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文言文教学语用与文化的交相辉映

2016-04-09叶枫

江西教育B 2016年3期
关键词:伯牙学段文言文

叶枫

在我国数千年辉煌的文化长河中,文言文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绽放着无穷无尽的光华与美,它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一些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小学文言文教学何去何从?作为文化传承者——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瑰宝?

一、理论思考:基于课标的目标定位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只有四篇,共安排了三次:第十册第10课《杨氏之子》、第十一册25课《伯牙绝弦》、第十二册第1课《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提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虽然教材中安排了文言文的教学,可是新课标却没有明确细致的目标及要求,连“文言文”这三个字也很少出现,只是把它和古诗词合在一起,称为“古诗文”。第三学段笼统地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直到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这才有了对文言文教学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但是细细读来,第一、第二学段中也是有相关联的要求的。第一学段提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些正是为第三学段文言文的学习奠基。

综上所述,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把握,既不能听之任之,以文解文,也不能和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一样,任意地拔高要求。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一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语言文化,借助注释、工具书及教师的点拨,能理解大意,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二要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为初中学习文学文做好铺垫。

可见,文言文教学中的“有言无文”和“有文无言”,或是简单地“言”加“文”,都不可取,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魅力点,是语用与文化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二、知识基础:指向语用的诵读感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文言文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吟诵体会

一要读准字音。在《伯牙绝弦》中,“弦”字部分学生会念成“xuán”,在上课伊始板书课题时就要提醒并及时纠正。文言文当中,有许多学生难得一见的生僻字,古今异义的通假字等,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的“缴”应读成“zhuó”,指带有丝绳的箭,学生容易读成现代文中的“jiǎo”,这就需要老师重点指导。

二要注意语气词。注意古文当中“之乎者也”诸如此类的语气词,比如《伯牙绝弦》中“善哉”的“哉”就是语气词,类似现在语言中的“好啊、妙啊、棒啊”等语气词。

三要注意断句与停顿。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可以用“/”来断句。如《伯牙绝弦》可标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揣摩文意

小学阶段对学生“译”的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学生能说出来就可以。但是,小学文言文都出现在高段,考虑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可以让学生尽量做到一字对一字,一词对一词,一句对一句地翻译,难懂的字词意思,鼓励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

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要重点理解。比如《学弈》中“之”出现了六次,把这些“之”所代表的含义一一罗列、比较,让学生明白“之”的不同含义和古今异义。再如《伯牙绝弦》四个“善”字,“善鼓琴”“善听”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善哉”的善表示赞叹、好的意思。而“念”和“志”字都表示心里想的。“善”字同字不同义,“志”和“念”同义不同字。学生在这些训练当中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常识。

3.理解背诵

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方法。背诵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理解地去背诵课文。比如《杨氏之子》,只有当学生明白杨氏之子和孔君平两个角色,理解他们话语,学生才能理性地将课文进行分解,增强背诵效果,加深理解。

三、言文交融:浸润文化的理趣情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文言文,它思想性强,或蕴涵深刻的道理或包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文化熏陶。

1.浅吟低唱,古韵犹存

文言字词本身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是意义丰富的。文言文严密简洁,有音节美、音韵美、意境美。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在琅琅的诵读声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诵读的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师生合作读等。诵读要有层次:第一步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步读得断顺得当;第三步读着感知大意;第四步理解基础上读得声情并茂;第五步进行延伸,读得感慨万千。味从吟诵中体会,兴趣从吟诵中产生,语感从吟诵中积累,素养从吟诵中培养。

2.慎思明辨,理趣共生

虽然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可以接受一些人文内涵的丰富的文化。《伯牙绝弦》的主脉是知音文化,揭示“高山流水”就是一种代表友谊的“文化符号”;《两小儿辩日》,结合《论语》,让学生明白不是两小儿耻笑孔圣人,“孔子不能决”是表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儒家思想。对文化内涵的传递,在学生的内心掀起层层涟漪,对于文化的认识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境界。

让学生感悟生活,同样是一种人文关怀。《学弈》与学生探讨:做人的态度远远比智商、知识重要,从而由一个简单的故事理解延伸到指导如何做事。学习《两小儿辩日》,让学生饰演两小儿和孔子,编排课本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过程中的浓厚乐趣。《伯牙绝弦》总结时,由冯梦龙《警世通言》当中的诗句“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作为升华,让学生联系实际明白朋友要好好珍惜,从文本的学习提升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索,将人文内涵沉淀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帮助学生滋根发芽。

3.迁移拓展,余音绕梁

文言文的学习可迁移至生活中。《杨氏之子》释题后,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式来介绍自己:张氏之子,李氏之子……使学生对“氏”能够迁移运用。还可以拓展阅读,在教学完《杨氏之子》后,出示《世说新语》的另外一个故事,让学生自读自悟,引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为了配合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模仿古人的语气评价引导,如称赞“XXX,贤哉!”、“妙哉,XX也!”、“XXX,吾不及也!”……愉悦的环境、古色的课堂,课堂语言连同优美的文字都如同绕梁的余音,在学生心中“三日不绝”。

四、丰蕴底色:沉淀文化的语用积累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只有四篇,想仅凭这四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句式的整散等与古诗词是相通的,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优秀古诗词。另外,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从文言文翻译而来,如第四册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第五册的《盘古开天地》,第六册的《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惊弓之鸟》《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第八册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教师可适时将原文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低、中学段开始感受古色古香的美。

总之,小学文言文教学,“文”和“言”,始终是两者互相观照的,由“言”观“文”,由“文”照“言”,这样就能实现两者的统一,交相辉映,引领学生领略祖国文字的精简准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美好情感。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

□责任编辑:徐承芸

邮箱: 1037178612@qq.com

猜你喜欢

伯牙学段文言文
伯牙鼓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知 音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高山流水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