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写作中的“旧闻出新”

2016-04-10

四川水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华鲟鲟鱼黑点

张 莹

(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新闻写作中的“旧闻出新”

张 莹

(陕西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重点探讨了如何发掘那些已发生的、时效性较弱事件的新闻点,具体叙述了五种“旧闻出新”的方法,例如:把事件性消息转化为通讯;为已发生的热点事件添加评论,从而找出新的关注点和热点话题等;并列举了一些媒体在“旧闻出新”方面做出的尝试以及成功的范例。

新闻的时效性;旧闻出新

某市一重点中学在校庆期间,挂出了中央某领导人的题词。得知此事后记者欣然前往,以为捉住了一条重要新闻活鱼。一打听方才得知中央领导人为这所学校题词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这条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被整整搁置了一年,不禁使人可叹可惜。那么,如何挖掘过闻中的新闻点,弥补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被漏报的遗憾呢?

对于过期事件性消息的报道,可以采用配写评论、通讯、后续报道和深度报道等形式,发掘其中新的“热点和关注点”,让旧闻出新。

1 、扬长避短,转化事件性新闻为非事件性新闻。

1983年版的《报纸编辑学》中有这样一例:1979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新闻《唐山地震死亡24万多人》。唐山地震是1976年发生的,事隔三年有余,新闻的时间性早就失去了。但24万这个数字是在1979年11月17-22日召开的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首次公布的。“24万多人死亡”这一事实因为是首次公布,因而使三年前发生唐山地震的这段历史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事实早已发生,因种种原因未被人发现或未予公开。这种变动纵然有意义、读者感兴趣,但在时间上已失去了新闻价值。要使这种变动成为新闻,就必须使之具有“新”的因素,从而具备新闻价值。

2 、为事件性新闻配写相关评述性新闻,即记者述评。

2004年2月27日,杭州市交警支队公布了2003年度32个交通事故黑点。杭城有9处惹祸路段,一年来死伤人数众多。这本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都市快报》记者未作深入采访。此后又有人相继在此处发生交通事故丧生,惹祸路段日益引起了广大市民特别是新闻媒体的重视。4月7日,《都市快报》在头版以“杭城有9处惹祸路段”为主题。“去年死31人,伤173人”为副题写了一篇评述性新闻,从“道路黑点往往是生命黑点”(事故综述)、“黑点是这样形成的”(分析9处城市道路黑点形成原因)、把黑点变成亮点(如何进行补救)三个方面夹叙夹议,使该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有了很大提升,也警示了大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此时时评充当了新闻的替补角色,在新闻时效性被削弱时迂回地进攻。

3 、一些先进人物休戚相关的重要事件可转化为人物通讯。

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负盛名的高校,享誉国外,其新老校长的接替无疑也极具新闻价值。2004年4月28日,王大中院士离任,清华大学校长由顾秉林院士接任。《中国教育报》作为全国教育系统最权威的专业性报纸,28日并没有及时报道这一重要消息。该报编辑部通过采访,于5月9日刊发了一篇“倾一腔心智建一流大学”为主题,“写在王大中院士离任清华大学校长职务后”为副题的人物通讯,从“制定一流目标实现跨越发展”,“运筹结构调整、谋划学科布局”,“对大师求贤若渴、对青年关爱有加”,“学生培养、分量最重”,“师者风范、长者魅力”,“抗击非典、情为师生系”等六个方面,写出了王大中自1994年1月正式受命清华校长职务以来,抓住历史机遇、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清华大学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一位知名高校校长也是政治家、教育家的胆识和魅力跃然纸上。这样报道也具有了深度与广度,比一篇简单的平面报道“王大中院士何时离任清华大学校长”有意义得多。

4 、留意事件发展动态,做好事件性新闻的相关后续报道。

有些过期的重要新闻,往往还有下文。可以把它作为一条新闻线索,留意它的发展,作后续报道。这则旧闻便可作为背景材料丰富新闻内容。

舟山是海洋强市,过去其渔业经济结构存在很大弊端,体现在捕捞有余、养殖不足上。2003年6月,该市大沙镇把几万尾对虾从咸水塘“请”进了水荡田。海水淡化养殖是发展对虾养殖的一条新路子,特别对养殖业相对薄弱的舟山来说,这则新闻的报道价值便愈发明显。《舟山日报》记者获悉此事已是数十天之后,被“请”的对虾早已在“水荡田”中安家落户了。因而编辑部当即决定再等一段时间,留意这些对虾的成活率与长势做后续报道。7月中旬,编辑部专程派记者前去了解详情,在7月19日《舟山日报》的重要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大沙百亩海水养殖对虾长势良好”。至于对虾何时“请”进水荡田,则巧妙地利用旧闻作为背景交代了。

5 、深度报道担负起了对重大事件性新闻进行全面纵深报道的任务,它紧扣社会关注的焦点。取"长"之深度补"短"之不足。

《南方周末》2005年4月14日报道的《大鱼之死》就是一篇很优秀的将旧闻和新闻有机结合起来的深度报道。

文章写到:它是“萕”——女皇(2004年11月打捞于长江,近20年来出现在长江里的最大鲟鱼,被长江水产研究所用来人工繁殖中华鲟鱼后代),它一挣扎,就能掀起大浪,它的尾巴一扫,就扫倒一批人。但现在,它死了,在冷库里冻成了冰坨,等待着被制作成标本,另一条鱼走运了,顶替它前往北京。文章开头用了幅新闻图片,并为之配上了这样的图解:4月3日,420B4E570F,死去的女皇的“替身”,进入海洋馆鲟鱼池里,潜水员扶着它慢慢游动,以消除一路颠簸的晕眩感。新闻图片的使用既有效的活跃了版面样式,又很好地补充了文中未提及的新闻事实。

文章开头短短几句话就把新闻事件交待清楚了,然而记者没有仅限于报道事件本身,而是以几个插题为线索讲述了为了使中华鲟(被称为长江中的活化石)这个极其珍惜的种群可以顺利的繁衍下去,科研人员多年来所做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讲述了中华鲟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南方周末》在同一期报纸上还刊发了同一题材的深度报道《中华鲟:人鱼之困》,文中以长江水产研究所、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捕捞科研用鱼为由头,探索了葛洲坝工程给中华鲟鱼带来的洄游产卵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挖掘报道了其他国家对于类似问题的一些对策,报道了国外是怎样通过建立人工产卵场、为鲟鱼建造升鱼梯游过大坝等方法帮助鲟鱼繁衍后代,为鲟鱼种群生存做出的种种努力。

4月14日的这期《南方周末》从不同的侧面对中华鲟进行了大篇幅的系列报道,形成了报道强势,不但弥补了时效性的缺失,而且比单独报道 “4月3日女皇死了”这一事件性新闻更能引起受众对中华鲟这一濒危种群的关注,也更加突显出媒体应有的人文关怀。

G322

B

1007-6344(2016)02-0057-01

猜你喜欢

中华鲟鲟鱼黑点
白菜长黑点还能吃吗?
茄子四种『黑点子』病巧防治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救命的黑点
果蔬上长了黑点还能吃吗
探秘:中华鲟的
葛洲坝下:守护中华鲟繁衍的希望
聚焦 2017中华鲟放流
100岁的鲟鱼
中华鲟的保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