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路径推进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2016-04-11

关键词:绿色低碳多路径新型城镇化

李 剑 荣

(宜宾学院 经济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



多路径推进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李 剑 荣

(宜宾学院 经济研究所,四川 宜宾 64400)

[摘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发展模式。笔者基于新型城镇化前提,对如何推动地区发展变得更加环保低碳做出了讨论,阐述了绿色低碳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从低碳理念视角出发,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种路径,进而对各种路径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要坚持走一条适合新型城镇化的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低碳绿色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多路径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攀升,新型城镇化中许多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不断显现。对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经济建设应坚持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借助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变消费模式等方式以实现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前进。要走一条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求在规划城市建设时,应注意将城市实际情况考虑在内,例如人口数量、路段交通流量及城市特色传统风俗等,以及尽可能考虑将娱乐、生活、购物、运动等设施距离缩短,减少交通堵塞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此外慎重进行园区及较大建筑物的构建,缓解资源紧缺等等都充分表明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中推动绿色低碳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空间面积不断扩大,到2014年,我国实际城镇化率就接近50%。此外,发改委也发表声明称目前他们正在编制城镇化发展纲要,这些现象都无不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城镇化已作为国家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影响着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不断推动地区之间形成互动、友好、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新型城镇化即各大中小城市,以及包括小城镇,农村社区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平衡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我们提到的低碳经济则同样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新能源开发、制度改革、技术改革、产业结构优化等途径,减少污染,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向平衡。除此之外,有关专家还指出,构建低碳化城市布局,即以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方式为导向,将同样有助于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Shinji Kaneko认为城镇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之一,不仅代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是农村社会结构转变的过程[1]43-44。Clin Stong Ho也提出城镇化低碳发展。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核心离不开减少温室气体的任意排放[2]43-51。Alam S认为能源的消耗需求与经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稳定关系,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应越来越引起我们的重视[3]825-837。

黄亚平认为在战略转变背景下,我国突出强调了城市低碳发展理念。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不能单纯地从表面来理解这一政策的内涵,而是应建立在环境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这样的双重背景下来看待这个问题[4]16-20。杨峰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在不同地区各有特点,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有着相同的共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推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则是在具体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5]75-78。任远提出城镇低碳化发展途径可以从结构、行为、技术这三个角度来进行概括:通过部件二次组装来减少温室气体释放,如TOD模式在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在现有技术背景下,改变传统行为模式实现减排,如鼓励节约能源,物品回收利用等;借助创新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源头排放的可能性,如新能源汽车等[6]33。蒋道国也提出技术、行为、结构三者共同决定低碳化的实施效果。事实上,技术角度体现了实施减排的基线,而行为和结构则反映了基线的具体情况[7]123-127。基于不同的学科发展特征,国内学者也提出了一些观点。裴丹认为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建设的基本单位,应成为低碳建设的主要场所[8]84-90。杨焕彩就我国城市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低碳化城镇是低碳空间中的主体,是低碳经济与城镇发展的结合,是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长期的非绿色化道路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急需在一定时期内实现战略转型,走一条适合新型城镇化的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低碳绿色化道路[9]4-9。彭红碧认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要为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遇和保障,顺利实现包容性增长[10]56-58。王家合提出低碳经济发展的中心理念是在大市场经济机制运营环境下,建立绿色化的能源供给系统和新型产业结构,将环境、经济、社会完美融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要及有待完善的[11]8-9。李忠认为目前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他将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为四个方向,并划分为对应的经济增长时期,从而得以进行排放量的周期性讨论。他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因素进行了逐一分解,并给出了相应解释[12]28-31。

三、基于STIRPAT模型的我国低碳绿色城镇化分析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客观需要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城镇化,以品质、内涵发展为主要特征。与侧重于城市发展不同,“新型城镇化”更加倾向于城乡一体化的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城乡分治”变为“城乡结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鼓励城市对乡镇建设予以支持,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组织建设等协同发展。同时,我们必须能够意识到,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压制城市发展水平,而是通过新型城镇化,让乡镇生活水平、居住情况与城市享受同样的待遇。所以,低碳经济发展对于城镇统筹规划,推进城镇一体化进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减少生态恶化对农业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出现频率的不断增加,生态恶化,水资源不仅紧缺而且污染严重,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中科院相关研究表明:温度变高,则会导致耕地面积和农业用水的减少,而且温度的提升也为病虫的繁殖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使得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急剧扩大。据有关国家实践经验,发展低碳经济是农业应对恶劣环境的关键也是唯一道路。

3.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

在我国,土地面积的逐年减少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这一对矛盾的存在导致土地负荷越来越重。除此之外,三废(废水、废渣、废气)污染也严重阻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发展,加上围湖造田,乱砍滥伐等因素的影响,对农业养殖,灌溉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4.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迫切任务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城镇生产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战略转型,于是城镇低碳化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党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建设,使得各地构建现代化农村的热情变得越来越高涨,而新型农村的形成离不开人才和先进的工业设备作为技术支撑,即只有在低能耗、高效益的条件下,乡镇农业建设才能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减少资源浪费,发展友好型环境产业,将乡镇产业尤其是农业产前中后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尽可能地降至最低。乡镇低碳产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为例,要求实现以下四个原则:技术实践规范化、产品绿色化、生产规模化和管理精细化。

(二)制约因素的模型分析

1.STIRPAT模型构建

(1)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IPAT模型,指的是I=PAT,这里I代表环境影响,P代表人口影响,A代表财富因素,T指的是技术水平。此模型一般用于分析社会动力影响因素中哪些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基于这样的分析研究,Dietz等人提出了STIRPAT模型,与前者模型相比,它在保留了一些重要思想的前提下,又创新加入了一定的随机性,更便于我们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借助分解技术项目,以实现环境影响因素中对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等各种驱动因素的分析。STIRPAT模型公式形式通常如下所示:

(1)

这里a代表模型系数,b,c,d分别代表自变量指数,ei代表模型的误差,而i是自变量表示处于不同单元观测期间。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当a=b=c=d=e=1时,该模型则变为IPAT模型。

将(1)式左右取对数,得到如下等式:

In(Ii)=a+bIn(Pi)+cIn(Ai)+dIn(Ti)+In(ei)

(2)

处理之后,式(2)就变成了以b,c,d三者为系数的三元线性组合。

将该模型与碳排放量相结合,这里人口因素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镇化率PHi表示;技术因素用单位GDP中消耗能源量即能源强度Ti表示;工业化因素用第二产业占GDP的比率即ETi表示。于是基于城镇碳排放问题,式(2)则演变为:

In(Ii)=a+bIn(PHi)+cIn(Ti)+dIn(ETi)+In(ei)

(3)

其中等号左边表示碳排放总量,以b,c,d为系数的自变量分别为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工业化比重。

(2)碳排放量的数据统计分析

虽然我国目前尚没有发布任何有关碳排放的数据,但这里我们依据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二氧化碳的转换因子来实现碳排放量的预算。具体公式如下所示:

(4)

这里Ck表示第k年的碳排放总量,第二个式子中两个变量分别表示i类能源在第k年的消耗量和i类资源的转换指数,而第三个式子中三个变量分别表示第k年能源消耗量和i类资源的消耗比重。其中i=1,2,3k为2006—2014年。通过文献数据分析,可得相关资源的碳能耗系数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能源的碳能耗系数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每年的对应的碳排放总量,而对应其他变量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其他变量数据

(3)原因分析

采用eviews软件,通过对上面各时间段数据进行线性回归估计,我们发现城镇化率与碳排放是呈正相关关系,并且数据比较还发现城镇化带来的碳排放增速要比城镇化自身的增速要大得多。工业化比重与碳排放也同样保持正相关联系,而且工业化比重对碳排放的影响要比能源强度大得多。因此,三个变量对碳排放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城镇化影响程度最高,所以我们说,如何推进低碳绿色型的城镇化建设对当代中国发展而言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2.限制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数据分析,阻碍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有两大方面:

(1)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一,城镇生产、生活的高碳排放:乡镇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机械化作业和农业中化学物质的使用,畜牧禽的养殖方式也是造成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此外城镇化消费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碳排放量的90%来自于交通方式、生产生活方面。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几个方面的碳排放总量以十几倍的速度快速增长。此外,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加大也成为阻碍低碳绿色化城镇建设的重要因素。

第二,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以经济和土地发展为主,忽视了人口这一重要特征。随着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土地利用率的改变,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因此,我们说当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不能维持低碳发展的要求。

第三,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现有基础设施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政府缺少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导致建设效率不高,人力物力等资源严重浪费。另外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严重落后,2013年我国城镇各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工厂只有800座不到,城镇排水设施系统也相当落后,经常会因为突发性的恶劣雨雪天气而无法运转。因此,地方政府应重视对基础绿色设施的完善,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形成精简高效的公共服务机制。

第四,人民的低碳生活顺利进行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保障。完善的法律政策是城镇低碳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而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则导致无法界定政府、企业及员工的责任与义务,同样对人们的行为及思想不能起到很好的约束和监督作用。当下,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阻碍城镇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2)非低碳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主要以“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为主。而导致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有效的科学技术支撑。比如在城镇产业发展方面,乡镇农户、企业无法与大型利益企业建立长期的利益合作关系,形成利益链,这样导致市场的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城镇产业化速度仍然十分缓慢。总的来说,目前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能力和科研实力仍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很难为城镇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科研技术支撑。因此,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改变这一局面。因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就是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应用[13]87-90。此外,本文认为低碳发展资金筹集力度不够等原因也严重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低碳绿色的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

(一)以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为前提

1.将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模式,重新进行科学定位

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其实就是要对发展目标做出重大调整,同时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理念。据此,必须将低碳经济发展与城镇居民现有的行为模式,生活习俗相联系,同时推进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努力通过社会机制和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进而达成社会文明、生态平衡、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发展之间的多元协调发展。此外,不同于传统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努力让经济发展更为高效,减少资源浪费,从而保证城乡一体化得以顺利发展。

2.转变传统城镇发展观念,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现阶段,民众对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有的民众认为能源资源还很丰富,所以低碳方式完全是杞人忧天;有的则提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与人民群众关系并不大;有的则因为危及到自身利益,相关工作表现懈怠。这些观点都有悖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宗旨。

走城镇生活方式的低碳排放道路,一是要改变传统的高碳消费方式和理念。现今,我国私家车已成为温室效应的首要因素,出行时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或低碳交通工具将成为大势,因此,我国很多城市都实行了代步自行车的推广活动,鼓励大家多采用公共交通系统,大力倡导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二是从城镇住宅构建及内部装潢角度考虑,以每家每户为基本单位,推广节能灯具、家电的使用。三是统一处理城镇垃圾,提高沼气的应用效率[14]75-76。

(二)以产业结构优化为支撑

良好的城镇低碳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调整。产业作为城镇发展的基础支撑,应与现阶段的能源结构相结合做出相应调整。目前,我国仍处于以重工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但重工业在增长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是不言而喻的,较高的碳排放量给环境、生态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基于我国现阶段国情,直接跳过工业化时期,舍弃重工业产业也是不切实际的。

积极推动城镇工业低碳化的发展进程。改变传统的工业分散,工厂区和居民区混合存在的空间分布,将工业区科学合理地集中起来,才能实现节能减排,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降低物质消耗的目的。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途径:

(1)建立紧凑、高效的空间分布布局。基于现有的土地量,制定合理的土地实施纲要,在纲要的带领下,积极开发利用,提升土地利用率,增强城镇承受能力。

(2)加大土地市场化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助于老城镇展现出更多的活力。

(3)规范城镇用地制度。对于经营性质的土地使用,政府应完善其使用权出让制度,在市场规则下制定土地价格,保证土地市场价格能真正反映土地的需缺程度。

(4)加强城镇发展中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并有效地做好前期推广,中期宣传和后期售后的工作,合理科学地从排放源头减少城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改变城镇现有状态。

此外,推动城镇产业化进程,我们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重点扶持以低能耗为特征的农产品加工业,将农产品逐渐转变为精加工,同时推进产品的制造、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的形成。2.引入低碳绿色的加工制造业,这种新型加工制造业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还要体现出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等特点,带动城镇产业优化调整。

(三)以能源结构调整为关键

1.低碳技术推广,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

城镇节能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几点:推进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特别是着重加强城镇企业资源消耗管理和节能设备的革新换代,推进节能低碳型机械,淘汰部分老旧机械;推进节能低碳型耕作制度,引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建立起更加高效的耕作制度;推进农畜牧业的低碳化养殖技术,积极推动生态畜牧养殖技术,减少饲料等资源消耗;还包括推动低碳节能型住房的建设等等。

2.推动新能源创新,开发乡镇生物质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未来,能源消耗还将不断增加。根据之前预测,我国到2020年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将达30—36亿吨标准煤,这一数据让我们意识到: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已成为当务之急,比如可再生能源或者清洁能源等。而乡镇农业作为生物质能发展的唯一渠道,我们应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的应用有助于减少畜牧禽污水,秸秆焚烧的污染等,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以政府管理、交流为保障

1.加强政府公共管理能力,实现城镇低碳经济目标

提供公共服务与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部门应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体系和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以加强自我管理为前提,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城镇低碳进展状况纳入考核指标,并建立领导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相应领导在低碳建设中的义务和责任。除此之外,财政支持力度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政府以财政预算的形式规定了当年低碳经济所占公用支出的比例,以及包括所占GDP中的比重等等。

2.与国内外保持低碳经济的合作与交流,打破自身发展瓶颈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生态环境问题早已不再是仅仅关乎一个国家的事情了,需要多国为主体的共同参与。面对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应以开放积极的心态对待,不断扩大与外国绿色经济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建立多元化的筹集资金途径,缓解乡镇资金发展不足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地实情,制定科学发展战略,保证城镇经济得以沿着正确的路径进行。

四、总结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综合考虑诸如城镇空间、经济发展、自然生态、创新技术应用、人文环境等因素,将城镇低碳绿色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绿色发展规划。除此之外,政府也应从草地、森林等方面入手,通过植树造林,减缓草地退化速度,提高城镇绿化占地比率,进而加强城镇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在城镇经济建设的同时维持生态健康发展。绿色低碳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推进建设低碳绿色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倡导大众选择这种低碳、绿色的生活模式,作为民众自觉养成文明、节俭的行为方式的准则。

[参 考 文 献]

[1] Shinji Kaneko.Does urbanization lead to energy use and lower CO2emissions?A cross country 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12).

[2] Chin Siong Ho. Low carbon urba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laysia,The case of Island Malaysia[J].Habitat International,2013(37).

[3] Alam 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akistan in the context of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07(18).

[4] 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

[5] 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4).

[6] 任远.新型城镇化升级的五个任务[N]. 东方早报,2014-05-20(014).

[7] 蒋道国.新型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13(4).

[8] 裴丹.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方法研究评述[J].城市规划,2012(5).

[9] 杨焕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J].山东经济改革研究,2010(7).

[10] 彭红碧.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

[11] 周金成,王家合.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包容性增长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2(19).

[12] 李忠,等.绿色、循环、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3(2).

[13] 佟新华,杜宪.日本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及驱动效应测度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5(5).

[14] 李剑荣.低碳路径下推动西部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责任编辑:秦卫波]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of Low Carbon Green with Multiple Path

LI Jian-r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Yibin University,Yibin 644000,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new urbanization pat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i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model.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the new town, on how to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become mo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low carbon were discussed and explained the green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 carbon concept proposed a variety of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ath, and in a variety of paths to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to adhere to a suitable new urbanization of low pollution, low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efficiency of low carbon green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Green Low Carbon;Multiple Path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137-06

[作者简介]李剑荣(1971-),男,重庆忠县人,宜宾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教授。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4SA0121)。

[收稿日期]2015-08-12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25

猜你喜欢

绿色低碳多路径新型城镇化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多路径助推肉牛产业稳定发展
基于5.8G射频的多路径识别技术应用探讨
株洲市绿色低碳物流配送仓储基地项目可行性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浅析电网绿色低碳化运行发展的方式
绿色低碳生活背景下的服装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