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2016-04-13陈景增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六祖坛经佛性

陈景增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陈景增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韶关512005)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首偈语是《坛经》的开示语,也是整部《坛经》的纲要。以往人们对这首偈语的涵义有过多种解释,其中都有可商榷的方面。正确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才能正确诠释《坛经》的全部经义;也只有通过正确诠释整部《坛经》,才能更好地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佛,即觉者。无觉,即无佛。所以,人的先天清净不等于菩提自性,从觉悟中得来的清净才是菩提自性。人的佛性顿悟有多个层次,要想大彻大悟而成真佛很不容易,需以超强的聪明才智加上超凡的毅力去持续修行方有所成。参佛者应该明确菩提自性的本质,了解顿悟的形式及佛性顿悟的流程,继之用心去修行,在世间面对一切不断地领悟、体验后天的清净境界,积小悟为大悟直到大彻大悟,真佛就会出现。

《坛经》;菩提;自性;清净;顿悟;修行

读过六祖《坛经》经文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坛经》文字浅白,语义清晰,文意易懂。但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经文,在一千多年中仍未孕育出更多的真佛,致使有人对《坛经》经文产生了某些怀疑。其实,六祖的《坛经》经文很正确,只是人们的理解有偏差。笔者现今对《坛经》经文作另一番诠释——也许,这就是《坛经》经文的正解。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1]1这首偈语是《坛经》的开示语,也是整部《坛经》的纲要。正确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才能正确诠释《坛经》的全部经义;也只有通过正确诠释整部《坛经》,才能更好地领会这首偈语的涵义。如果把作为纲领性的开示语都理解错了,那肯定是不能正确引导参佛者去参悟佛性的,只会引导参佛者在歧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理解《坛经》中的纲领性开示语很重要,参佛者应当特别重视。

一、六祖《坛经》开示语原有解读及其简评

以往,人们对《坛经》这首开示偈语的涵义有过多种解读。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就是:“菩提自性是本来觉悟清净的,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不要用你那妄想的心。”[2]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菩提自性不等于先天自性;先天清净不等于菩提清净;“用此心”在于世上修行。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有菩提本性,它本来就是清洁干净的,只要自己发掘出这种本心,就能够了悟成佛。”[3]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不可能是人人都有菩提本性;人的先天清净不等于菩提清净。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就是:“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即可直下了悟而成佛。”[4]5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菩提自性不等于先天自性;有了“但用此心”的“心”,他就是真佛,不用再悟。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应该是:“人们先天具有的觉悟本性,本来就是洁净无瑕、没有蒙受世俗间的尘埃污染的。只要依据这种洁净的本心,就能不经过任何修行阶段而直接成为佛。”[5]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觉悟本性不可能先天就有,没有修行就不可能成佛,对偈语中的“用”字要有正确的解读。有人认为,其中的“直了成佛”,就是用“直截了当的方法”去“契合佛心”[6]。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直了成佛”指的是“直接就是佛了”,并非止于契合佛心。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应该是:“善知识菩提自性,无始以来就远离身、口、意三业恶行之过失,烦恼之垢染而本来清净。只要能体用这无染的觉性,当下就可了破无明见性成佛。”[7]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本性有所感染后才需要去觉悟;初次觉悟出清净自性还不是真佛,对偈语中的“用”字也要有正确的解读。也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应该是:“因为你有佛性,自己了解自己就成佛了。学禅不要向外求,禅并不在外面,自己就自足自有的啊!所以不要绕圈子,直下顿悟就能成佛。”[8]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自我佛性觉悟不是自我了解自己;成佛不要想得太简单。还有人认为这首偈语的意思应该是:“每个人的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9]其中可以商榷的方面有:很多人都不可能觉悟出自己的清净品性。

显然,不少人把偈语中的“本来清净”等同于“菩提自性”,即把人的先天清净等同于人的觉悟清净,把人的先天自性等同于人的觉悟自性;把“但用此心”等同于“具备清净之心”,把“直了成佛”等同于“领悟清净本性即成佛”,在“但用此心”的理解中缺少对“用”字的合理解读,在“直了成佛”的理解中多加了“领悟”两字。另外,人们之所以有上列的理解,那是没有很好地结合六祖有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1]26的观点去领会,没有很好地领会佛家在世修行的宗旨。

二、“菩提自性”与“本来清净”新解

“菩提”,即觉悟,佛经中有的指佛性或佛。佛,即觉者。无觉,即无佛。参佛者的觉悟活动,就是去识“自性”或去识“本性”。“自性”或“本性”,即人自己的个性。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其品性都是复杂的,清净品性一般只是某个人品性中的一部分(追求完美清净品性的觉者除外)。觉悟的自性,是人的某一个性,也就是人的佛性;《坛经》中所述的“识自性”、“识本性”,有些是指去觉悟“自性”或“本性”,有些是指觉悟了的“自性”或“本性”——即指某个人(自己)的佛性。

偈语中的“菩提自性”,可以理解为“去觉悟自性”或“觉悟了的自性”,结合“本来清净”来看应该理解为“觉悟的自性”。“本来清净”,从字面去理解应该是“本来的清净”,也就是“先天的清净”。从字面去直接理解,人们必然会把“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解读为“菩提自性”等于“先天清净”,这是不正确的解读。先天的清净,是指原本的清净,指与生具有的清净,俗指天生的清净。这样的清净,不用再去觉悟。从涵义上来说,菩提的自性(觉悟的清净)与先天的自性(先天的清净)有区别。从本质来看,两者也有极大的差别。

在人脑中,先天带来的清净自性与后天觉悟的清净自性虽然都有清净意境,但本质的差别在于——后天觉悟的清净,物我一体,充满智慧,神清气爽,活力充沛,一直下去会变得更加聪慧、有能力;先天带来的清净,空白一片,缺少智慧,神清气不爽,无法获取活力,一直下去会变得更加呆气、无为。具有菩提自性(觉悟清净)的人,“即名丈夫、天人师、佛”[1]9。一个人面对一些事情时,只要退一步就会海阔天空,就会想出许多办法去做好事情。人们能从繁琐的世事中退出,还原本来清净,自身肯定会积聚起无穷的正能量。六祖刚到黄梅拜见五祖时说的“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1]5之语,暗示了觉者在觉悟过程中必能获得智慧。“大智慧到彼岸”[1]16的大智慧,还可以说明觉者必然有大智慧。只有先天自性(先天清净)的人,便可能是无知者。人出生后,不去从人类创造的知识宝库中学习知识,不去五彩缤纷的世上增长见识,肯定不能获得大智慧。还在母体内的或刚刚出生的婴儿,都有先天的清净本性。在母体内的或刚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进入社会,没有在社会中得到锻炼,其先天的清净本性与佛法无关,并不是佛性。假如说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放在与世隔绝的大空房里,只供给他吃的穿的,不去教他吃喝,不去教他识字学知识,不去教他为人做事,假如他也能活几十年,脑思维系统始终保持空白清净,他会成为有智慧的真佛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成为不谙世事的呆子。

没有大智慧,肯定到不了彼岸,肯定不能成为真佛。佛陀意为“觉者”,就是觉悟的人。人是因为有需要去觉悟的东西才去觉悟,本来的东西不需要去觉悟。所以,具有先天清净品性的人不是觉者,只有在后天觉悟出清净自性的人才是真佛。也就是说,先天生成的清净自性不是佛性,后天觉悟的清净自性才是佛性,先天清净自性不等于觉悟清净自性;佛家所需的或者说追求的,应该是觉悟的自性,即觉悟的清净。相对于“菩提自性”而言,“本来清净”是指应该去觉悟相似先天清净般的自性清净;去觉悟自性,就是要去觉悟出相似先天清净般的自性清净;觉悟了的自性,就是觉悟了的相似先天清净般的自性清净。

三、“但用此心”与“直了成佛”新解

偈语中的“但用此心”与“直了成佛”,既要结合前面的“菩提自性”与“本来清净”去理解,还要结合《坛经》中的相关内容去理解。“心”,即心态,或叫心理意识,或叫内心理念。“此心”,是指前面所述的觉悟的自性,或叫觉悟的清净,也就是《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9所强调的“心”。觉悟的自性或觉悟的清净,在人的脑海里是一种意念,是一种内心理念,也可以说是佛家理念。从人体科学来说,人的每个理念想要加以巩固,就必须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不断地强化。佛家的理念也如此,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通过顿悟形式产生,不断地在现实中加以运用,不断地在现实中加以强化。每个人的佛家理念,需要在世间修炼得来——在世间觉悟,在世间强化,在世间检验。六祖在《坛经》中明确指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1]26这段经文告诉人们,顿悟成佛并不是容易的事。其中的“不离世间觉”,是说人的佛性修炼需在世间持久地进行下去。顿悟,是指瞬间、即刻的觉悟。假如人在世间的佛性修炼一个顿悟即成,在世间觉悟所需的时间也就是一瞬间,那就没有必要提出“不离世间觉”,六祖也就没有必要作如此的强调。在《坛经》的第一部分人们可以看到,缘于《金刚经》经文的启迪下,六祖在去黄梅之前已对佛性有一定的参悟。有人认为六祖是自悟成佛的,去黄梅只是成佛后到那里赴考。这样的观点有可以商榷的方面。具有“无念、无住、无相”佛性的真佛,是不可能再有考个佛名的念想的。应该说,六祖在新兴听别人朗诵《金刚经》后对经文阐述的佛性已有所领悟,去黄梅是因为对佛法的向往;通过在黄梅进一步的佛性参悟后,六祖说出了应对神秀偈语的自我明性偈语,表明当时六祖对本性已有较好的顿悟,已经到了佛地边;后来在五祖系统、深刻作《金刚经》经义阐释的启迪下,六祖对佛性有了大彻大悟,佛性境界得到质的升华,脱胎换骨而进入佛门。人的佛性顿悟有多个层次,多次顿悟方有大成。达摩祖师还有九年面壁之说。真佛的顿悟成佛之时,是其大彻大悟之际;大彻大悟的到来是无数次佛性顿悟升华的成果,而这样的成果还要通过社会修行加以检验,通过社会修行加以提高质量。六祖的亲传子弟对佛性顿悟境界应该都有较好的体验,但要成佛还得在世间进行持久、卓越的修行。那些从出生就开始在寺庙的僧人,受师傅教导要遵规守矩、敬人爱物,脑海也会有执着、有感染,也需要在世间修炼佛性,也需要无数次的顿悟才有可能大彻大悟。除此之外,六祖在《坛经》中提到的“须修般若行”[1]19,“一念修行,此身等佛”[1]18,“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1]26,强调的是在社会环境中(世上)的修行。在世上觉悟,在世上修行,这就是“但用此心”中“用”字的真正涵义。偈语“但用此心”的“用”,要求参佛者既要顿悟出可以用的清净自性,更要在世上修行中用好清净自性。成佛者,既要在静室中顿悟出“无念、无住、无相”的清净自性,更要在繁华世界不断地检验清净自性,不断地运用清净自性,不断地强化清净自性。在繁杂的世上运用清净自性理念,就是要以清净自性理念应对世上的一切,运用清净自性应对世上各种物相的影响,运用清净自性理念抗拒繁华世界的各种感染,真实面对世上一切而保持清净自性理念,真实面对世上一切而不断强化清净自性理念。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生”字相比,“但用此心”中的“用”字有更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佛心的产生,也包括佛心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

偈语“直了成佛”,指的是直接就是佛了。“直了成佛”是针对“但用此心”而言的,既能够顿悟出清净自性,又能够在世上加以运用觉悟的清净自性,这样的人肯定是真佛。前面引注的相关解读中,“要用这个真心,可以直截了当成佛,不要用你那妄想的心”[2],其中的“用”字所含的意思是“具备”之意,而不是与在世上运用自性清净理念的“用”字同一意思;“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即可直下了悟而成佛”[4]5,其中的“用”字所含的意思也是“具备”之意,也不是与在世上运用自性清净理念的“用”字同一意思,是“悟”之前的心理追求;“只要依据这种洁净的本心,就能不经过任何修行阶段而直接成为佛”[6],其中“依据”两字的意思还是“具备”之意,还不是与在世上运用自性清净理念的“用”字同一意思;“只要能体用这无染的觉性,当下就可了破无明见性成佛”[7],其中“体用”两字的意思是佛性领悟中的“亲身体验”,这与在世上运用自性清净理念之“用”字的意思仍是不同;“只要用此清净的菩提心,当下就能了悟成佛”[9],其中的“用”字所含的意思仍是“具备”之意,并非与在世上运用自性清净理念的“用”字同一意思,仍是“悟”之前的心理追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觉悟的自性,即自我品性中经过觉悟的一种个性——觉悟的清净个性。觉悟的清净个性,其成分也是清净,与人的先天清净相比,都含有基本的清净元素,但本质上有差别。参佛者在佛性修炼中追求的是觉悟的清净自性;能够在繁杂世上运用清净自性,那就是佛的标志。笔者认为这一偈语的含义应该是:觉悟的自性,即还原的自我清净;顿悟出并能够在世上加以运用好自我清净理念,其人就成了真佛。《坛经》全部经文以此为纲进行解读,会得出全新的真正的答案,帮助参佛者更好地修炼佛性。正所谓:觉悟的自性,还原的清净;心境分品质,识性看目的;顿悟多层次,彻悟终意识;世上去修行,佛性方可成;清净运用时,真佛之标志。

[1]惠能.六祖坛经[M].唐释法海本.韶关:南华寺,2008.

[2]释宣化.六祖法宝坛经浅释[EB/OL].[2014-06-13].http://www.putixin.com/continue/liuzufbtjqs040621/tjqs-04.htm.

[3]六祖坛经注释[EB/OL].[2014-0622].http://guji.artx.cn/article/print_45841.html.

[4]南华禅寺曹溪弘法团.六祖坛经注释[M].韶关:南华寺,2012.

[5]魏道儒.白话坛经[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3.

[6]王雷泉.“烦恼即菩提”辨析——以《六祖坛经》为中心:上[M/OL].[2014-06-26].http://www.foyuan.net/article-410898-2.html.

[7]姜子夫.六祖坛经译文[M/OL].[2014-06-28].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3c8e1010080qr.html.

[8]贾题韬.六祖坛经白话讲解[EB/OL].[2014-07-06].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b30b50100etcf.html.

[9]六祖坛经白话版[M/OL].[2014-07-19].http://www.jingshu.org/article-20499-1.html.

(责任编辑:王焰安)

Sixth Patriarch“Sutra”Opening a New Language Solutions

CHEN Jing-ze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China)

“Bodhi Self,originally clean,but with my heart,straight Buddha”This is the first Jiyu“Sutra"language of discovery,also outline the whole"Tan Jing".People in the past this first Jiyu meaning had many interpretations,which may have questionable aspects.Jiyu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ong,in order to correctly interpret all"Tan Jing"Jing Yi;only through the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whole"Sutra",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song Jiyu.Buddha,the Enlightened One.No sense that no Buddha.So,is not equal to human congenital clean Bodhi Self,in consciousness come from pure self-nature is Bodhi.Buddha epiphany people have multiple levels,in order to Taichetaiwu from true Buddha is not easy,you need to add superior wisdom extraordinary perseverance to continue to practice Fang Youcheng.Buddha Bodhi Senate should clear the nature of self,understanding and insight in the form of the Buddha's enlightenment process,followed by the intention to practice,in the face of all the world continue to comprehend and experience acquired pure state,a small plot of Dawu until Gordon Taichetaiwu,true Buddha will appear.

“Sutra”;Buddha;self;pure;insight;practice

B94

A

1007-5348(2016)07-0001-04

2016-04-13

陈景增(1957-),男,广东英德人,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禅宗。

猜你喜欢

六祖坛经佛性
广东四会市六祖庵遗址考古勘探简报
六祖禅宗文化视域下石材家具设计
“佛性”的兔子
明清大藏经版《坛经》源流略释
戴进与梁楷人物画之比较——以《达摩六祖图》与《释迦出山图》为例
《敦煌坛经读本》出版
慧能哲学思想探微
佛性青年不拂性
The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Dust in His Dark Materials and Tanjing
新兴县举办六祖惠能诞辰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