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游口译中英语俚语的特征和修辞

2016-04-12何姣姣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俚语场合导游

何姣姣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导游口译中英语俚语的特征和修辞

何姣姣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俚语是一种俗语,本身并不属于标准英语的范畴。但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我们可以从电影电视或是书刊杂志上听到或看到大量英语俚语。导游口译属于联络陪同口译的一种类型,目的是推介中国文化、协助外国游客解决旅游过程出现的交流问题,而俚语的含义是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在口译俚语时要十分注意语言的得体性以及英汉双语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转换。

导游;俚语;特征;修辞

旅游团中游客的身份、行业非常多元,其文化、风俗、宗教背景、知识素养水平、社会地位五花八门,在语言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俚语是一种带有显著的文化背景特色的主要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词语。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俚语运用司空见惯,有统计数据显示俚语占到了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平均词汇量的10%[1]。即便在社会传统非常保守的英国,俚语也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欢迎。导游翻译在工作过程中会经常直接接触各种国家、各种身份的外国游客,交谈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会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风俗、宗教背景的俚语。导游应当以何种态度对待俚语呢? 是因为俚语在很多方面的突出优势而刻意、大量使用,还是因为俚语的非正式性而全盘否定?俚语具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答案。

一、俚语概述及其翻译策略

对于俚语概念国内外许多词典均有相似的解释,即俚语是“带有方言性的具有通俗性的口语词和俗语”。《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俚语做出如下解释:“一种用来表述新出现的事物与现象的非正式用语”。感情色彩上俚语在使用初期被归入贬义词语。举世闻名的《韦氏英语词典》于1828年将其描述为“低级的、粗俗的和没有意义的语言”;直至1911年上述带有负面情感色彩的描述性语言从字典中逐渐消失。在1980年出版的《辞海》也删除了对俚语带有贬义情感色彩的负面评价。在现代社会,俚语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俚语作为一种语言运用的添加剂,能够使得表达更加具体生动。导游在工作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有的游客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不时冒出一些俚语,常常引起众人的开怀大笑;在长途旅行过程中,导游如果在讲解、翻译与交流过程中适当引用一些无伤大雅的俚语,现场气氛会立即轻松活跃起来。

例如: 1)This is really a tip-top hotel.

2)My legs are killing me.

3)That guide is a hip.

4)He carries a lot of weight.

5)We got a nice set up here.

6)She’s pulling your leg.

7)It is our cup of tea.

第五,国内旅游演艺发展的大背景。在张家界旅游演艺发展起步之初,国内旅游演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张家界在不断借鉴国内其他成功旅游演艺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艺品牌。

8)Down the hatch

上述第一句的tip-top代表“最优的”;第二句的意思是“走得非常累”;第三句夸导游“很博学”;第四句的意思是“讲话特别有分量”;第五句中的set up的意思是“客房设施”;pulling one’s leg的意思是“开玩笑”;在导游工作过程中这类俚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俚语使标准英语变得丰富多彩,使英语呈现出不断的动态发展变化性。俚语的突出优势是:语言立意新颖、表达方式风趣、语言感情色彩非常显著,在适当的时间适当地运用一些能够使英语表达更加新鲜、生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英语的表现力。因此导游翻译应当重视俚语在导游中的运用。

二、俚语的主要特征

(一)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是俚语表达的首要特征,例如可以用“Water Gate event” 来表示供职于政府部门官员的丑闻,由这个词现在引申出很多简洁、明快的类似的表达,例如“Iran Gate event” “White-water Gate event”“官僚主义”的俚语表达方式为Red tape;善于交际的利于表达方式为“Wheel dealer”;那些工作非常努力的人用“Eager beaver”来表达,工作不努力,经常磨洋工则为“Clock watcher”;智囊班子的俚语表达形式为Think-tank,人才外流表达为brain drain,等等。又比如优秀的人表达为Knockout,疯人院为nuthouse,擅自逃学的俚语表达形式为Play hooky有话直说不用绕弯子可以通过“To come down to brass tacks”来表述;能够致癌的香烟表达更为形象“Cancer stick”;这类表达方式兼具新颖性与幽默性,令人印象深刻。

(二)动态变化性

这是由俚语表达通常需要追求、维持新鲜感,须持续变化翻新。因此俚语表达的寿命、使用周期在通常情况下都较短。俚语新鲜词汇必须随时代变化不断翻新[2]。

(三)粗俗性

俚语通常具有粗俗性,无法在正式场合使用。俚语在刚刚形成与发展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来源于监狱、吸毒者等社会底层,通过下层社会逐渐扩至社会其他领域。如今俚语通常来自特定行业或者特定群体的内部行话以及隐语,夹杂着很多粗俗的“禁忌语”。导游翻译须对此类俚语表达加以甄别,避免不分场合与对象地使用。例如:Hit the road(走吧)、Look at that chick(瞧那个妞儿),等等。

三、如何正确对待俚语

每一个导游都在不断努力地扩充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以及提升英语表达能力,希望能够根据实际工作情境对语言加以灵活、准确地操控,使其讲解、翻译、沟通过程中的语言运用更加得体、更加具有魅力。善于学习的导游关于某个俚语的确切含义与正确用法常常会向外宾讨教,学习如何在具体情境下合理地引用俚语。

在旅游行业中具有两种针锋相对的俚语运用态度。一部分人认为俚语非常粗俗,不具有规范性,无法在正式场合运用,在导游工作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的导游甚至觉得俚语的粗俗性污染了英语标准语,所以在工作过程中应当坚决予以摒弃。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语言要想动态发展下去,俚语是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的添加剂与调味品,在非正式场合能够适当使用[4]178。

(一)注意语言美感

口语是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表达路径。导游在口头表达过程中须对语言的美感有一定要求。在表达内容准确、蕴含于语言中的情感健康的前提下,口头表达须生动、言之有物,避免空洞、墨守陈规、过于死板。为了活跃旅游的气氛以及增加游客兴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根据语言运用场合与交谈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引用一些无伤大雅的俚语,使游客更加亲切、愉快、放松。试举几例:用a big hat表示“很受欢迎”,形容一场精彩的演出可说Bring down the house; 遇到交通堵塞就用Traffic jam,对好奇地张望的游客可以用Rubber neck来描述;对于那些喜欢抢拍照片的游客可以用Snap shot来表达;游客也许会以委婉的口吻提醒导游:Don’t blame on your computer;描绘“搓板路”用Thank-you-ma’ma,能够使乘客开怀大笑,暂时忘记路途的颠簸之苦。

(二)注意俚语运用数量

一些导游也许存在误解,认为俚语掌握数量与英语口语水平以及受游客欢迎度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这些导游会不遗余力地去搜集与使用俚语,一般情况下这都会导致游客的反感甚至厌恶情绪。比如,一些导游在催促游客快走的过程中会说:“Shake your leg”。有位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这种情况:路过厕所时询问哪位游客想去洗手间顺口问:“Anybody wants to take a leak” 游客们感到非常尴尬和震惊。还有这样的情形:导游带领游客参观高校的过程中向游客们说:“I mticked pink to give you a low-down of this university”,这种意为揭这所大学的老底儿,这种表达对大学非常不尊重,缺乏文化素养。从以上反面例子可以看出,俚语运用的随意化,特别是其中的“禁忌语”的滥用,不仅不是导游英语底蕴深厚的体现,而是导游对蕴含于语言知识之后的文化、习俗了解甚少的反映。如果对语言运用的场合与对象不加以区分,必定会在工作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受到游客的蔑视与反感[5]54。

(三)注意俚语运用场合、对象及其内容

在导游工作时使用俚语要注意:俚语运用的场合、交谈对象及其内容。在什么时候使用、以什么样的形式使用俚语导游可以自我控制与支配。在较正式场合应当尽量避免俚语的使用。在工作过程中,交谈对象为长辈、上级或贵宾,慎用俚语。在非正式场合中出于活跃现场气氛的目的,俚语可以适当运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拿捏好尺度,这样才能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

(四)注意俚语中蕴含的文化元素

著名语言学家菲西安(B.A.PhYthian)认为:“在人们语言交流中俚语通常容易受到人们的忽视”。通常情况下,对于中国导游来讲,由于英语并非母语,而是作为第二或者第三语言加以学习的,因此对俚语当中蕴含的文化、习俗等因素往往拿捏得不够全面准确,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对自己掌握得不够深入的俚语谨慎小心地运用。避免因用词不当而触碰外国游客的文化、习俗、宗教禁区,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除此之外,避免使用对于那些较为陈旧的甚至已经过时的俚语。因为在英语词汇中变迁速度最快的内容便是俚语词汇,导游要记住,俚语词汇的流行时间不会太久,因此要在其尚未被淘汰的情况下使用。

通常来讲,不像与本国人或类似文化背景下的人交谈,英美人与外国人交谈总是不那么顺畅。游客能够通过导游在工作过程中运用的口头语言来判断出导游的语言运用与学习水平。导游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口语,导游语言的生命与魅力在于其形象、幽默性。如果导游在工作过程中运用太过平淡无奇、缺乏魅力与品位的语言,通常会给游客留下过于刻板的印象。如果导游能灵活、有效地运用生动活泼的俚语表达,就能在交谈、翻译过程中充满趣味,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受,拉近双方的距离[6]18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在工作过程中对待俚语的正确态度是,在较正式场合应当尽量避免俚语的使用。在工作过程中,交谈对象为长辈、上级或贵宾,慎用俚语。在非正式场合中出于活跃现场气氛的目的,可以适当运用俚语,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拿捏好尺度,这样才能起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

[1] 高 媛.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生活大爆炸》中的俚语汉译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2] 王方欣.电视剧俚语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绝望的主妇》汉译本个案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3] 陆 烨.电影字幕翻译中英语俚语的归化处理: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2》的个案研究[J].电影文学,2012(18).

[4] 杨 慧.导游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J].双语学习,2015(12).

[5] 刘 纯.论导游的心理品质及其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J].社会科学家,2015(01).

[6] 陈丽君.基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导游语言研究展望[J].浙江学刊,2014(04).

[责任编辑 袁培尧]

The Functional Strategies of English Slang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Translation

HE Jiaojiao

(HubeiIndustrialPolytechnic,Shiyan442000,China)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slang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English slang’s mai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analyzing how to properly use of slang in the guide process.

sla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aracteristics; attitudes

2016-08-19

何姣姣(1982- ),女,湖北十堰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旅游英语、英美文学、英语教育研究。

H313.3

A

1671-8127(2016)06-0078-03

猜你喜欢

俚语场合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为什么俚语透漏的信息比你以为的更多? 精读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正统的场合
网约导游
不同的场合
“英语导游资格考试”目标引领下的“导游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STREET TALK 街头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