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高层领导人仕途经历的示范意义

2016-04-11吴德贵

人民论坛 2016年10期

吴德贵

【摘要】透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一些选人用人导向,即重视选用有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历的干部,这对于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今天,更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领导经历 干部选拔 用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亲身实践的。他大学毕业后,自愿放弃京城优越舒适的工作环境,主动要求到基层锻炼。身着褪色军服,背着简单行囊,一头扎进了当时典型的贫困县——河北正定县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正定三年成为其仕途的重要起点,此后经过多省历练,最终走到总书记的位置。

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人生经历

根据主流媒体披露的信息显示,十八届中央政治局七常委都有过基层工作的经历,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四人均是从下乡插队知识青年起步的,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三人大学毕业后也都是从最基层做起的,分别当过技术员、教师和搬运工。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候曾在陕西梁家河大队插队,度过了七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他住过窑洞,睡过土炕,吃过玉米团子,干过打坝、挑粪、建沼气等脏活累活;在插队期间入了党并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最贫困的地区与老百姓吃在一起睡在一起,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使得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对老百姓的需求了如指掌,对社会最底层的生活体验深刻,这些为他后来的成长以及担当大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七常委的经历一样,还有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曾有过艰苦地区工作的历练。凡是有过老少边穷省区工作经历的领导干部,都曾肩负过脱贫和发展的双重重任。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繁重的发展重任,使他们的身心素养和驾驭能力得到了全面锻炼。根据统计分析,现任2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至少有八位曾在老少边穷省区任过职,约占三分之一。刘云山曾在内蒙古工作过20多年;刘奇葆从2000年开始辗转广西、四川,2012年成为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孟建柱任公安部长前曾主政江西六年,2012年担任中央政法委委员会书记;赵乐际人生大半辈子都是在青海度过的,2012年出任中央组织部长;现任广东省委书记的胡春华,先后在西藏和内蒙工作过20多年;栗战书在贵州有过主政经历;现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四川、西藏任职34年后调任安徽省委书记,之后担任北京市长、市委书记。

透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人生经历,折射出哪些选人用人导向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示范和导向意义。

重视选用有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历的干部,对于引导人才合理流动、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是锻炼和造就人才的重要基地,那里有无尽的事业平台和广阔的施展空间,所有立志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有识之士,都应该把到基层去、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人生的重要选择。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在那里可以积蓄能量,在那里可以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有几代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先后奔赴三线建设主战场,投身西部地区大开发,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边远地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势造英雄,环境出人才。选拔重用有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历的干部,对于稳定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干部队伍,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实现人才资源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对于促进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意义。一个人能搞活一个企业,一个企业能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能振兴一方经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盛也在人衰也在人。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的共同困惑是,请人难,留人更难。基层单位和艰苦边远地区能不能永续发展,前提条件是能不能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从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选拔重用优秀干部的力度,让那里的干部能看到希望和曙光,这样他们就能安心于本职工作,并努力做出成就。

2014年9月25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省、市、县党委要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就在艰苦边远地区适当降低公务员进入“门槛”的要求提出具体措施。两个《意见》都着眼于基层和边远地区,旨在解决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具体措施包括艰苦边远基层公务员考录学历要求可适当降低,首次提出最低可降至高中、中专;乡镇机关可不限专业等。同时,也要求各地明确艰苦边远地区新录用公务员最低服务年限,其中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含试用期),上级机关一般不得抽调。

六条措施包括:一是针对一些基层机关招考职位要求学历偏高的情况,提出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二是针对一些基层机关对岗位专业要求过严过窄导致报考人员少的情况,提出放宽招考专业限制,乡镇机关可不限专业。三是针对一些基层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提出适当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四是规定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进一步扩大报考人员范围。五是针对一些基层职位因报考人员较少达不到开考比例而被取消的情况,提出合理确定开考比例。六是为吸引有志青年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提出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可以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意见》提出六条措施明确了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进入“门槛”的办法,并对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以及新疆南疆地区县乡机关招考公务员给予进一步政策倾斜。大量实践证明,同一个领导干部,在条件优越的地区或单位做出成就相对容易,在条件困难的单位或地区做出成就不太容易了,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重视选用有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历的干部,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成员。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年12月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改革中国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办法。通知提出,未来的干部考核工作,将从五个方面体现“不以GDP论英雄”:一是考核不能“唯GDP”,二是不能搞GDP排名,三是限制开发区域不再考核GDP,四是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五是考核结果使用不能简单以GDP论英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又整体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彻底告别了实际存在的单纯以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评价方法。经济发达地区有优秀干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也有优秀干部。看一个干部是否优秀,不仅要看他所领导的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更要看他对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整体贡献程度,尤其是对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贡献程度。这有利于引导地方官员切实处理好金山银山同绿水青山的关系,切实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切实处理好贡献当下和造福子孙的关系。

2015年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规定,注重考察工作实绩,深入了解履行岗位职责、推动和服务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考察地方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应当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的考核,强化约束性指标考核,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安全生产、债务状况等指标的权重,防止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工作实绩。这些新理念和新政策,给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履职尽责、全面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

重视选用有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经历的干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今天,更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使7000万贫困人口和592个贫困县整体脱贫,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作出的郑重宣示。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还讲过,判定一个家庭贫困不贫困,要看四个方面:一看房,二看粮,三是劳力,四看有没有读书郎。能不能打赢这场攻脱贫坚战?能不能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的战略目标?这对工作在边远贫困地区、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领导干部无疑是一次极其严峻的考验。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开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从四个方面对扶贫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一是对扶贫形势作出了新的判断,指出扶贫进入攻坚拔寨冲刺期,以此统一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二是提出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是逐级立下军令状,确保所有的贫困人口都能如期脱贫;四是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对贪污、挪用、截留私分将坚决从严惩处。为了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的要求:一是扶持对象精准;二是项目安排精准;三是基金使用精准;四是措施到位精准;五是因村派人精准;六是脱贫成效精准。只有精准扶贫,才能如期脱贫。

(作者为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2月。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