙腾,屈嫚莉.蜀道的前世今生·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13]李青石.秦蜀古道诗满路[J].三联生活周刊,2014(29).

[责任编辑:王建科责任校对:王建科陈 曦]

2016-03-07

2016-06-06

李宜蓬(1972-),男,黑龙江肇东人,文学博士,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

陕西省2015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蜀道诗与蜀道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2015J075)

I206.2

A

1673-2936(2016)03-0049-06

猜你喜欢

蜀道旅游
蜀道向天开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
蜀道中的“国际巨星” 思漠,卢彦西的巴山蜀水
旅游
蜀道雄魂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